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4,15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依天立義: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應對天主教文化研究
依天立義: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應對天主教文化研究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依天立義: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應對天主教文化研究

作者: 劉耘華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9-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88.00
市场价格: RM51.78
本店售价: RM46.08
促销价: RM45.57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晚明以降,以天主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由傳教士引入中國,至清代前中期已臻鼎盛,其范圍主要涵蓋了長江中游以南及下游南北岸(所謂「江左」)一帶。《依天立義: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應對天主教文化研究》立足於從思想史與文學史的視角來重新發掘和梳理與天主教文化具有較深交往的東吳文人(儒士)材料,探討其對於天主教文化的回應與處置及其深層肌理。

涉及當時名重一時的文人諸如徐光啟、孫元化、許樂善、許三禮、陸世議、陳瑚、謝文洊等十余人,並分別析論了他們各自的情感與信仰世界,及其嬗變、流播與影響。並以宏觀入手,闡釋了當時東吳文人與天主教文化、西方科技、西方器物之關系。作者劉耘華並不囿於已見文獻,而是對翻檢所得大量新的晚明及清代文獻,爬梳剔抉,條分縷析,提出獨到之見,令人矚目。

劉耘華,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國家重點學科一一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負責人。曾出版《詮釋學與先秦儒家之意義生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詮釋的圓環:明末清初傳教士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及其本土回應》(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006年)、《依天立義: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應對天主教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等專著,參與主編《新編比較文學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2001年)、《簡明比較文學教程》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2012年),並在海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七十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


目錄

導論
一、本書的時空范圍和研究對象
二、清初江南文人的「敬天」思想及其與天主教之關系
三、「由聖而俗」與「棄俗而聖」:清初江南天主教文人之信仰與情感演變的個案研究
四、清前中期江南文人與天主教文化:從「天學」、歷算到器物
五、關於附錄諸文

第一章 徐光啟姻親脈絡中的上海天主教文人:以孫元化、許樂善二家族為中心
一、徐光啟姻親脈絡概述
二、孫元化家族文人之情感與信仰世界:以孫致彌為中心
三、許樂善家族文人之情感與信仰世界:以許纘曾為中心
四、結語
附:清初天主教文人許纘曾家族人物考

第二章 清代前中期東吳文人與西學
一、東吳文人與天主教及傳教士之關系
二、東吳文人與西方科技之關系
三、東吳文人詩文所見西方器物
四、結語

第三章 行旅中的精神求索者:吳漁山之信仰嬗變探析
一、「桃源之夢」:遺民吳漁山的理想之境
二、「洗浴之鳥」:教徒吳漁山的新生象征
三、「心靈的看顧者」:司鐸吳漁山的職分踐履
四、結語
附:章文欽箋注《吳漁山集》未收清人題詩十八篇

第四章 依「天」立義:許三禮的敬天思想再探
一、依「天」立義:許三禮對於儒學傳統之重釋
二、《孝經》與《月令》:告天儀式的經典選擇及其原因
三、許氏敬天思想的接承與流播
四、結語

第五章 清初寧波文人的西學觀:以黃宗羲為中心來考察
一、劉宗周的西學觀
二、黃宗羲的西學觀
三、黃門弟子的西學觀
四、結語

第六章 「敬天」與「成人」:清初太倉文人的道德踐履新探——以陸世儀、陳瑚為中心
一、「天監」與「成仁」:陸世儀的敬天思想析論
二、「敬天」與「寡過」:陳瑚的考德日程及踐履
三、「敬天」與「成人」:太倉文人群體的道德踐履
四、陸、陳諸人敬天思想之來源與去路
五、結論

第七章 清初「程山之學」與西學:以謝文洧為中心
一、以「畏天命為宗旨」的理學建構
二、「程山之學」的來源及其與西學的關聯
三、「程山之學」的流播與影響:以髻山、翠微學人之回應為主
四、結語

附錄
一、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天」、「上帝」與「天主」
二、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徐光啟及其「文」的超越
三、晚明「汪汝淳」考
四、清人筆下的「淡巴菰」

征引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