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050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軸心時代:人類偉大思想傳統的開端
軸心時代:人類偉大思想傳統的開端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軸心時代:人類偉大思想傳統的開端

作者: (英)凱倫•阿姆斯特朗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 2019-12-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88.00
市场价格: RM105.71
本店售价: RM94.0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軸心時代”是人類歷史上光耀千古的時代,是人類偉大思想傳統的發端,也是人類精神給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個時代誕生了四大文明——中國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臘的哲學理性主義得以形成。“軸心時代”是真正群星璀璨的時代,是人類偉大精神導師集體亮相的時代——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猶太先知們,共同塑造了此後2000多年人類的心靈,實現了人類文明的“突破”和人性的整體飛躍。

面對史無前例的暴力,軸心時代的賢哲們認識到古老部落宗族倫理的局限,將關切擴展至所有造物,發現了可以將自我提升到超越個體和世界的內在根源,開始用理智、道德的方式面對世界。他們不約而同地發現了相同的“金規則”,即推己及人、關愛眾生。孔子教導弟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印度教推崇守貞專奉,佛陀說“是故為自愛,勿以傷害他”,《聖經》中的首要誡命之一“愛人如己”,古希臘悲劇對同情和憐憫之心的呼喚,都是金規則的體現。人類形成了某種“深刻的互相理解”,“邁出走向普遍性的步伐”,這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人性的唯一本源的表現”。

本書按時間順序追尋四個軸心民族的發展歷程,以及這些突破性洞見如何醞釀、生根、發展、輝煌,並最終在西元前3世紀末期漸次逝去。歷史上,我們從未超越軸心時代的洞見,當歷經精神和社會危機之時,往往回溯軸心思想以尋求引導。軸心時代的賢哲們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生髮出的一致見解,昭示了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面對當代紛繁複雜的問題,我們亦有必要回溯軸心精神,訴諸人性的共同本源,尋求更深刻的相互理解。
 


作者介紹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1944— )

英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文化、宗教學者之一,主張進行跨宗教對話,尋求不同宗教傳統中的共性,現擔任聯合國“文明聯盟”大使;2008年獲佛蘭克林•羅斯福四大自由獎章(Franklin D. Roosevelt Four Freedoms Medal),2013年獲英國國家學術院納伊夫•魯贊跨文化理解獎(Nayef Al-Rodhan Prize for Transcultural Understanding),2015年被授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

她的著作被翻譯成45種語言,暢銷全球,本書之外,另有作品《神的歷史》《耶路撒冷》《血田》《以神之名》《神話簡史》和《佛陀》等。

譯者簡介

孫豔燕

哲學博士,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世俗化與當代英國基督宗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譯著除合譯《軸心時代》外,另有《劍橋基督教史》第9卷([英]休•麥克勞德編,合譯,待出)。

白彥兵

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目錄

推薦序 人類偉大宗教傳統的開端
前 言 人類精神的重大突破
 
【第一部分:醞釀】

第一章:軸心民族(約西元前1600年—前900年)
一、雅利安文明
二、雅利安人的遷徙
三、中國早期文明
四、以色列的歷史與神話
 
第二章:宗教儀式(約西元前900年—前800年)
一、古希臘文明
二、以色列和猶大王國
三、周朝的儀禮
四、印度儀式革新
 
【第二部分:開端】

第三章:神性的放棄(約西元前800年—前700年)
一、以色列和猶大王國的宗教轉型
二、希臘的獨特文化
三、中國春秋時代禮儀的發展
四、印度的精神追求
 
第四章:心性的探索(約西元前700年—前600年)
一、印度吠陀宗教起源
二、希臘祭儀的變革
三、中國“禮”的規範
四、猶太教的興起
 
【第三部分:輝煌】

第五章:心性的修煉(約西元前600年—前530年)
一、以色列人的流亡與新的倫理革命
二、希臘城邦危機
三、印度靈性探索
四、中國禮崩樂壞
 
第六章:悲憫天下(約西元前530年—前450年)
一、孔子的思想世界
二、“以賽亞第二”與“耶和華的僕人”
三、希臘政治變革以及哲學與悲劇
四、大雄與耆那教
 
第七章:關愛眾人(約西元前450年—前398年)
一、尼希米與以斯拉
二、蘇格拉底時代
三、墨子“兼愛”學說
四、佛陀思想
 
第八章:萬物一體(約西元前400年—前300年)
一、莊子與孟子
二、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三、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第四部分:落幕】

第九章:帝國的思想407(約西元前300年—前220年)
一、諸子百家
二、希臘化時代
三、阿育王支持佛法與印度宗教的轉變
 
第十章:前行之路
一、秦亡漢興與獨尊儒術
二、孔雀王朝瓦解之後的印度宗教
三、猶太軸心時代的碩果
四、宗教就是“金規則”
 
注釋
術語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