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624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斯賓諾莎文集.第1卷: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知性改進論
斯賓諾莎文集.第1卷: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知性改進論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斯賓諾莎文集.第1卷: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知性改進論

作者: (荷)斯賓諾莎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02773
出版日期: 2014-07-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08.00
市场价格: RM73.35
本店售价: RM65.2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斯賓諾莎是17世紀荷蘭著名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他在西方哲學史上與笛卡爾、萊布尼茨齊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學體系具有一元論和無神論或泛神論的性質。

商務印書館一向致力於出版和推廣西方學術名著,通過幾代學人和編輯的努力,已基本上將斯賓諾莎的主要著作翻譯出版。

此次推出的五卷本《斯賓諾莎文集》的內容包括斯賓諾莎的6部專著和1部書信集。除了其遺著《希伯來語法》、1687年發現的自然科學論文《論虹》和1883年發現的《機遇的計算》,本文集已包羅斯賓諾莎的基本著作,堪稱准全集。它是幾代學人和編輯辛勤勞作的結晶。

本文集較為完整、系統地體現了這位偉大哲學家的思想體系,是圖書館的必備收藏,也是了解西方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的必讀圖書。

本卷收錄了其兩部著作,分別為《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和《知性改進論》。《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分為兩卷和兩個附錄,第一卷為「論上帝」,第二卷為「論人和屬於人的東西」,附錄一為「論實體、自然、上帝」,附錄二為「論人的心靈。

第一卷有十章內容,對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麼、上帝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論述;第二卷有二十八章內容,闡明了他關於人的境況的看法,對人如何受被動感情的影響、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人的康樂和最完善的自由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知性改進論》是斯賓諾莎關於方法論和認識論的著作,共分五個部分:論哲學的目的、論知識的種類、論知性、論想象、論界說。本書可以當作斯賓諾莎的中心著作《倫理學》的導言來看。《知性改進論》作為方法論來看,是斯賓諾莎在這一段期間認真學習和研究培根的《新工具》和笛卡爾的著作,特別是他的《談談方法》所提示的方法問題的繼承、發展與批判。

斯賓諾莎(1632-1677),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理性主義者,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從西班牙逃往荷蘭的猶太家庭。年輕時進入培養拉比的宗教學校,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他仍然堅持哲學和科學的研究,他的思想通過通信方式傳播到歐洲各地,贏得人們的尊重。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等。


目錄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譯序
C.Gebhardt撰寫的倍內狄托·斯賓諾莎著《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兩卷並附錄)一書摘要

第一卷 論上帝
第一章論上帝存在
第二章上帝是什麼
悟性、愛戀、理性與貪欲之間的對話
依拉斯謨和戴奧費洛之間的對話
第三章論上帝是萬物之因
第四章論上帝的必然的作用
第五章論上帝的天命
第六章論上帝的命定
第七章論不屬於上帝的屬性
第八章論產生的自然
第九章論被產生的自然
第十章論什麼是善、惡

第二卷 論人和屬於人的東西
序論
第一章論意見、信仰、認識
第二章什麼是意見、信仰和清楚的認識
第三章被動感情的起源,由意見產生的被動感情
第四章論由信仰產生的善、惡,並論人的善、惡
第五章論愛戀
第六章論憎恨
第七章論歡樂與悲戚
第八章論推崇與輕蔑
第九章論希望與恐懼
第十章論悔恨與懊惱
第十一章論嘲笑與戲弄
第十二章論榮耀、恥辱與無恥
第十三章論好感、感激與負義
第十四章論惋惜
第十五章論真實與謬誤
第十六章論意志
第十七章論意志與欲望的區別
第十八章論以上各種論點的效用
第十九章論我們的快樂
第二十章佐證前章所論
第二十一章論理性
第二十二章論真實認識,論重生等
第二十三章論心靈的不朽
第二十四章論上帝對人的愛戀
第二十五章論魔鬼
第二十六章論真正的自由

附錄
Ⅰ論實體、自然、上帝
Ⅱ論人的心靈
知性改進論
並論最足以指導人達到對事物的真知識的途徑
譯者序言
預告讀者
一導言:論哲學的目的
二論知識的種類
三論知性
四論想象
五論界說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