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2,68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理财 > 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二版)
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二版)
上一张
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二版)
下一张
prev next

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二版)

作者:
出版社: 立緒
出版日期: 2020-05-27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50.00
市场价格: RM53.24
本店售价: RM47.3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消費主義、生態浩劫與修行者的世紀思辨
  現代消費社會告訴我們,不滿足感可以透過不斷消費來填滿。今天,光是消費產品多如排山倒海的現象便足以讓人提出這樣一問:「究竟多少才算夠?」

  當人人忙不迭購買最先進的電子產品、最新型的汽車、最時髦的產品,模仿名人的衣食住行方式,這本書卻讓我們思考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書中從好幾個不同角度探討了佛教對環保關懷的啟發:環境就在你我周遭,是我們呼吸的空氣和喝的水,它與我們密不可分。

  本書無意為佛教與人類環境關係為何的問題提供單一答案,更不打算為佛教徒該如何思考環境問題和如何行動勾勒一個總方向。它的目標要謙卑許多,即只是想要討論佛教思想在哪些方面可能提供一種當代的佛教世界觀,以及要如何才能以忠實於佛教精神的方式啟發一種更寬廣的環保意識。

  本書撰文者都同時是佛教學者、修行者和行動家,他們在這部分量十足的著作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擴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可以更了解人類環境的本質,以及面對緊迫的生態危機時,佛教有哪些方面,也許可以幫助我們與人類環境重拾聯繫。

  ※原書名:多少才算夠?

本書重點

  .消費主義、生態浩劫與修行者的世紀思辨。
  .在世界面臨全球性環境危機與經濟危機的今日,佛教和生態學(合而言之可稱為佛教經濟學)成了當代的顯學。
  .人與自然是兩相分離的觀念,和以為自然與文化是對立的看法,是生態危機的核心。佛教引領我們認識人與環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環境就在你我周遭,是我們呼吸的空氣和喝的水。

好評推薦

  九位當今美國和日本的佛學專家,從「互相依存」的「無常」深意、個人與社經體系「苦」諦、以及「草木皆有佛性」的生態倫理,反思消費主義的現代生活型態——「多少才算夠」與人類環境的大議題。發人深省,也與聖嚴法師之「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呼籲呼應。──釋惠敏,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在世界面臨全球性環境危機與經濟危機的今日,佛教和生態學(合而言之可稱為佛教經濟學)成了當代的顯學。這部出類拔萃的論文集大大有助於我們對這兩個領域作出規範性和歷史性的理解。──斯韋勒爾(Donald K. Swearer),《生態學與環境》(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合著者  

  這部淵博的論文集為佛教與環保的互動關係投以新的燭照。做為一門學科,佛教和生態學的研究既要求學術的嚴謹性,又要求呼籲行動的熱情。面對此中牽涉的錯綜複雜性,本書的諸位作者皆能沉著以對。──克拉夫特(Kenneth Kraft),《入世佛教的法輪》(The Wheel of Engaged Buddhism)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巴恩希爾 David Landis Barnhill


  威斯康辛大學奧斯哥(Oskosh)校區環境研究系系主任。著有《入世:美國自然作家與世界》(Engaging the Earth: American Nature Writers and the World),以及兩冊論松尾芭蕉詩文的著作。合編有《深層生態學與世界性宗教:論聖基的新論文集》(Deep Ecology and World Religions: New Essays on Sacred Groun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嵩滿也

  曾在《太平世界》(Pacific World)與《淨土》(The Pure Land)等專業佛學期刊發表多篇英語論文。現任龍谷大學學部長,同校「人文學、科學與宗教中心」之「佛教與環境研究單位」主任,國際真宗學會事務局長。

埃爾克 Malcolm David Eckel

  任教於波士頓大學,曾以教學卓越榮獲該校之「梅特卡夫獎」。著有《清辨及其佛學上之對手》(Bhaviveka and His Buddhist Oppenents [Harvard Universiy Press, 2008])、《佛教》(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和《去見佛去》(To See the Buddh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等。

井上信一

  宮崎銀行總裁,著名經濟學家,著有《使佛教發揮作用:管理和經營的新方法》(Putting Buddhism to Work: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Kodansha, 1998])

卡珊 Stephanie Kaza

  弗蒙特大學環境研究教授。著有《上鉤:論貪、癡與消費慾的佛教作品》(Hooked: Buddhist Writings on Greed, Desire and the Urge to Consume [Shambhala, 2005)和《專注的心:與樹木談話》(The Attentive Heart: Conversations with Trees [Shambhala, 1996])。合編有《法雨:佛教環保主義參考資料》(Dharma Rain: Sources of Buddhist Environmentalism [Shambhala, 2000])

幸泉哲紀

  龍谷大學榮退教授,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問教授,現任國際整合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Studies)所長。著有《全球系統的相互依賴與變遷》(Interdependence and Change in the Global Syste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3])。

中村生雄

  曾任大阪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學習院大學教授。

史密豪生 Lambert Schmithausen

  著有《慈悲與法術:佛教面對自然界危險性的一些態度》(Maitri and Magic: Aspects of the Buddhist Attitude Toward the Dangerous in Nature [ in Indo-Iranian Journal, 2000])和《草木有情觀念對最早期佛教構成的難題》(The Problem of the Sentience of Plants in Earliest Buddhism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1])

威廉斯 Duncan Ryuken Williams

  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著有《禪的另一面:德川時代日本曹洞宗之社會史》(The Other Side of Zen: A Social History of Soto Zen Buddhism in Tokugawa Jap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編有《佛教與生態學:佛法與行為的相互關連性》(Buddhism and Ecolog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harma and Deeds [Harvard Center for World Religions, 1998]),合編有《美國佛教:近期學術研究之方法與收穫》(American Buddhism: Methods and Findings in Recent Scholarship [Routledge, 1998])。

主編簡介

理查.培恩Richard K. Payne


  美國加州柏克萊佛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所長,為該所日本佛學研究部之沼田惠範講座教授。他也是真言宗的正式僧人,負責《東亞密乘佛教》(Tantric Buddhism in East Asia)的主編工作。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的譯著,在立緒文化出版的有《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目錄

編者序 「多少才算夠?」:佛教與人類環境
本書作者簡介


緒言 到底多少才算夠?──培恩(Richard K. Payne)
環境的全球觀點
本書內容概述
最後幾點想法

1當代日本佛教的環保努力──威廉斯(Duncan Ryuken Williams)
「敬告三井房地產公司:草木皆有佛性」
建制佛教和全宗性的環保關懷:以曹洞宗的「綠計畫」為例
日本的入世佛教和尋找一個替代範式:壽光院的個案
日本佛教保守派的地方性與全球性環保關懷
結論

2多少才算夠?:佛教對消費主義的觀點──卡珊(Stephanie Kaza)
緒言
消費的規模與衝擊
幾種批判消費主義的傳統方式
佛教式批判
幫助擺脫物欲的佛教方法
佛教的反消費活躍主義

3淨土宗,及其對環境問題的觀點──嵩滿也(Mitsuya Dake)
引言
淨土宗與環境
淨土觀念中的生態觀點
理想與現實的緊張
親鸞對淨土和環境的基進認知
附記

4史耐德的生態社會佛教──巴恩希爾(David Landis Barnhill)
佛教、環保與政治
無政府主義傳統
基本真理
史耐德對環境問題所作的佛教批判
理想世界:環保佛教的無政府主義
途徑
結論

5以一種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井上信一 (Shinichi Inoue)
向宇宙暫時借來
環境教育
對產業的環境評估與社會評估
農業作為一種對地球友善的產業
無節制的消費
競爭
佛教的金錢觀
透過資源回收避免浪費

6八正道作為永續生活的一種規範──幸泉哲紀 (Tetsunori Koizumi)
引言
顯世界和隱世界
「八正道」作為一種系統間的平衡狀態
八正道作為一種物質-能量的守恆法則
結論

7江戶時代淨土真宗對「殺生食肉」的辯護──中村生雄(Ikuo Nakamura)
殺生與業報的觀念
人與動物關係的倒轉
淨土真宗有關「殺生食肉」的討論
報恩寺的「開砧板」儀式

8「佛教環保關懷」一語自相矛盾嗎?──埃爾克(Malcolm David Eckel)

9早期佛教與生態倫理──史密豪生(Lambert Schmithausen)

初步考量
早期佛教對生命處境的終極評價和自然界的的定位
「緣起」觀念與生態倫理
早期佛教的精神取向與倫理取向,以及這些取向與生態倫理的關係
對自然界的世間內評價
動物的地位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