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2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閱讀大師經典五書(夢十夜+單車日記+美國與美國人+少年維特的煩惱+野菊之墓)
閱讀大師經典五書(夢十夜+單車日記+美國與美國人+少年維特的煩惱+野菊之墓)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閱讀大師經典五書(夢十夜+單車日記+美國與美國人+少年維特的煩惱+野菊之墓)

作者: 夏目漱石、史坦貝克/等著
出版社: 一方出版
ISBN:
出版日期: 1900-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860.00
市场价格: RM130.82
本店售价: RM116.43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夢十夜》

  本書是夏目漱石一向追求近代人類受困於個人主義命運的主題之餘,爾偶展現出另一面多采多姿、芳香甜美的珠玉小品。文中充滿了童話色彩與夢幻氣氛,帶領讀者進入不同的世界,為喜愛夏目漱石的人們描繪出一個令人難忘的形象。本書收錄有〈夢十夜〉、〈永晝小品〉兩篇並附有插畫。

  〈夢十夜〉從第一夜到第十夜,全都散發出詭異的氛圍,一種帶著悲愴卻又駭人聽聞的詩意感覺。整體就像一首散文詩,或者說像是極短篇的詩小說,表現了夢中沒有意識的世界,並透過無意識、非合理的事物與故事,來確認各式各樣的自我存在。

  〈永晝小品〉則為夏目漱石的二十五篇小品,每一篇都充滿了作者獨到細緻的深刻觀察,而作者獨特的敘事技巧,也使小品文體渾然天成的氣氛不著痕跡。

作者簡介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出生於今日的東京都新宿區喜久井町。明治二十六年(一八九三年)東京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之後進入研究所繼續深造的同時也擔任教職。對於漢文學與俳句的造詣頗深,與正岡子規交情甚篤。三十三歲那年(一九○○年)取得公費留學英倫。回國後進入朝日新聞社服務,正式開始寫作生涯,著有《三四郎》、《心》、《行人》等不朽的創作。後因神經衰弱、胃潰瘍於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九日辭世。其身為日本最偉大文學家之地位,隨著歲月的累積而益發鞏固。

《單車日記》

  《單車日記》收入了〈倫敦消息〉、〈單車日記〉、〈抵達京都的夜晚〉、〈文鳥〉四篇,〈倫敦消息〉和〈單車日記〉可說是漱石留學英倫的生活報告,一個日本人在英國,文化差異的張力使得漱石透過異國人的眼睛,看見許多非英國非倫敦式的在地觀點,在這兩篇隨筆中,作者的孤獨與憂愁,透過諷刺、挖苦、幽默的方法表現了異鄉異客的些許不快。

  〈抵達京都的夜晚〉文字蘊含了雅俗交錯的華美風格,充滿著流動的色彩,然而整體的感覺卻是呈現出京都春寒傍晚的寂寥與淒寒,一種華麗淒美的日本美學從中而現。〈文鳥〉則更像是一篇俳句式小說,尤其之中對文鳥生動的描寫,像是一段巨幅的動態攝影,但你好像能透過逼真的文鳥看見漱石孤單的側臉。

《美國與美國人》

  【史坦貝克文集】是為紀念史坦貝克百歲冥誕(2002.2.27)而出版的專書,由著名的史坦貝克研究專家Susan Shillinglaw和Jackson J. Benson負責編纂,首度將史坦貝克擔任記者及評論者期間具代表性的論述、散文和專欄集結成冊,並收錄史坦貝克的最後一本著作《美國與美國人》全文,這是該書1966年出版後首度重印。這套文集中文版將分為三本陸續推出,書名分別是:《美國與美國人》、《從加州到紐約》(內容包括史坦貝克對他生命中幾個重要地區的描述、時事報導與評論、隨筆和論寫作)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包括史坦貝克對其友人的側寫,駐海外通訊員時期的觀察以及戰地通訊)。首先推出的《美國與美國人》,為一系列有關美國生活的評論,包括美國這個國家與民族的形成過程,美國人的夢想與矛盾、對政府的看法、種族平等問題、性格特色、養育子女的態度、對土地的依戀與緊張、與世界的關係,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等。史坦貝克曾跟友人表示:「此書問世時我或許必須逃命。我將『美國人』像手錶般拆解開來,看看他是怎麼運作的……」

作者簡介
  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 最受美國人鍾愛的美國作者之一,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以描述下層民眾、勞工和移民為主。包括《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電影《怒火之花》原著)、《伊甸園東》(電影《天倫夢覺》原著)等等。

《少年維特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一七七四年面世後,一紙風行,歐洲爆發「維特熱」。小說主人翁之多愁善感,成為日後浪漫主義之先聲,乃啟蒙時期推崇理性與浪漫主義運動標舉情感之轉折。小說的書信體形式更引發不少倣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一九二二年由詩人郭沫若首次中譯後,成為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學運動後一大影響,進一步鼓勵一九二○年代的「浪漫」傾向。不少小說家更以書信體或日記體的形式來裸裎感情、自剖心靈,成為二○年代之重要體裁及題才。歌德,德國文學巨人。詩體悲劇《浮士德》固為世界馳名的德國文學代表作,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刻劃青年的個性發展及對人生意義之追求,也影響深遠,為西方「成長小說」文類之始祖。歌德對中國文化及文學極有興趣,曾大量閱讀當時僅有的各種譯介,多次撰文推崇,並有〈中德四季與黃昏合詠〉十四首之作。──鄭樹森

《野菊之墓》

  本書收錄〈野菊之墓〉、〈保母的家〉、〈鄰家的媳婦〉、〈春潮〉等四篇小說︰

  • 〈野菊之墓〉描述一段清純如牧歌般的初戀故事。這部小說後來拍成電影,片名為《野菊般的少女》。兩位主角的純真、專情,在左千夫筆下精采地描繪出來,優美感傷。據說左千夫在讀書會朗讀這篇文章時,傷心地流下淚,可見其在這部小說中投入的真性情。小說中的時間、場合、人名等雖然有所變更,但這個悲戀故事是左千夫個人實際的經驗,呈現左千夫如文中青年溫文儒雅的人品。夏目漱石讀了〈野菊之墓〉後稱讚道:「自然、淡泊、淒美、富野趣……。」
  • 〈保母的家〉可窺見幼年的左千夫,十五歲的姐姐保母與四歲的左千夫形影不離。
  • 〈鄰家的媳婦〉和續集〈春潮〉描述左千夫故鄉九十九里地方的自然及農民生活。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