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3,4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

作者: (法)莫里斯·布朗肖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7-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28.00
市场价格: RM40.99
本店售价: RM36.48
促销价: RM36.07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一方面,《不可言明的共通體》所回應的共通體的迫求正在這個世界里遭到遺忘,甚至這一遺忘的後果也難以察覺;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源於一個隱秘的共通體,那既是書文的共通體,也是愛的共通體。閱讀共通體的書寫,首先就面對着共通體的缺席。然而,至少為了試着在黑暗中沒有方向地向著這一共通體接近,有必要傾聽幾個不願言明自身的模糊的聲音。本書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為“否定的共通體”,下半部分為“情人的共通體”。如同布朗肖的絕大部分寫作,這本書表面上也充當了另兩位作者及其作品的評論:讓-呂克·南希的哲學論文《非功效的共通體》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記述《死亡的疾病》。但根本的問題,共通體的問題,就像在南希那裡,首先指向了喬治·巴塔耶。在這場無形的談話中,巴塔耶首先以隱晦的姿態,提出了共通體的要求。在“二戰”期間的“無神學大全”的寫作里,巴塔耶再次提出了與迷狂體驗有關的“交流”的問題,並在手記里留下了讓南希和布朗肖着迷的關於共通體的明確定義:“否定的共通體”。雖然南希對巴塔耶的研究重新點燃了共通體之思的火花,但這個可以說從巴塔耶文本的裂隙中尋得的定義依舊神秘。圍繞着這一定義的晦暗光芒,布朗肖再次把共通體引入了外部的黑夜。

杜拉斯的記述就被這個黑夜籠罩、包圍,並且,男人和女人達成的情人的共通體,就暴露在這夜晚的時間下。布朗肖試圖在此證實的,恰恰是這個浸沒了共通體的黑夜所具有的力量,因為這力量在消解個體成員之間關係的同時,也讓他們成為了巴塔耶意義上的真正的共通體:共通性的喪失也是共通體的鑄成。為了理解這看似悖謬的論斷,為了進入共通體的這極為陌異的關係,有必要喚起列維納斯的觀點,恢復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根本的不對稱性。只有他者的死亡能讓“我”走向共通體的敞開,只有走向絕對他異的外部,把自身交給無限的黑夜,“我”的有限的孤獨才不會一個人承擔。

共通體總在銘寫秘密的友誼。巴塔耶的友誼,他自己最早為《有罪者》一書定下的副標題,紀念着他同那些沒有記錄名字的朋友們的友誼;布朗肖的友誼,他為1971年的文集所定的標題,向包括巴塔耶在內的朋友們發出了敬意(並且,正是紀念巴塔耶的文章決定了這個題目)。而這本小書,憑借其批評的工作,再一次召喚了布朗肖同巴塔耶、同杜拉斯、同列維納斯、同南希的多重友誼。情人(amants)的共通體,不也是友人(amis)的共通體嗎?因為共通體就是愛(amour)的見證,雖然這愛也飄散在逝者的笑容和生者的淚水當中,在缺席的沉默者和到場的言說者之間,觸摸那不可穿透的永恆之夜的界線。



作者簡介: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法國作家、文學理論家。布朗肖早年於斯特拉斯堡大學研讀哲學,並與列維納斯結下友誼。1940年代初他為《論爭報》撰寫文學評論,並陸續發表《黑暗托馬》、《死刑判決》等虛構作品。“二戰”后他成為重要的批評力量,尤其是1950年代起在《新法蘭西評論》上的高產寫作,確立了他在思想界的地位,影響了包括福柯和德里達在內的整整一代法國理論家。布朗肖雖在戰後保持一種近乎隱士的生活,但他卻是《121宣言》和“五月風暴”等政治運動和歷史事件的親身參與者。《不可言明的共通體》是其晚期的代表作之一。

譯者簡介:夏可君,哲學家、評論家、策展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弗萊堡大學、法蘭克福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留學、訪學。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無用"為核心概念,出版《一個等待與無用的民族:莊子與海德格爾的第二次轉向》、《無用的神學:本雅明、海德格爾與德里達》、《無用的文學:卡夫卡與中國》、《庖丁解牛》和《煙影與面紗》等專著十余部,讓“無用”、“虛化”和“余讓”等範疇生成為當代哲學的基本概念。

尉光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研究員。出版有《藝術與諸眾:論藝術的九封信》、《奇遇》、《普爾奇內拉或獻給孩童的嬉遊曲》、《不可能》、《愛情發明家》、《工作室里的自畫像》等譯著,編有《對詩歌的反叛:安托南·阿爾托文集》、《最後的言者:為了保羅·策蘭》等書。


作者介紹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法國作家、文學理論家。布朗肖早年於斯德拉斯堡大學研讀哲學,並與列維納斯結下友誼。1940年代初他為《論爭報》撰寫文學評論,並陸續發表《黑暗托馬》、《死刑判決》等虛構作品。“二戰”後他成為重要的批評力量,尤其是1950年代起在《新法蘭西評論》上的高產寫作,確立了他在思想界的地位,影響了包括福柯和德里達在內的整整一代法國理論家。布朗肖雖在戰後保持一種近乎隱士的生活,但他卻是《121宣言》和“五月風暴”等政治運動和歷史事件的親身參與者。《不可言明的共通體》是其晚期的代表作之一。
 
譯者簡介
 
夏可君,哲學家、評論家、策展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弗萊堡大學、法蘭克福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留學、訪學。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無用"為核心概念,出版《一個等待與無用的民族:莊子與海德格爾的第二次轉向》、《無用的神學:本雅明、海德格爾與德里達》、《無用的文學:卡夫卡與中國》、《庖丁解牛》和《煙影與面紗》等專著十餘部,讓“無用”、“虛化”和“餘讓”等範疇生成為當代哲學的基本概念。
 
尉光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研究員。出版有《藝術與諸眾:論藝術的九封信》、《奇遇》、《普爾奇內拉或獻給孩童的嬉游曲》、《不可能》、《愛情發明家》、《工作室裡的自畫像》等譯著,編有《對詩歌的反叛:安托南·阿爾托文集》、《最後的言者:為了保羅·策蘭》等書。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