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42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崩潰邊緣:美國的評級機構與金融危機
崩潰邊緣:美國的評級機構與金融危機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崩潰邊緣:美國的評級機構與金融危機

作者: (新西蘭)蒂莫西·辛克萊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82509
出版日期: 2023-07-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08.00
市场价格: RM73.35
本店售价: RM65.28
促销价: RM61.61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美國的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危機過後,評級機構又為何能用和金融危機前幾乎一樣的業務模式繼續發展?通過對業內人士的深入訪談、對美國國會聽證會的精心調查,以及對評級機構經營歷史的透徹挖掘,蒂莫西·J.辛克萊栩栩如生地將這背後的陰暗面呈現於世,讓讀者得以瞭解金融危機中信用評級機構的問責機制失效的來龍去脈。
 
《崩潰邊緣》一書並不對評級機構進行汗牛充棟的指責,而是對評級機構所作所為的背後機理抽絲剝繭,並對相關的金融監管理念和改革進行了新穎的反思。


作者介紹

蒂莫西·辛克萊(1963—2022年),華威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副教授,博士畢業于約克大學。主要研究領域是全球貨幣和金融政治經濟學。他對信用評級機構的開創性研究,有助於外界對金融市場中的權力運作的理解。他的著作還包括《資本的新大師:美國債券評級機構和信譽政治》。


目錄

推薦序
譯者序
序言
第一章 簡介
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驚人,而各方也都在指摘評級機構,批判它們是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之一,還讓危機引發的巨大波瀾雪上加霜。但既然如此,評級機構何以仍若無其事地存在著?
後果
糟糕、糟糕、糟糕
一個不同的視角
評級機構的“貢獻”
三個謎團
兩個論點
一個輔助性的論點
方法
本書的結構

第二章 評級機構的“畫像”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評級機構呢?信用評級與人們通常的認知大相徑庭,信用評級不是簡單的計算,更不是電腦演算法的產物,而是對未來的預測。信用評級的分析過程綜合使用了定性和定量資訊,信用評級無論對於發行人還是對於投資者來說都非常重要。
評級是什麼?
評級過程
金融去仲介化
21世紀的評級市場
評級機構的監管

第三章 如何認識評級機構
全球金融海嘯激發了學界對評級機構的強烈興趣,甚至衍生出了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包括市場中心法、民粹視角和批判性觀點。本章吸取上述流派的優點,提出了“社會基礎法”,這一方法可以最為有效地捕捉評級機構的主要特徵、評級流程及其評級的影響。
市場中心法
民粹視角
批判性觀點
社會基礎法

第四章 評級機構與金融創新
出於成本考量,發行人選擇結構融資進行籌款。評級機構對結構融資過程尤為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評級機構玩起了“聲譽換收入”的遊戲,但當情況繼續惡化,評級機構出於維護自己聲譽的需要,大範圍地下調了許多結構融資產品的評級。這個時候,麻煩大了。
證券化與評級機構
證券化是如何運作的?
評級機構做了什麼?
當評級機構改變主意時
回購協議

第五章 金融毀滅中的小機構
為什麼評級機構不惜賭上自己的特權地位?還打破了在華爾街機構中歷經十幾年才建成的體系和慣例?發生這種情況的背景是金融去仲介化。金融去仲介化刺激銀行投身於證券化融資。住房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為銀行提供了更高的回報率,同時依然具有較高的信用評級的誘人場景。
對評級機構的“拷問”

第六章 惡果
評級機構失敗了,但評級機構並沒有消亡。穆迪、標普和惠譽仍然在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獲利甚豐。這些被指控行為嚴重不端、能力不足任事、腐敗觸目驚心的機構,是如何繼續存活下來的?評級機構苟活日久,而其他涉事機構早已灰飛煙滅,兩者之間有何不同?
共同假設
組織市場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標普下調美國評級
競爭
透明度

第七章 補遺:便利的惡棍與萬能替罪羊
政治家、監管機構、專家、金融或非金融媒體的評論,都旨在抓出壞人、惡棍。正如在評級機構與金融危機身上見到的,類似全球金融危機如此複雜、大型的失敗事件而言,認定壞人是具有情緒紓解作用。聚焦了壞人,就為公眾和業界的憤怒提供了一種“排解”管道。
便利的惡棍與萬能替罪羊
戴黑帽子的壞蛋
內生性還是外源性?
評級失敗的觀感
給評級機構畫像

第八章 我們遲早也都會離開這兒的
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十多年了,評級機構是否從這一次的經歷中吸取了教訓?未來幾年,會出現一個新的、更具反思性的評級行業嗎?這個新的評級行業會成為那些尚未問世的極端金融創新形式的解藥嗎?
謎團以及爭論
評級機構應該受到指責嗎?
政府能在未來的評級體系中起到什麼作用?
為什麼社會基礎觀點對理解評級機構至關重要
金融創新製造問題
現在評級體系有所變化了嗎?
我們希望從評級中得到什麼,以及我們又應該得到什麼
評級研究
評級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