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2,09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中國醫學再出發--復興時代與中醫藥學
中國醫學再出發--復興時代與中醫藥學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中國醫學再出發--復興時代與中醫藥學

作者: 何裕民
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88.00
市场价格: RM105.71
本店售价: RM94.08
促销价: RM93.02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歲月中,中醫文化作為我們祖先不斷積累的健康財富為華夏兒女繁衍生息、延綿不絕輸入永不枯竭的力量、帶來永不消逝的希望,進而為華夏子孫創造輝煌絢麗的中華文明、書寫波瀾壯闊的美麗畫卷創造了條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種傳統醫學不斷產生又不斷消亡,唯有中醫藥學有完整的理論基礎與臨床體系,歷經風雨不倒,不斷發展完善,為中華民族繁衍壯大做出巨大貢獻。

即使在西醫占主導地位的當下,中醫藥依然以其顯著的療效和獨特的魅力佔有一席之地。中醫學何以生生不息、延綿至今,本書給出了答案。本書分為四篇,分別為“碰撞與激變”“根系與枝蔓”“老樹與新枝”“當下與未來”。作者試圖從中醫文化的緣起與形成出發,提出面對蟄伏百年的危機醫學應走向何處,強調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上的醫學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探討在21世紀乃至更廣闊的未來,中醫學在人類健康事業中的作用、發展,提出中西醫學相互交融、參照互補、形成合力,為中國醫學贏得更光輝的未來,是為“中國醫學再出發”。


作者介紹

何裕民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理事兼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醫學與哲學協會副會長,世界傑出華人成就獎獲得者。長期從事腫瘤學、體質醫學、心身醫學及亞健康研究,在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經驗豐富。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專案課題負責人,《中華醫學百科醫學心理學與心身醫學》分冊主編、國家衛生部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研究生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臨床心理研究》主編、國家教育B《中醫學》教材副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B)中醫基礎分化教材(系列)總主編、國家科技部“十一五”重點支撐項目亞健康課題組第一負責人、國家級規劃大學教材《現代中醫腫瘤學》主編、《醫學與哲學》雜誌副主編以及其他多份專業雜誌編委或常務編委。


目錄

第一篇 碰撞與激變 …………………………………………………………… 1
第一章 蟄伏了百餘年的深層危機 …………………………………………… 2
一、新冠肺炎疫情激化了的百年爭執 ………………………………… 2
二、15年前“激辯”後深埋內心的情結 ……………………………… 4
三、令人揪心的發問 …………………………………………………… 6
四、“中國醫學究竟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 7
五、“中國文化讓我傷心的地方”……………………………………… 8
六、危機是全方位的,且有“黑洞”吸附效應 ………………………… 9
七、窘迫與危機,同樣存在于現代社會及現代醫學之中…………… 12
第二章 當下,正是千載難逢的變革大時代 ……………………………… 15
一、世界大勢:“30年河東,30年河西”……………………………… 15
二、東升西降:多個節點造就的大變革時代 ……………………… 17
三、多股滾滾潮流彙聚而成的變革新時代 ………………………… 20
四、可以確定的是:當今為“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27
五、此波洶湧而至的變革,立體且全方位…………………………… 31
六、面臨“劇變”,亟需因應之策 …………………………………… 34
第三章 直面劇變,先讓歷史來回答 ……………………………………… 45
一、虛心向歷史學習 ………………………………………………… 45
二、槍炮、病菌與鋼鐵:改變人類命運的進程 ……………………… 46
三、歐洲疫病史,同樣慘不忍睹……………………………………… 48
四、中國人口變遷及疫病史啟示錄 ………………………………… 50
五、歷史人口學權威如是總結 ……………………………………… 61
第四章 中國醫學的救世意義仍然顯著…………………………………… 63
一、21世紀兩場大考給出的答案 …………………………………… 63
二、簡單的對抗性療法,其結果常慘烈而窘迫……………………… 67
三、作為旁證:中國醫藥援非抗擊埃博拉同樣有效 ……………… 68
四、起效:機制可能並不在於直接“對抗”………………………… 69
五、愛滋病傷害史可能將改寫 ……………………………………… 70
六、晚到的嘉獎:意義在青蒿素之外 ……………………………… 72
七、貢獻出世界級成果:看似偶然,其實必然 ……………………… 74
第五章 對中西方醫學交匯碰撞之反思…………………………………… 77
一、中西醫藥學交匯簡史 …………………………………………… 77
二、中國醫藥學西傳,一度成果斐然………………………………… 81
三、先技術後思想:中國醫學理論及元氣論等的西傳史 ………… 85
四、鴉片戰爭後的中西醫藥學相遇:波詭雲譎 …………………… 88
五、“中體西用”潮流中的“中西醫學匯通”………………………… 92
六、大潮退後的理性追溯 …………………………………………… 101
七、新世紀、老話題:需要新的視野 ………………………………… 108
八、激進人士若干年後的行為分析 ………………………………… 113

第二篇 根系與枝蔓 ………………………………………………………… 119
第六章 尋根:一個原生且另類的文明母體……………………………… 120
一、文明“根性”與“根系”探究 …………………………………… 120
二、探尋文明根系,需破除舊成見,尊重新發現 …………………… 122
三、農業、畜牧業的發源地…………………………………………… 124
四、“滿天星斗”造就的早期璀璨文明 ……………………………… 138
五、8 000年前的紅山文化,中華古文明源頭之一 ………………… 141
六、一些值得重視的新見解 ………………………………………… 146
七、文明多源頭似“水”,在交融互滲之中日積月累 ……………… 149
八、歷史合力,共奏中華文明交融之協調曲………………………… 154
第七章 中國“旋渦”模型,多重矩陣之合力 …………………………… 166
一、漢字的“根性”意義……………………………………………… 166
二、玉帛:物化了的凝聚力量 ……………………………………… 172
三、與玉齊名的桑綢:助“化干戈為玉帛”成為現實 ……………… 178
四、卯榫結構:工匠精神背後折射出的凝聚力量 ………………… 182
五、多因素之“矩陣”,協同觸發了交融態勢 ……………………… 183
第八章 厚重的歷史積澱是創新思維之源………………………………… 188
一、從《天問》,到豐富的星象記錄,到天文學貢獻 ………………… 188
二、從“鼎”“劍”看先秦的冶金技術 ……………………………… 195
三、早熟的中國農業之精耕智慧 …………………………………… 198
四、“五穀文化”演繹出的健康學體系 ……………………………… 207
五、借“旋渦”以凝聚天下保健精髓,加以昇華 …………………… 218
第九章 根植於沃土中,爭相鬥豔 ………………………………………… 231
一、強調“多識”的中國博物學傳統………………………………… 231
二、飲食營養,與醫療體系比翼齊飛………………………………… 237
三、生命博物學之描述及其管控實踐 ……………………………… 242
四、促進生命康健的妙法—導引吐納 …………………………… 248
五、“早慧”的自我行為管控及調攝 ………………………………… 253
六、萬川匯江海:中國醫學療愈系統之俯瞰 ……………………… 262
第十章 中國醫學核心價值研究 …………………………………………… 264
一、中國醫學核心價值:折射出文明之“根性”…………………… 264
二、“核心價值”就是“根性”,就是根本 …………………………… 267
三、根性之比照研究:中西方醫學核心價值觀 …………………… 268
四、中國醫學核心價值體系分層次研究 …………………………… 276
五、中國醫學核心價值體系之鉤玄 ………………………………… 290
六、讓生命康寧:中國醫學核心價值之主旨 ……………………… 293
七、未來展望—不同價值觀體系,意趣映輝……………………… 296

第三篇 老樹與新枝 ………………………………………………………… 301
第十一章 量子時代:全面認識世界需打開“另一扇門”………………… 302
一、從韓非子的“深智一物,眾隱皆變”說起 ……………………… 302
二、構造論本體說:只開啟了有形世界之“門”…………………… 305
三、量子時代:關注隱含世界及其複雜真相 ……………………… 308
四、中國傳統本體論,打開另一扇“隱含之門”的鑰匙 …………… 312
五、本體論上互補的認識,相得益彰………………………………… 317
六、東西方智慧的交融,將催生新的自然觀………………………… 321
第十二章 人世紀:中國醫學隱藏的科學“洞見” ………………………… 329
一、氣論視域下中國醫學對生命“隱含秩序”之理解……………… 330
二、重在內生機制:防禦能力的中國醫學認識 …………………… 354
三、心身纏繞:中國醫學所涵蓋的新生命觀 ……………………… 361
四、從“經絡”到“三焦”,傳統認識中的多重統合機制 …………… 376
五、生命過程的階段論及個體化特徵 ……………………………… 385
第十三章 中國醫學的真正優勢:擅長於慢性病糾治 …………………… 397
一、熱性病並非中國醫學最大優勢所在 …………………………… 397
二、真正優勢在於慢性病及複雜性疾病之防控 …………………… 398
三、“他者”眼中的中國醫藥學 ……………………………………… 399
四、多方法、多環節治療冠心病療效均佳…………………………… 404
五、過敏性哮喘:改善體質,從根源上控制 ………………………… 405
六、急性胰腺炎應對中的中國智慧 ………………………………… 407
七、“緊張性腹瀉”,八仙過海,中國醫學應對更從容 ……………… 409
八、Meta分析示:退行性骨關節病保守治療更可取 ……………… 411
第十四章 糾治複雜性病變:我們“管窺所得” …………………………… 416
一、換個思路治癌,也許“柳暗花明” ……………………………… 416
二、“癌中之王”的中國醫學療效總結 ……………………………… 426
三、瘤淨片:可讓諸多育齡婦女免遭手術切除 …………………… 432
四、從過敏到變應性體質糾治:前瞻性的新領域 ………………… 434
五、難治性疾病:“魔方”應對,略勝“魔彈”………………………… 436
六、防範阿爾茨海默病,中國醫學療效可期………………………… 441
七、從亞健康到系統性不耐症的前瞻性防治 ……………………… 444
八、優勢在於中國醫學的慢性病糾治模式 ………………………… 448

第四篇 當下與未來 ………………………………………………………… 455
第十五章 遠眺康壽之未來,籌畫當下 ……………………………………… 456
一、唯有站在山頂,才能看清現代醫學全貌………………………… 456
二、形成最低共識,做出高層建構…………………………………… 463
三、主體性建構的三個層次特點 …………………………………… 465
四、“長尾理論”:簡、便、廉的可靠支撐 …………………………… 466
第十六章 疑難病症:需要全新的對策及思路……………………………… 470
一、另類眼光審視疑難病症 ………………………………………… 470
二、鋪墊:慢性病及疑難病症的另類認知 ………………………… 472
三、疑難病症的“五行調控”理論…………………………………… 476
四、系統醫學:“負反饋”及“不倒翁”理論 ………………………… 480
五、新思路 多環節 多方法:解題疑難病症 ……………………… 483
第十七章 融會時空:與生存相關的學科之重塑…………………………… 487
一、人文引領健康,中國引領全球 ………………………………… 487
二、飲食營養:“四合一”的提升與反覆運算 …………………………… 494
三、吸取歷史養分,營造現代生活多重意義………………………… 499
四、慢性病的中國對策:自我管理為主,非藥物為宜 ……………… 502
五、癌症生存者,全新領域可探索…………………………………… 508
第十八章 生命與健康:人們“知道很多,懂得很少”……………………… 513
一、需摘下“濾鏡”看生命…………………………………………… 513
二、回到原點:中國生態醫學思想,可引領世界 …………………… 517
三、注重生命的“唯象”深究,提煉規律性知識 …………………… 521
四、關於健康相關概念的研究 ……………………………………… 524
第十九章 洞悉奧秘破難題:智慧體系“其命維新”……………………… 530
一、一個善解難題的智慧體系 ……………………………………… 530
二、意趣的理性結構:識世界,解難題 ……………………………… 538
三、利用歷史智慧,破解當下發展難題……………………………… 548
四、學科共同體精神狀態掃視及更新 ……………………………… 550
五、中國醫學研究之鳥瞰及檢討 …………………………………… 556
六、鍛造促成良性互動之研發動力機制 …………………………… 563
第二十章 注重傳播,連袂齊進:中國醫學“再出發”……………………… 568
一、茫然于現代傳播:中國醫學的一大困境 ……………………… 568
二、知不足而奮進:改變傳播窘境之對策 ………………………… 572
三、中國醫學的當下傳播,需重視“接著講” ……………………… 577
四、諸多學科齊頭並進,百舸爭流,連袂出海 ……………………… 583
五、中國醫學:新的地平線 ………………………………………… 593

跋 ……………………………………………………………………… 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