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9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銀行信息科技:構建銀行數字化發展新圖景
銀行信息科技:構建銀行數字化發展新圖景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銀行信息科技:構建銀行數字化發展新圖景

作者: 梁禮方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019.00
市场价格: RM183.19
本店售价: RM163.0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銀行信息科技:構建銀行數字化發展新圖景》基於作者30多年銀行信息科技工作的實踐、探索與研究,系統而翔實地介紹了銀行科技管理與系統建設的方方面面,旨在引發銀行信息科技建設相關人員的關注與思考,以及對銀行數字化發展前景的期待。

《銀行信息科技:構建銀行數字化發展新圖景》共6篇47章。第1篇主要介紹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進程、銀行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及銀行信息化的評價指標;第2~4篇詳細介紹了銀行科技架構、信息系統架構,以及信息系統的組成、設計原則、規劃實現等;第5篇介紹了銀行科技管理的相關內容,包括研發流程、專案進度管理、品質管制、軟體測試管理、效益分析等;第6篇介紹了銀行金融科技的發展、挑戰和機遇等。

《銀行信息科技:構建銀行數字化發展新圖景》可作為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銀行科技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銀行的首席信息官、信息系統架構師及信息系統相關產品的技術負責人等瞭解銀行數字化發展的參考書,也可作為銀行信息科技崗前培訓手冊。


作者介紹

梁禮方

中國工商銀行軟體發展中心原總經理,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事銀行金融電子化工作,一直到退休,是中國金融電子化建設者。他親身參與並見證了我國金融電子化起步、發展、普及、深化的整個進程。在30多年的銀行資訊科技工作中,他從事過硬體、軟體、系統、技術管理、團隊管理工作,亦獲獎無數,被授予“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第 篇 中國銀行業信息化發展進程
第1章 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進程 003
1.1 人民銀行、工行30年信息化進程 004
1.2 從電子化邁向數字化 007
第2章 銀行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 009
2.1 諾蘭模型 009
2.1.1 諾蘭模型的6個階段 010
2.1.2 信息系統發展的6種增長要素 011
2.1.3 諾蘭模型的意義與局限性 011
2.2 中國銀行業電子化與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 012
第3章 銀行信息化的評價指標 016
3.1 業務能力 016
3.2 技術水準 017
3.3 運行指標 018
3.4 自主可控 018
3.5 各階段的詳細定義 018
3.6 基本評價 022

第2篇 銀行科技架構
第4章 銀行IT治理 024
4.1 IT治理的背景 024
4.2 IT治理的相關概念 025
4.3 IT治理的組織架構 025
4.4 IT治理的範圍與內容 028
4.5 IT治理的標準 030
第5章 銀行科技的核心競爭力 031
5.1 什麼是核心競爭力 031
5.2 什麼是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031
5.3 什麼是銀行科技的核心競爭力 032
5.4 建立和提升銀行科技的核心競爭力 034
第6章 銀行的科技架構 035
6.1 戰略架構 036
6.1.1 科技戰略目標 036
6.1.2 科技定位 037
6.1.3 科技資源配備 038
6.1.4 科技資源配置 041
6.1.5 科技管理 041
6.2 業務架構 041
6.2.1 客戶與產品 042
6.2.2 信息系統的運維模式 042
6.2.3 信息系統的研發模式 042
6.2.4 測試模式 043
6.3 組織架構 044
6.3.1 科技頂層架構 044
6.3.2 科技本體架構 045
6.3.3 科技部門與業務部門的關係 046
6.4 信息系統架構與基礎設施架構 046
6.5 科技架構存在的問題 047
第7章 科技研發架構 049
7.1 科技研發體系架構 049
7.2 科技研發中心內部架構 050
7.2.1 研發的階段 050
7.2.2 研發團隊所面向的應用架構 050
7.2.3 業務部門的組織架構 052
7.2.4 銀行的業務架構 052
7.3 理想的科技研發架構 052
7.4 科技研發架構存在的問題 055
7.5 產品研發團隊與業務部門產品團隊緊密結合 056
第8章 科技團隊 057
8.1 科技團隊的核心競爭力要素 057
8.1.1 科技團隊的數量 057
8.1.2 科技團隊的品質 058
8.1.3 科技團隊的人員結構 058
8.1.4 科技團隊的人員配置 060
8.1.5 科技團隊的精神面貌 061
8.2 科技團隊存在的問題 062
8.3 團隊建設 064
第9章 銀行科技的企業文化 068
9.1 企業文化 068
9.2 企業文化的內涵 069
9.2.1 企業精神文化 069
9.2.2 企業制度文化 069
9.2.3 企業的文化設施 070
9.3 銀行科技部門的企業文化 071
9.3.1 銀行科技部門的精神文化 071
9.3.2 銀行科技部門的制度文化 074
9.3.3 銀行科技部門的文化設施 076
9.3.4 銀行科技部門企業文化存在的問題 077

第3篇 信息系統架構
第10章 信息系統架構概述 080
10.1 好架構追求的目標 080
10.2 信息系統架構的維度 081
10.2.1 總體架構 081
10.2.2 橫向架構 082
10.2.3 縱向架構 083
10.2.4 流程架構 083
10.2.5 基礎設施架構 083
10.2.6 其他架構 083
10.3 系統架構的發展 084
10.3.1 系統的早期架構 084
10.3.2 系統的模組化架構 085
10.3.3 系統的煙囪式架構 086
10.3.4 物件導向的架構 087
10.3.5 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 087
第11章 面向服務的架構概述 088
11.1 面向服務的內涵 089
11.2 SOA的構成 090
11.3 服務內涵與架構的關係 092
11.4 正確評價SOA 093
11.4.1 SOA的優點 094
11.4.2 SOA的缺點 095
11.4.3 SOA的適用範圍 096
11.4.4 SOA建設的注意事項 097
11.5 SOA建設路線圖 097
11.5.1 架構規劃 098
11.5.2 標準規劃 098
第12章 松耦合 100
12.1 松耦合的相關概念 100
12.2 松耦合的度量 101
12.3 銀行信息系統中的松耦合 104
12.3.1 應用架構松耦合 104
12.3.2 流轉控制松耦合 107
12.3.3 信息松耦合 108
12.3.4 連線與批量松耦合 111
12.3.5 其他方面的松耦合 112
12.4 松耦合的代價 114
第13章 元數據 115
13.1 元數據的相關概念 115
13.2 元數據的發展現狀 116
13.3 標準元數據的重要性 116
13.4 定義元數據 118
13.5 建立標準元數據面臨的問題 122
第14章 標準介面 125
14.1 什麼是介面 125
14.2 什麼是標準介面 125
14.3 使用標準介面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27
14.3.1 非標準介面的特點 127
14.3.2 使用標準介面 128
14.4 如何建立標準介面 130
14.5 標準介面的實施策略 131
第15章 服務元件 133
15.1 高內聚 133
15.2 松耦合 134
15.3 標準介面 135
第16章 服務匯流排 136
16.1 服務匯流排相關的概念 136
16.2 建立銀行的企業服務匯流排 139
16.3 銀行服務匯流排的標準功能 142
16.4 企業服務匯流排的架構 143
16.4.1 宏觀架構 144
16.4.2 服務交付層的內部架構 145
第17章 應用架構 146
17.1 應用架構分層 147
17.2 應用架構各層次的內涵 150
17.2.1 應用群架構 150
17.2.2 應用群的內部架構 154
17.3 應用處理流程 156
17.4 SOA的應用架構 158
17.5 應用架構規劃 159
第18章 程式架構 161
第19章 數據架構 163
19.1 數據架構的相關概念 163
19.2 業務概念與數據主題 164
19.2.1 業務模型 165
19.2.2 業務對象 166
19.2.3 數據主題 167
19.2.4 數據主題之間的關係 176
19.2.5 數據主題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關係 181
19.3 數據模型 182
19.3.1 數據模型的內容和層次 182
19.3.2 數據建模 184
19.4 銀行數據模型舉例 185
19.4.1 概念模型舉例 185
19.4.2 邏輯模型舉例 190
19.5 信息系統數據庫的分類 191
19.5.1 連線數據庫 191
19.5.2 批量數據庫 192
19.5.3 ODS 193
19.5.4 數據倉庫 194
19.5.5 數據集市 195
19.5.6 連線日誌 197
19.5.7 各數據庫的定位 199
19.6 數據架構的規劃 201
19.6.1 數據架構發展的現狀 201
19.6.2 數據組織 203
19.6.3 數據分佈與封裝 204
19.6.4 數據流轉與冗餘 207
19.7 數據治理 208
19.7.1 數據治理的範圍及規範 209
19.7.2 數據治理的工具 209
19.7.3 數據品質 213
19.7.4 數據安全、監控及維護 214
19.7.5 數據生命週期管理 215
第20章 技術架構 217
20.1 3層架構 218
20.2 整合技術架構 219
20.3 分層技術架構的優點 220
20.4 技術架構的構建要點 221
第21章 流程架構 222
21.1 銀行電子化前後的流程架構 222
21.2 規劃宏觀的流程架構 223
21.2.1 銀行角色的劃分 223
21.2.2 跨行的概念 225
21.2.3 用角色劃分定義流程的好處 225
21.3 各種交易場景的處理流程舉例 226
第22章 基礎設施架構 231
22.1 電腦的種類 232
22.2 銀行信息系統基礎設施架構的發展歷史 233
22.2.1 初始階段 233
22.2.2 起步階段 234
22.2.3 發展普及階段 234
22.2.4 電子化階段 235
22.3 中小銀行IT基礎設施架構 237
22.4 面向服務的IT基礎設施架構 237
22.4.1 建立SOA 238
22.4.2 基礎設施雲 239
22.4.3 基礎設施架構的舉例 240
第 23章 連線交易處理系統的系統設計 242
23.1 系統設計 243
23.2 數據庫設計 245
23.2.1 大型機數據庫的發展過程 245
23.2.2 次鍵(次索引) 247
23.2.3 排他控制 248
23.2.4 頁 249
23.2.5 預開記錄 249
23.2.6 其他設計 249
23.3 連線程式的設計 250
23.3.1 連線程式的工作內容及其工作順序 250
23.3.2 連線程式的結束 252
23.3.3 連線程式的架構 253
23.3.4 連線程式的可讀性 253
23.4 連線程式的介面 253
23.4.1 系統之間的介面 253
23.4.2 系統內的介面 254
23.4.3 SOA的介面 254
23.5 外聯設計 255
第24章 連線與批量 256
24.1 連線與批量的相關概念 256
24.2 早期的連線交易與批量處理的分工 258
24.3 當前的連線交易與批量處理的分工 258
24.4 連線與批量的應對策略 259
24.5 連線批量與連線小批量 261
24.6 批量程式 262
第25章 國際化應用系統 264
25.1 應用系統一體化的意義 264
25.1.1 公共系統 267
25.1.2 公共模組 267
25.1.3 地域特色 267
25.2 應用系統一體化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268
25.2.1 多時區 268
25.2.2 多語言 269
25.2.3 多種編碼方式 269
第26章 軟件產品化 273
26.1 什麼是軟件產品化 273
26.1.1 軟件產品的外部特徵 273
26.1.2 軟件產品的內部特徵 274
26.2 軟件產品化的好處 275
26.3 如何將軟件產品化 276
26.4 銀行信息系統的產品化 277
26.4.1 銀行應用產品化的意義 277
26.4.2 銀行產品的分類依據 278
26.4.3 銀行信息系統的元件化 278
26.4.4 元件內部的產品化 279
26.4.5 參數管理系統 280

第4篇 信息系統
第27章 新一代信息系統 283
27.1 業務能力 283
27.1.1 客戶服務 283
27.1.2 內部管理 283
27.1.3 當事人管理 286
27.1.4 信息管理 286
27.1.5 流程管理(流程銀行) 286
27.1.6 多管道 287
27.1.7 全球化 287
27.1.8 數字化 287
27.2 技術水準 288
27.2.1 標準與規範 288
27.2.2 應用架構 289
27.2.3 數據架構 291
27.2.4 流程架構 292
27.2.5 基礎設施架構 293
27.2.6 安全架構 293
27.2.7 建立各類企業級公共服務平臺 295
27.2.8 新信息技術的應用 297
27.3 運行指標 297
27.3.1 運行模式 297
27.3.2 系統可用性 297
27.3.3 系統可靠性 300
27.3.4 系統可維護性 302
27.3.5 系統變更管理 302
27.4 自主可控 303
第28章 信息系統的建設模式 304
28.1 外購、外包產品 305
28.2 自主研發 308
28.3 主導研發 308
28.4 定制研發外包 310
28.5 中小銀行應用系統公共服務平臺 310
第29章 中小銀行應用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的選擇與建立 312
29.1 銀行信息系統的建立條件 312
29.2 中小銀行的發展狀況 314
29.3 建立中小銀行應用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的必要性 314
29.4 建立中小銀行應用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的可行性 317
29.5 如何選擇與建立中小銀行應用系統公共服務平臺 318
29.5.1 中小銀行應用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的建立模式 319
29.5.2 會員制應用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的優點 321
29.6 中小銀行應用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的適用範圍 321
第30章 銀行產品管理架構 323
30.1 銀行產品的相關概念 323
30.2 銀行產品與銀行科技信息系統產品的關係 324
30.3 產品管理 325
30.4 產品管理架構 326
30.5 管理模式 329
30.5.1 強管理模式 329
30.5.2 協調管理模式 330
第31章 銀行產品體系 332
31.1 建立完整的產品體系的意義 332
31.2 銀行產品體系的現狀 333
31.3 銀行產品的分類 333
31.4 銀行產品的第 一層分類 337
31.5 其他產品屬性和分類維度 340
31.5.1 銀行卡產品 341
31.5.2 按其他屬性分類 341
第32章 銀行產品與銀行帳戶、核算的關係 346
32.1 銀行產品與銀行帳戶的關係 346
32.2 銀行產品與核算的關係 347
32.2.1 帳戶的非核算處理 348
32.2.2 應用架構與效率 350
32.3 銀行信息系統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351
32.3.1 系統解耦 351
32.3.2 核心銀行系統解耦 351
32.3.3 核心銀行解耦的可行性 352
32.4 產品工廠 353
32.5 核算工廠 354
第33章 企業級客戶信息系統 357
33.1 客戶信息系統的作用 357
33.2 銀行的客戶與信息系統的客戶 358
33.3 個人客戶信息 358
33.4 法人信息 360
33.5 銀行企業級客戶信息系統架構模型 361
33.5.1 概念模型 361
33.5.2 邏輯模型 362
33.5.3 物理模型 363
33.6 企業級客戶信息系統的架構舉例 363
33.6.1 數據存儲與應用 363
33.6.2 客戶信息的流轉 365
33.6.3 信息冗餘與同步策略 366
第34章 銀行的後臺管理系統 367
34.1 信息系統的內部客戶 367
34.1.1 銀行內部機構 368
34.1.2 銀行員工 372
34.2 如何建設後臺管理系統 373
34.2.1 平臺整合 373
34.2.2 管道管理 373
34.2.3 客戶管理 374
34.2.4 運行維護管理 375

第5篇 科技管理
第35章 銀行科技研發管理 377
35.1 管理模式、考核方式及其選擇 377
35.1.1 管理模式 377
35.1.2 考核方式 378
35.1.3 管理模式與考核方式的選擇 379
35.2 管理架構 380
35.2.1 組織架構 380
35.2.2 例會制度 382
35.3 專案與產品的關係 383
35.4 研發管理的模式 384
35.4.1 以專案為主線的研發管理 385
35.4.2 以產品為主線的研發管理 385
35.4.3 兩種研發管理模式的選擇 386
35.4.4 從面向服務的應用架構轉變為面向服務的管理架構 387
35.4.5 從面向產品管理轉變為面向客戶管理 387
第36章 銀行科技的研發流程 389
36.1 一般研發流程 389
36.2 銀行研發流程 390
36.2.1 項目立項 390
36.2.2 用戶需求編寫 391
36.2.3 需求分析 391
36.2.4 系統設計 394
36.2.5 應用設計 394
36.2.6 程式設計與編碼 395
36.2.7 測試階段 396
36.2.8 專案投產、結束、後評估與關閉 396
36.3 各研發階段的時間及人力資源投入 397
第37章 銀行研發規劃管理 400
37.1 生產指標 400
37.1.1 生產率 400
37.1.2 品質指標 401
37.1.3 團隊的生產指標 402
37.2 專案預算 403
37.2.1 專案規模評估 403
37.2.2 專案效率評估 404
37.2.3 效率悖論 405
37.2.4 專案工作量評估 406
37.2.5 專案工期評估 407
37.2.6 解決人月神話問題 408
37.2.7 專案品質評估 409
37.3 版本與專案規劃 409
37.3.1 專案與版本的關係 410
37.3.2 版本投產的頻率 411
37.3.3 版本投產規劃 411
37.3.4 專案的版本安排 412
37.3.5 研發部門的專案規劃 414
第38章 軟件履歷管理與配置管理 415
38.1 配置管理的必要性 415
38.2 配置管理的內容 416
38.2.1 軟件履歷管理 416
38.2.2 版本樹管理 420
38.2.3 軟件資源歸檔 421
38.3 備註與內嵌版本號 421
38.3.1 備註 421
38.3.2 內嵌版本號 422
38.4 版本的相容 422
38.5 履歷管理的修改內容 423
38.6 配置管理工具 424
第39章 專案進度管理 425
39.1 制訂專案進度計畫 425
39.1.1 時間進度計畫 425
39.1.2 人力資源使用計畫 426
39.1.3 各階段交付物的數量與品質的計畫 431
39.1.4 具體專案舉例 432
39.2 專案進度量化管理 434
39.2.1 專案進度一覽表 434
39.2.2 延遲項目一覽表 435
39.2.3 研發團隊專案進度一覽表 436
39.3 專案人力資源投入管理 437
39.3.1 各項目的人力資源投入情況 437
39.3.2 研發團隊的人力資源投入 440
39.3.3 問題反思 441
39.3.4 人力資源管理工具 441
39.4 生產(項目)例會 442
第40章 品質管制 444
40.1 品質管制相關因素 444
40.1.1 研發工期、人力資源投入對品質的影響 444
40.1.2 品質悖論 446
40.1.3 銀行信息系統大集中對品質的影響 447
40.1.4 不同產品的效率與品質的平衡關係 448
40.2 風險管理 454
40.2.1 依賴管理 454
40.2.2 風險管理 454
40.2.3 問題管理 455
40.2.4 風險升級 456
40.3 變更管理 456
第41章 軟件測試管理 460
41.1 測試目標 460
41.2 測試階段與測試內容 462
41.3 測試工作 465
41.3.1 制訂測試計畫與方案 465
41.3.2 測試用例設計與編寫 473
41.3.3 測試與回歸測試 473
41.3.4 編寫與提交測試總結和測試報告 473
41.4 測試的進度管理 474
41.4.1 人力資源進度管理 474
41.4.2 用例消化進度管理 474
41.4.3 缺陷清除進度管理 475
41.4.4 問題管理 477
41.5 非功能性測試 478
41.6 自動化測試 479
41.6.1 適應範圍 480
41.6.2 測試工具 481
41.6.3 測試腳本與用例庫 481
41.6.4 測試背景 481
第42章 銀行科技的效益分析 483
42.1 連線交易使用情況 483
42.1.1 交易量最多和最少的交易分析 485
42.1.2 按“二八定律”的交易分析 485
42.1.3 少交易量的交易分析 485
42.2 報表使用情況 486
42.3 提高銀行科技效益的方法 488
42.3.1 資源合理分配 488
42.3.2 產品效益分析與跟蹤 489

第6篇 金融科技時代
第43章 金融科技 492
43.1 金融科技的內涵 492
43.1.1 金融科技的新技術與產品 493
43.1.2 金融科技公司 497
43.1.3 新金融服務與服務模式 499
43.2 新金融科技給傳統銀行帶來的挑戰 501
43.2.1 新金融科技對銀行傳統業務及客戶金融服務的挑戰 502
43.2.2 新金融科技對銀行金融科技的挑戰 505
43.3 新金融科技給銀行帶來的機遇 506
第44章 銀行數字化轉型 507
44.1 什麼是數字化銀行 507
44.2 向數字化轉型 509
第45章 提高信息系統的研發效率 511
45.1 影響研發效率的因素 511
45.1.1 品質因素 511
45.1.2 應用範圍 514
45.1.3 研發體系與研發架構 516
45.1.4 系統架構 518
45.1.5 其他因素 519
45.2 如何提高研發效率 519
45.2.1 應用範圍 519
45.2.2 系統架構 521
45.2.3 研發體系與架構 523
第46章 信息系統自主、安全、可控 527
46.1 產品與技術的自主、安全、可控 527
46.2 系統架構安全可控 529
46.3 自主、安全、可控案例 529
第47章 金融科技新形勢下的銀行與科技 530
47.1 銀行金融科技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530
47.1.1 銀行業務架構與組織架構的設立無標準 530
47.1.2 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受限 531
47.1.3 各種新概念湧現 531
47.2 正確面對金融科技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