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0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從舊制度到工業國:從18世紀到1914年的德國工業化史
從舊制度到工業國:從18世紀到1914年的德國工業化史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從舊制度到工業國:從18世紀到1914年的德國工業化史

作者: (德)理查德·H.蒂利,(德)米夏埃爾·科普西迪斯
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32.00
市场价格: RM77.66
本店售价: RM69.1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從18世紀到1914年,德國崛起為世界上主要的工業強國。這段時間是德國經濟史上的一個分水嶺,見證了德國成為改變世界歷史格局的重要力量。本書追溯了德國在這段時間的工業化工程,關注德國向現代經濟增長轉型的決定因素。

兩位作者借鑒了大量晚近研究,將德國經濟起飛的根源追溯到18世紀以前,強調了制度變革逐步重塑舊制度、刺激農業革命出現的作用,強調了行會轉型以及出口導向的農村原始工業的重要性,同時指出了農村工業化過程中的區域集中性。本書對19世紀工業化的討論,解釋了國家官僚機構和普魯士自由主義改革(包括關稅同盟)作為塑造早期工業化的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本書說明了鐵路體系的建設是如何影響重工業增長的,討論了後者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勞動力和資本的供給。兩位作者接着強調了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如何促進了技術借鑒和創新,並推動了向現代經濟增長的轉型,以及在19世紀蕞后四分之一的時間里伴隨而來的人口轉變。隨着德國工業的增長,德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這也反映在本書關於德國對外商業和金融發展的論述之中。

本書弟一篇關注德國1760—1840年的工業化起源及其與農業的互動關係,以及早期德國的制度變遷。第二篇介紹1815年至19世紀40年代的早期工業化、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形成,以及19世紀40年代的經濟危機和革命對社會制度的衝擊。第三篇是全書核心,講述了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德國重工業的成長和成熟,特別關注鐵路、鋼鐵和煤礦等主導部門的相互依賴和促進,工業化時期的資本和勞動力要素,以及實體經濟的起飛如何推動金融體系走向現代化。第四篇討論1871—1914年德意志帝國時期的“高度工業化時代”,正是在這段時期,德國崛起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工業強國。



[德]理查德·H.蒂利(Richard H. Tilly),德國明斯特大學經濟社會史榮譽教授,長期擔任該校經濟與社會史研究所主任(1966—1997年)。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濟學博士。新經濟史學的重要倡導者,計量史學研究在德國的推廣者。研究主要聚焦于經濟增長、金融制度與企業史,對社會和區域史以及商業周期史等多個史學分支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八部論著中,《萊茵地區的金融機構和工業化:1815—1870年》(1966)以及《德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本、國家與社會抗議》(1980)已被視為經典。

[德]米夏埃爾·科普西迪斯(Michael Kopsidis),萊布尼茨轉型經濟農業發展研究所農業市場部副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經濟史、農業發展、市場整合,以及轉型經濟學。在德國明斯特大學學習經濟學,曾在該校經濟與社會史研究所任蒂利的研究助理。博士論文題目是“1780—1880年威斯特伐利亞農業的市場整合與發展”。2008年開始在馬丁路德大學法律和經濟系任職,講授經濟社會史。德國經濟學會經濟史委員會委員。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