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2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認知語言學教程
認知語言學教程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認知語言學教程

作者: 文旭,楊坤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1331903
出版日期: 2022-08-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28.00
市场价格: RM94.92
本店售价: RM84.48
促销价: RM79.73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教程全面介紹了認知語言學範式,內容涵蓋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如範疇與範疇化、意象圖式、概念隱喻、概念轉喻、概念整合理論和象似性;認知語言學的主要研究路徑,如框架語義學、認知語法和構式語法;認知語言學的重要話題,如語法化、主觀性和主觀化。此外,還介紹了認知語言學幾個重要的跨學科與應用研究方向,如認知語用學、認知詩學、認知社會語言學、認知翻譯學、應用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與手語研究。本書既可以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認知語言學教材,也可作為語言學愛好者的工具書或參考讀物。


作者介紹

文旭,博士,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人才特聘教授。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編,外多種學術期刊編委。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認知翻譯學專業委員會會長,認知語言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語用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主編。主要研究興趣為認知語言學、語用學、認知翻譯學、外語教育學等。
 
楊坤,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在SSCI,CSSCI和北大核心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主要研究興趣為認知語言學、構式語法、詞彙類型學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引言 1
1.2 什麼是認知語言學 2
1.3 哲學基礎和工作假設 4
1.4 兩個基本承諾 5
1.5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原則 6
1.6 認知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7
1.7 本教程的結構 9

第二章 範疇與範疇化 12
2.1 引言 12
2.2 經典範疇化理論 13
2.3 典型理論 16
2.3.1 典型理論的發展 16
2.3.2 語言中的典型效應 20
2.4 範疇的層次 24
2.5 去範疇化 27
2.6 動態範疇化 29
2.7 小結 30

第三章 意象圖式 32
3.1 引言 32
3.2 什麼是意象圖式 33
3.3 意象圖式的主要類型 34
3.3.1 Johnson的分類 34
3.3.2 Lakoff的分類 40
3.4 意象圖式理論的核心觀點 41
3.5 小結 46

第四章 概念隱喻 49
4.1 引言 49
4.2 什麼是概念隱喻 51
4.3 概念隱喻理論的發展 54
4.4 概念隱喻的應用研究 59
4.4.1 概念隱喻的研究領域 59
4.4.2 概念隱喻的研究方法 61
4.5 小結 63

第五章 概念轉喻 66
5.1 引言 66
5.2 什麼是概念轉喻 67
5.3 概念轉喻的類型 69
5.3.1 指稱轉喻 71
5.3.2 謂詞轉喻 71
5.3.3 言外轉喻 73
5.4 語法轉喻 74
5.5 轉喻與隱喻的區別 75
5.6 轉喻的相關研究 77
5.7 小結 79

第六章 概念整合理論 81
6.1 引言 81
6.2 概念整合理論的核心觀點 83
6.2.1 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驟 83
6.2.2 關鍵關係和壓縮 85
6.3 概念整合網路的基本類型 88
6.3.1 簡單型網路 88
6.3.2 鏡像型網路 89
6.3.3 單域型網路 92
6.3.4 雙域型網路 94
6.3.5 多重整合 95
6.4 概念整合遵循的原則 97
6.5 小結 98

第七章 象似性 101
7.1 引言 101
7.2 什麼是象似性 103
7.2.1 象似性的由來 103
7.2.2 象似性的定義 105
7.3 象似性的基本類型 106
7.3.1 語音層面的象似性 106
7.3.2 詞彙層面的象似性 108
7.3.3 句法層面的象似性 110
7.3.4 其他象似性原則 115
7.4 小結 116

第八章 框架語義學 119
8.1 引言 119
8.2 框架 120
8.2.1 框架的不同定義 120
8.2.2 框架的發展歷程 124
8.2.3 框架的應用研究 129
8.3 框架語義學 132
8.3.1 框架語義學的產生背景 132
8.3.2 框架語義學的核心概念 134
8.3.3 框架語義學的應用研究 136
8.4 小結 137

第九章 認知語法 141
9.1 引言 141
9.2 認知語法的基本概念 142
9.2.1基底和側面 142
9.2.2 射體和界標 144
9.2.3 整體掃描和順序掃描 146
9.2.4 概念參照點 149
9.3 認知語法的核心觀點 151
9.3.1 語法是由規約化象徵單位組成的結構化清單 151
9.3.2 意義就是概念化 154
9.3.3 名詞短語和動詞短語具有平行的背景設置 155
9.3.4 構式組成成分的組合順序具有靈活性 158
9.3.5 主觀化是客觀軸和主觀軸上的關係交替淡化和突顯的過程 162
9.4 小結 166

第十章 構式語法 168
10.1 引言 168
10.2 什麼是構式 170
10.2.1 構式的存在 170
10.2.2 構式的內涵與外延 171
10.3 構式語法的核心觀點 174
10.4 動詞和構式的語義 176
10.4.1 動詞的語義 176
10.4.2 構式的語義 178
10.5 動詞與構式的互動 179
10.5.1 從詞彙中心到構式中心 179
10.5.2 動詞和構式的角色互動 181
10.5.3 構式對動詞的語義限制 184
10.6 構式與構式的互動 186
10.7 小結 189

第十一章 語法化 193
11.1 引言 193
11.2 什麼是語法化 194
11.3 語法化過程 196
11.3.1 語義的演變 196
11.3.2 形式的演變 197
11.4 語法化的認知解釋 199
11.4.1 新分析 199
11.4.2 類比思維 201
11.4.3 概念隱喻 202
11.4.4 主觀化 203
11.4.5 招請推理 206
11.5 詞彙化 207
11.5.1 去語法化 207
11.5.2 單詞化和習語化 208
11.6 小結 210

第十二章 主觀性和主觀化 212
12.1 引言 212
12.2 Langacker的共時研究 214
12.3 Traugott的歷時研究 217
12.4 其他學者的主觀性研究 221
12.5 交互主觀性 224
12.6 小結 225

第十三章 認知語用學 228
13.1 引言 228
13.2 傳統認知語用學 229
13.2.1 Grice的意圖和會話含義 229
13.2.2 關聯理論 230
13.3 新認知語用學 238
13.3.1 突顯 239
13.3.2 視角 240
13.3.3 框架 241
13.3.4 認知場景 242
13.3.5 社會認知取向 244
13.4 小結 245

第十四章 認知詩學 248
14.1 引言 248
14.2 認知詩學的興起和發展 250
14.2.1 認知詩學理論溯源 250
14.2.2 認知科學和詩學的關係 251
14.3 認知詩學的重要理論主張 253
14.4 認知詩學的核心觀點 256
14.4.1 揭示審美效果背後的認知識解操作過程 256
14.4.2 “前景化”語言研究 258
14.5 小結 261

第十五章 認知社會語言學 264
15.1 引言 264
15.2 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興起 265
15.2.1 社會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的融合 265
15.2.2 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誕生 267
15.3 認知社會語言學的基本觀點 268
15.3.1 兩大承諾 268
15.3.2 十大理論視角 269
15.4 認知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281
15.5 小結 282

第十六章 認知翻譯學 284
16.1 引言 284
16.2 認知翻譯學的基本含義 284
16.3 認知翻譯學的發展歷史 286
16.4 認知翻譯學理論 288
16.4.1 基於 代認知科學觀的認知翻譯學理論 288
16.4.2 基於第二代認知科學觀的認知翻譯學理論 291
16.5 認知翻譯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292
16.5.1 翻譯過程研究 292
16.5.2 語言認知翻譯研究 292
16.5.3 社會認知翻譯研究 296
16.6 認知翻譯學研究方法 297
16.6.1 內省法 298
16.6.2 擊鍵記錄法 298
16.6.3 眼動追蹤 299
16.6.4 腦成像和生理測量法 300
16.7 小結 300

第十七章 應用認知語言學 304
17.1 引言 304
17.2 以使用為基礎的原則 306
17.3 概念隱喻 308
17.4 概念轉喻 309
17.5 多義現象 311
17.6 構式語法 312
17.7 識解 313
17.8 語言的具身性 313
17.9 小結 315

第十八章 認知語言學和手語研究 319
18.1 引言 319
18.2 手語中的概念隱喻 321
18.3 手語與象似性 328
18.4 手語與運動事件 332
18.5 小結 335

第十九章 展望 338

參考文獻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