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莊子·齊物論》研究:以“我”與“物”的關係為中心
《莊子·齊物論》研究:以“我”與“物”的關係為中心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莊子·齊物論》研究:以“我”與“物”的關係為中心

作者: (韓)徐希定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61190
出版日期: 2021-1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96.00
市场价格: RM71.19
本店售价: RM63.36
促销价: RM59.80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以《莊子》的全部文本為依託,論證了其核心篇章《齊物論》的主旨在於:由於日常語言在認知過程中的迷惑和誤導,人們逐漸遺忘了語言的根本指向,而迷惘、沉溺於語言表面功能所指的不可靠的表像世界。只有通過“喪我”這一途徑,人類才可能返回世界本身,達到對於本真之“物”和自我的把握,獲得自由與真理。
 
本書在方法論上不同于傳統的莊子研究著作。它從“齊物”的含義入手,深入辨析了語言的根本指向(言1)和語言的表面功能(言2)及其與認知主體“我”的本質關係,描述了人類與世界(即“我”與“物”)在日常行為中的複雜狀況,深入發掘《莊子》的底蘊。
 
作者並把《齊物論》的這些核心觀點、思想,與西方哲學的相關觀點和思想聯繫起來,進一步拓展《莊子》思想的深度與廣度,成為漢語學界運用20世紀哲學觀念研究《莊子》的屈指可數的著作,在方法論上進一步帶來了新的氣象。


作者介紹

徐希定(Heejung SEO REICH,韓·德籍),哲學博士,中山大學“百人計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韓國成均館大學韓國哲學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職於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The Journal of Toegye Studies(《退溪學論集》,韓國)總編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國際哲學期刊》,美國)等國際期刊編輯委員。主要研究道家哲學、老莊文獻、東亞美學、近代東亞思想交流發展史。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齊物論》思想與價值概述
    1.2    《齊物論》研究在中國境況概述
    1.3    《齊物論》研究在東亞(日、韓)境況概述
        1.3.1    日本
        1.3.2    韓國

第2章    關於“齊物論”的三個解釋觀點
    2.1    “齊-物論”
        2.1.1    “物論”
        2.1.2    與《逍遙遊》的關係
        2.1.3    相對主義(Relativism)的特性
    2.2    “齊物-論”
        2.2.1    “齊物”的第一含義:“齊”的“物”
        2.2.2    “齊物”的第二含義:“齊物”之行為
        2.2.3    “齊物”的第三含義:“不齊”的“物”
        2.2.4    “齊物”中“自我”與“物”的關係
        2.2.5    懷疑主義(Skepticism)、不可知論(Agnosticism)的特徵
    2.3    “齊-(物+論)”以及當代意義

第3章    “齊物”之方法論:“喪我”
    3.1    我:認識行為的進行者
    3.2    “物”和“我”之間關係的變化
        3.2.1    “我”與“物”
        3.2.2    “我”與“我的領域中的物”
    3.3    成心:“我”的認知行為
        3.3.1    心
        3.3.2    成心

第4章    實現“齊物”行為的合法性
    4.1    不齊之“物”的誕生
        4.1.1    感情
        4.1.2    “私”和“愛”
    4.2    不齊之“物論”的誕生
        4.2.1    對於亂世的自覺
        4.2.2    亂世的思想
    4.3    不安與恐懼

第5章    “齊物”的障礙:有限的語言
    5.1    “語言”和“道”的類似性
    5.2    一般語言的極限
        5.2.1    語言符號的極限
        5.2.2    語言價值的極限
        5.2.3    語言邏輯的極限
        5.2.4    真理判斷的無效性
    5.3    超於能指的語言

第6章    《莊子》的無限的語言
    6.1    《莊子》語言的目的和功能
    6.2    無限的語言:克服語言的界限之方法
        6.2.1    重言
        6.2.2    寓言
        6.2.3    卮言

第7章    “齊”之“物”
    7.1    物
        7.1.1    要“齊”之“物”
        7.1.2    “齊”之“物”
    7.2    道
        7.2.1    本體論範疇上的“道”
        7.2.2    宇宙論範疇上的“道”
        7.2.3    認識論範疇上的“道”:“反認識”之認識論

第8章    “物化”與真理的體得
    8.1    “我·物·道”三者之間關係的變化
    8.2    “蝴蝶夢”與自我轉變的可能性
    8.3    關於“齊之物”的真正認識
        8.3.1    “有物”境界中的認識
        8.3.2    “無物”境界中的認識
    8.4    自由和幸福被保障的“萬物共存”的生活
        8.4.1    “生”和“死”同在的生活
        8.4.2    “獨有”的自由的生活
        8.4.3    從痛苦之中脫離開的“安命”之生活

第9章    結論:《齊物論》的內涵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