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9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海派文化新論
海派文化新論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海派文化新論

作者: 徐錦江,鄭崇選
出版社: 上海遠東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0-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34.00
市场价格: RM96.00
本店售价: RM85.4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稿是集體合作成果,以海派文化為主題,由十二位元撰稿人分章寫作而成。內容包括:海派文化的歷史流變與時代建構,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海派書畫的藝術史認和群體評述,海派京劇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娛樂空間的建構及其影響,海派文學的傳承與突破,海派生活文化與域外文明,海派民俗,海派學術等。

本稿謂之新論,一方面是因為書中各個章節關於海派文化某個領域的專門論述都有新的深化和拓展,表現在論述的史料文獻、研究視角、論述過程、研究結論等,另一方面研究的是新時代語境之下的海派文化,在概念的選擇上與近代的海派文化有比較明晰的區分。


作者介紹

徐錦江,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城市文化、大眾傳播。出版有《愚園路》《流言研究》等10餘種書籍,另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領銜多項關於城市軟實力和城市文化方面的研究課題。

鄭崇選,博士,研究員,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徐匯區政協委員,《上海文化發展報告》執行主編。出版專著《當代消費文化語境中的文學敘事》等5種。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多篇;獨立承擔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近年主要從事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等相關領域的基礎及決策諮詢研究。


目錄

總序/1
緒論 新時代海派文化的時代特質和價值取向/1章海派文化的歷史流變與時代建構/9
一、 海派文化研究的成果梳理/9
二、 海派文化的生成演化和研究脈絡/14
三、 海派文化內涵的多重視角/28
四、 新時代海派文化與城市軟實力提升/44第二章從傳統到新變: 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52
一、 江南文化的歷史與變遷/52
二、 江南文化的特性/61
三、 江南文化的新變: 從江南文化到海派文化/70
四、 從江南到長三角: 海派文化的未來/81第三章海派書畫的代際演變和群體評述/87
一、 海派書畫的概念梳理與歷史確認/87
二、 海派書畫崛起的社會成因與經濟基礎/89
三、 海派書畫的風格認知與流派界定/91
四、 代海派書畫家群體/93
五、 第二代海派書畫家群體/98
六、 第三代海派書畫家群體/109
七、 海派書畫對海派文化的整體影響/124第四章海派京劇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娛樂空間的建構及其影響/126
一、 “文化娛樂共同體”: 大眾傳媒、消費空間與休閒觀念/127
二、 從茶園到劇場: 戲曲觀演空間的興替與突顯/136
三、 豈止是京海頡頏: 海派京劇作為海派文化之表徵/145
四、 集成與創新之上的擔當: 周信芳作為海派京劇之“利劍”/155
五、 人民文藝與人民城市: 從新中國戲曲改革看
新上海的文化改造/162第五章海派文學的傳承與突破: 一種學術史的考察/171
一、 從“前洋場”到“淪陷區”: 海派文學的發生與演進/173
二、 海派文學的審美機制/182
三、 新時代海派文學的新變與展望/192第六章海派生活文化與域外文明: 近代上海公共文化空間的形成/199
一、 移民文化/201
二、 傳教士文化/210
三、 國人引進來的西方文明/219
四、 結語/242第七章海派民俗: 中西古今交融下的現代民俗形態/245
一、 海派民俗的概念與特徵/245
二、 海派民俗的發展歷史/252
三、 海派民俗的內容/262
四、 結語/275第八章海派電影: 緊貼時代脈搏、反映市民趣味/277
一、 大浪淘沙的早期影片/277
二、 數雄並立的20世紀30年代/282
三、 “孤島”“淪陷”沉寂期/287
四、 “戰後”創作爆發期/290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十七年”意識形態轉型發展期/292
六、 “文革”停滯期/296
七、 改革開放再出發期/297
八、 “新千年”探索期/302
九、 海派電影與海派文化反哺共生/306第九章海派學術: 江南、家國與世界/310
一、 海派學術述要/312
二、 江南底蘊與世界眼光/324
三、 國家情懷與地方意識/329
四、 求新精神與務實態度/334後記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