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掌故(第五集)
掌故(第五集)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掌故(第五集)

作者: 徐俊,嚴曉星
出版社: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141535
出版日期: 2019-10-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36.00
市场价格: RM60.40
本店售价: RM53.76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2016年《掌故》出版了*集,如今第五集面世,四年來出版五集,也算沒辜負廣大讀者的殷殷期盼。本集作者中,劉衍文先生今年恰好百歲,劉永翔先生也剛剛榮休,他們父子二人以《交遊漫憶》、《學林聞見錄》聯手加盟《掌故》,值得大加慶賀。丘光明親歷並完整記述了“文革”結束後不久召開的“度量衡”學術會議,真實地還原出特殊時期的歷史氛圍,她的回憶不可替代。與之類似的,是胡桂林對中國畫研究院(今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存在了五年的中國畫創作組的回憶。該組的成立與度量衡會議召開的時間接近,堪稱美術界的復蘇之始。

“更能消幾番風雨;z可惜一片江山”,梁啟超這副著名的集聯一經胡文輝考掘,展示出複雜的社會背景下文人豐富的心靈世界。朱季海不喜歡別人寫他,王學雷也承認“季海先生是我們難於理解的”,然而由其平實寫來,仍然可信而有趣。本集可圈可點之作尚多,如許禮平為烜赫一時的海山仙館作傳,艾俊川再談小萬柳堂,均著眼勝跡之興廢;鄭重以葉恭綽為例寫文人逼債之法,範旭侖揭出錢鍾書老於世故的一面,俱關注人事之明晦。《掌故》的魅力,大約離不開這樣的“知人論世”。

本集封面照片為儒學大師馬一浮與蔣國榜在杭州小萬柳堂舊址合影。
 


作者介紹

徐俊,1961年生,江蘇揚中人,現任中華書局總經理。著有《敦煌詩集殘卷輯考》、《鳴沙習學集》等,另撰有《書劄中的雪泥鴻跡——中華書局所藏向達致舒新城書劄釋讀》、《附逆之外的梁鴻志——爰居閣譚屑》等。
嚴曉星,1975年生,江蘇南通人,媒體人、學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話》、《金庸識小錄》、《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等,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等。
劉衍文,1920年生,浙江龍遊人,曾任職於浙江通志館,後為上海教育學院(現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著有《寄廬茶座》、《寄廬雜筆》等,主編《歷代文壇掌故辭典》等。
 
陳美林,1932年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有《吳敬梓研究》、《儒林外史人物論》、《學林憶往》等。
鄭重,1935年生,安徽宿縣(今宿州)人,《文匯報》高級記者。著有《謝稚柳傳》、《中國文博名家畫傳:張珩》、《收藏大家》、《海上收藏世家》、《毛澤東與文匯報》等。
丘光明,1936年生,安徽全椒人,國家技術監督局管理研究所(現併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著有《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國古代計量史圖鑒》、《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合著)。
 
聶崇正,1938年生於上海,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著有《中國繪畫三千年》(合著)、《平安春信圖研究》、《明清畫譚》、《清宮繪畫與畫家》等。
 
劉永翔,1948年生,浙江龍遊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著有《蓬山舟影》、《文學的藝術》(合著)等,另有《清波雜誌校注》、《袁枚續詩品詳注》(合注)、《亭林詩文集詩律蒙告》(校點)等。
 
高克勤,1962年生於上海,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著有《王安石與北宋文學研究》、《傳薪者——上海古籍往事》、《拙齋書話》等,整理《王荊公詩箋注》等。
 


目錄

1  交遊漫憶/劉衍文
余與安持相見較頻,友朋相聚,翁語獨多,談清末民初勝流掌故,滔滔不絕,幾不容人置喙。惜其操平湖口音,且語速極快,十僅能了其五六耳,不若其身後所刊之《安持人物瑣憶》之明晰也。談及多人,一皆蔽之曰“好色”,而自承亦有“寡人之疾”。
 
12  季海先生片談(上)/王學雷
在佩諍先生的筆下,只描述了季海先生一人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兀:朱學浩字季海,善音韻,性孤僻。寥寥十二字,就把他這位小師弟勾畫了出來。這不正說明季海先生的性格實在是太強、太顯眼了?
 
27  由“遺世獨立,與天為徒”引起的追憶——與程千帆先生的相識相處/陳美林
豈知接手不及一月,便有一位黨員助教來舍間,不容商量地讓我交出唐老給我的材料,“助手”一職由他來當,並說是“領導”決定。我不得不交出唐老給我的幾頁活頁紙。我向唐老彙報,唐老並不知情,在那種氛圍下,唐老只能沉默。
 
44  懷念胡宛春、王駕吾二先生/雪 克
有 次留宿農家,應門者為女主人,駕公開口就稱“老闆娘”,當場開了他的批鬥會。事後,先生語我:“以何稱呼為是?”自忖:“老闆娘”實屬不當,乃資產階級思 想之體現。稱“房東”也未必有當,我輩留宿並非租客,而且白住不付分文,如果人家是貧下中農,豈非混淆了階級界限?稱“同志”則更荒唐,我等乃“牛鬼”身 份,稱他人和自己是“同志”,是何居心!
 
49  憶張大壯生平/樊伯炎遺稿 樊愉整理
原來湖帆手裡也有幾幀南田花卉冊頁,一對之下原是一時所作,是後人把它分成兩冊的,吳大為慶快。後虛齋告其櫻桃實為大壯所補,吳不僅不以為慍,反而盛讚大壯之藝高,因傳為佳話。
 
60  記黃永年先生/王培軍
楊先生也是呂思勉的學生,算來是黃先生的同門,而同門之間互相火拼一下,當然也是好玩的事,樂得我們“坐在雲端看廝殺”。只是有些不堪的是,楊先生的弟子王貽樑老師,就坐在第一排聽講。
 
68  學林聞見錄/劉永翔
客有于朱公東潤座上盛讚無錫國專之美者,以為先生受知唐公蔚芝,且嘗任教於該校,必服膺其辦學宗旨也,曰:“安得國專複校乎!”先生正色曰:“複他作甚!”
 
77  “幾番風雨”與“一片江山”——梁啟超一副集宋詞聯的流傳史/胡文輝
“更能消幾番風雨”、“最可惜一片江山”本就是辛棄疾、薑夔的名句,而一經梁氏拈出,對仗工麗而意境遙深,于辛、薑詞更添異彩,甚至可以說,在原詞之外另外創造出了一個新的意義世界。
 
95  掌故家的羅生門/勵 俊
從最初主動邀請朱樸合資購買,到後來被追問時改口反勸朱朴放棄,吳湖帆的前後態度大相徑庭。這實在是耐人尋味。至於他忽然忿忿地“大怨譽老之誤了我們的好夢”,更像是在朱樸面前演了一齣戲。
 
113  從廉莊到蔣莊——再談西湖小萬柳堂始末/艾俊川
面對當日“足以自豪”、如今改換門庭的小萬柳堂,廉泉表現出一派非主非客、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蔣國榜邀請他“得閒來往”,他遲遲沒有行動。這個約會始終停留在邀請狀態,廉泉自西湖小萬柳堂脫手,再未回顧。
 
129  葉恭綽逼債記/鄭 重
張 蔥玉曾一度經濟拮据向葉恭綽借款,因無錢相還,遂以書畫作價向葉恭綽還債。收藏者多注意書畫的流傳有緒,但背後故事很少有人注意研究。深究下去,書畫流 傳,特別是在同代之間的流傳多和債務有關。葉恭綽、張蔥玉這段書畫流傳轉讓的因緣,不僅有趣,而且於書畫流傳的歷史和方式而言,都是極有價值的事例。
 
141  故宮人物片影/聶崇正
壯勞力不能大材小用幹這樣的活兒,於是唐蘭和羅福頤兩位先生擔當起了此項重任,為此給他們二位用蘆葦搭了一處小小的棚子,以遮風擋雨。兩位矮矮胖胖又戴了圓圓眼鏡的老者,就在棚子裡輪流值守,這處蘆葦棚子被戲稱為“熊貓館”。
 
150  市道交/範旭侖
美言可以市。劉孝標《廣絕交論》於“勢交”、“賄交”、“窮交”、“量交”四流外,更立“談交”。因為讚美是無形中的賄賂,沒有白受的道理。
 
155  傅增湘逝世的日期/宋希於
傅增湘故去之時,陳毅根本不在北京。而他在北京時如果親自上門探望,就一定能見到彌留中的傅增湘,那種周恩來派陳毅持函探望,未及相見而傅增湘已病逝的說法,更是虛妄之至了。
 
165  題簽之疑引出的故事——沈燮元《屠紳年譜》出版始末/高克勤
友人安迪覺得《屠紳年譜》的題簽不像沈先生說的是吳湖帆寫的瘦金體,而像沈尹默寫的,遂撰文質疑,並讓我找一下檔案求證。通過檔案發現,在《屠紳年譜》的編輯出版過程中,有那麼多現在被公認的名家參與其中……
 
180  海山仙館及《海山仙館圖》/許禮平
潘飛聲的這種感念疇昔,該比旁人都深切。荔枝湧上園林群以潘、葉兩家為主,這在前面說過。潘飛聲既是潘德畬的侄孫,又是葉夢龍的曾侄外孫,那麼他的感慨該是雙重的。
 
209  吳湖帆和周鍊霞的三場約會/劉 聰
同傷于中年哀樂,互許為人生知己,這才是吳、週二人能走到一起的關鍵。周鍊霞也正因為人生中遇到了一份難得的理解與慰藉,才漸漸敞開心扉,接受了這段本來不易成就的感情。
 
221  外祖父滌庵公摭憶/沈厚鋆
一次我去湜華先生書齋“音穀”拜訪,先生以一副對聯見示,下款署“癸亥八月李詵”,下鈐白文“李詵”印、朱文“思本”印。湜華先生說這是他父親王伯祥于上世紀50年代逛琉璃廠所得,但一直未能考證出作者為何方人士。我說,這是我外祖父的手筆。
 
245  記“文革”後召開的古代度量衡學術會議/丘光明
我把當年初擬選入度量衡這個課題的過程寫下來,留給對度量衡史有興趣的年輕朋友瞭解一些掌故,更是留下對那些德高望重的先生們的敬仰和紀念。
 
263  少為人知的“中國畫創作組”/胡桂林
“中國畫創作組”,顧名思義,就是邀請全國知名畫家完成國家交辦的中國畫創作任務的專門機構,是現在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
 
272  藝蘭逸聞錄(下)/梅 松
白蕉兼工寫蘭,與傳統的墨蘭畫法大不相同。據其自雲:“父親業餘種花,有幾盆蘭花是名種,我經常幫助他在清明前後翻種和管理。由於晚上看到壁上的蘭花影子,我每天寫字後寫蘭,注意蘭品種和成長……” 
 
286  編後語/嚴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