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3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讀史札記(上下)
讀史札記(上下)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讀史札記(上下)

作者: 呂思勉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63257
出版日期: 2016-07-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88.00
市场价格: RM105.71
本店售价: RM94.08
促销价: RM88.80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讀史札記》匯總了呂思勉的全部已刊和未刊札記共762條,是后人根據他的筆記和論着整理而成,內容博大、論點精當,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學著作。

全書按歷史時代的順序分為五帙,分別為先秦部分、秦漢部分、魏晉南北朝部分、隋唐以下部分、通代部分。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自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教授,后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光華大學遷至四川,乃歸鄉閉戶着書。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一級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江蘇省政協委員。

呂思勉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他將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仁傳為美談。他注重排比史料和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目錄

《讀史札記(上)》
甲帙先秦
(一)盤古考
(二)古史時地略說上
(三)古史時地略說下
(四)緯書之三皇說
(五)儒家之三皇五帝說
(六)伏羲考
(七)華胥氏
(八)有巢燧人考
(九)神農與炎帝、大庭
(一〇)炎黃之爭考
(一一)少昊考
(一二)女媧與共工
(一三)帝堯居陶
(一四)囚堯城辨
(一五)丹朱傲辨
(一六)禪讓說平議
(一七)共工、禹治水
(一八)唐虞之際二十有二人
(一九)唐、虞、夏都邑一
(二〇)唐、虞、夏都邑二
(二一)唐、虞、夏都邑三
(二二)唐、虞、夏都邑四
(二三)夏都考
(二四)有扈考
(二五)太康失國與少康中興
(二六)越之姓
(二七)匈奴為夏后氏苗裔
(二八)說商
(二九)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考
(三〇)釋亳
(三一)湯弱密須氏
(三二)論湯放桀地域考
(三三)湯冢
(三四)伊尹生於空桑
(三五)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解
(三六)盤庚五遷
(三七)殷兄弟相及
(三八)周先世世系
(三九)公劉
(四〇)畢郢
(四一)三恪解
(四二)武王克商
(四三)太公為西方人
(四四)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四五)衛伯
(四六)江漢、常武
(四七)西周皆都豐鎬
(四八)疑周伐獫狁為東遷后事
(四九)齊桓公存三亡國
(五〇)長狄考
(五一)鬼方考
(五二)山戎考
(五三)山戎考續篇
(五四)赤狄、白狄考
(五五)春秋時人以畜比君
(五六)余祭之死
(五七)楚之四國
(五八)三王五霸
(五九)中山
(六〇)皇帝說探源
(六一)管子論王霸
(六二)中國未經游牧之世
(六三)農業始於女子
(六四)古代商業緣起情形
(六五)讀馬爾薩斯人口論
(六六)管子輕重一
(六七)管子輕重二
(六八)管子輕重三
(六九)管子輕重四
(七〇)井田之廢
(七一)買田宅、請田宅
(七二)買道而葬
(七三)古振貸一
(七四)古振貸二
(七五)古振貸三
(七六)古振貸四
(七七)古振貸五
(七八)古振貸六
(七九)母財
(八〇)釋官
(八一)三公、四輔、五官、六官、冢宰
(八二)周官五史
(八三)毀譽褒貶
(八四)守藏室之史
(八五)左右史
(八六)夫人選老大夫為傅
(八七)以夷隸守王門
(八八)車服
(八九)篡立者諸侯既與之會則不復討
(九〇)釋「興滅國,繼絕世」
(九一)古者君臣之義上
(九二)古者君臣之義下
(九三)君臣朋友
(九四)朋友之道
(九五)春秋立君之法
(九六)臣之事君
(九七)尊王與民貴之義相成
(九八)布衣死節
(九九)民與政相關之切
(一〇〇)民各有心
(一〇一)韓起辭玉
(一〇二)封地大小
(一〇三)巡守朝聘
(一〇四)霸國貢賦
(一〇五)五侯九伯
(一〇六)姬姓日也,異姓月也
(一〇七)屬人
(一〇八)古人不重生日
(一〇九)古人周歲增年
(一一〇)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義
(一一一)娶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義
(一一二)昏年考
(一一三)釋夫婦
(一一四)原妾
(一一五)飲食進化之序
(一一六)古代貴族飲食之侈
(一一七)原酒
(一一八)衣服之法
(一一九)諒闇
(一二〇)冰鑒
(一二一)墳墓
(一二二)桐棺三寸非禹制
(一二三)墓祭
(一二四)死於兵者不入兆域
(一二五)厚葬
(一二六)殉葬
(一二七)蚩尤作兵
(一二八)三革
(一二九)宋襄公
(一三〇)六國之兵
(一三一)女子從軍
(一三二)守險
(一三三)交綏
(一三四)國士
(一三五)致師
(一三六)古師行多侵掠
(一三七)兵食
(一三八)古水戰
(一三九)丘甲
(一四〇)軍與師
(一四一)五兵
(一四二)私屬
(一四三)教士
(一四四)兵器長短
(一四五)軍志
(一四六)騎射
(一四七)象魏
(一四八)五刑之屬三千
(一四九)象刑
(一五〇)投畀豺虎
(一五一)九刑
(一五二)鄭人鑄刑書上
(一五三)鄭人鑄刑書中
(一五四)鄭人鑄刑書下
(一五五)戮屍
(一五六)轅
(一五七)婦人無刑
(一五八)贖刑
(一五九)圜土即謫作
(一六〇)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一六一)救父殺夫,助夫殺父
(一六二)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一六三)比伍相及
(一六四)與於青之賞必及於其罰
(一六五)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
(一六六)獄之遲速
(一六七)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
(一六八)毋赦
(一六九)以吏為師
(一七〇)復仇
(一七一)決斗復仇
(一七二)斷獄重情
(一七三)龜茲刑法與中國類
(一七四)扶桑國法
(一七五)地平線
(一七六)地圖
(一七七)五岳
(一七八)弱水、黑水
(一七九)歸虛
(一八〇)涇洛諸戎
(一八一)古匈奴居地
(一八二)發、北發
(一八三)越裳
(一八四)揚越
(一八五)論吳越文化
(一八六)鄒衍大九州島島說
(一八七)南交
(一八八)蠍夷即倭夷說
(一八九)天地之化百物之產
(一九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義
(一九一)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一九二)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一九三)往者不悔,來者不豫
(一九四)釋仁
(一九五)釋因
(一九六)釋大順
(一九七)釋「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一九八)釋「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一九九)一貫與致一
(二〇〇)中和
(二〇一)無為
(二〇二)竭力
(二〇三)釋「指窮於為」
(二〇四)釋大略
(二〇五)釋知之極
(二〇六)司命與天命
(二〇七)天志與明鬼
(二〇八)戒殺
(二〇九)形法家
(二一〇)鬼谷先生
(二一一)金粟生死
(二一二)補損以知足
(二一三)禮運、禮器
(二一四)殷因於夏周因於殷
(二一五)天生時而地生財
(二一六)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二一七)曾子大孝
(二一八)子張
(二一九)忠欲
(二二〇)辭色
(二二一)知力
(二二二)哀樂禍福
(二二三)賊人者必自賊
(二二四)參天兩地
(二二五)聖人之大寶日位
(二二六)心學之原
(二二七)楊朱之政治學說
(二二八)名他人之學
(二二九)古學制
(二三〇)古代學術傳授
(二三一)宦
(二三二)富教
(二三三)六藝
(二三四)原易
(二三五)易大義
(二三六)論今文易
(二三七)左氏不傳春秋上
(二三八)左氏不傳春秋中
(二三九)左氏不傳春秋下
(二四〇)左國異同
(二四一)讀楚辭
(二四二)讀山海經偶記
(二四三)諺為俗語
(二四四)洪范庶民惟星解
(二四五)作洪范之年
(二四六)禮記表記
(二四七)人生始化日魄、既生魄、陽日魂解
(二四八)龍
(二四九)帝
(二五〇)磌然
(二五一)稽古同天
(二五二)獵較
(二五三)上國
(二五四)女稱君亦稱君子
(二五五)札
(二五六)易抱龜南面
(二五七)三兆三易
(二五八)史記日者龜策列傳
(二五九)神嗜飲食
(二六〇)神仙家
……
乙帙秦漢
丙帙魏晉南北朝
丁帙隋唐以下
戊帙通代
附燕石札記自序
《讀史札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