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29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即將來臨的糧食世界大戰
即將來臨的糧食世界大戰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即將來臨的糧食世界大戰

作者: 汪濤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ISBN: 9787506096478
出版日期: 2018-05-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81.00
市场价格: RM50.52
本店售价: RM44.96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場以「中國為目標的糧食戰爭」的紅藍對抗軍棋推演。軍棋推演完全基於糧食戰爭的可行性數學規律和詳實完備的數據。作者以藍方陣營,通過一系列戰略戰術手段對中國所在的紅方陣營展開模擬攻擊。紅方的防御空間已經極其有限,一旦紅方情況滿足方案條件,將面臨滅頂之災。

回到現實世界,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已經危如累卵,中國人口進入極度危險區域已成定局。未來15—20年,中國人口政策將行走於懸崖峭壁之間。人口是對中國進行戰略絞殺的最后機會。既然無法阻止中國長大,只能順水推舟地讓中國自己撐死!


作者介紹

汪濤 獨立學者 「人類第三次科學革命”倡導者,純科學理論體系創始人 雲鋁股份(000807)獨立董事 浙江宇視科技顧問 上海析易船舶聯合創始人、總經理 中關村長風聯盟 國際化導師 中國農投會、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中心等創業導師 曾為中興通訊(000063)國際市場管理體系的奠基人

著作:《生態社會人口論》《超越戰爭論——戰爭與和平的數學原理》《實驗、測量與科學》《純電動:一統天下》《即將來臨的糧食世界大戰》《通播網宣言》


目錄

第一章 絕密計畫代號“布朗行動” 
一、討論人口問題的前提 
二、以中國糧食為對象的戰略欺騙 
三、意圖與能力,紅軍與藍軍 
四、藍軍開始行動:未來通過什麼途徑可以有效掌控中國? 
五、絕密計畫代號——“布朗行動” 

第二章 知己知彼,找准中國人的弱點 
一、中國人的思維特點 
二、中國人深刻的弱點 
三、奇特的中國飲食文化 
四、並不遙遠的大饑荒 
五、舌尖上的浪費 
六、“ 可光碟化 ”中餐改革與饑荒教育 

第三章 以糧食為抓手 
一、抓手——可操控性 
二、為什麼糧食可以成為抓手? 
三、天上掉下個海稻86 

第四章 糧食戰爭的數學基礎 
一、糧食自給率安全紅線 
二、布朗行動的五大可行性指標 
三、糧食戰爭成功條件的數學分析 
四、以“糧食缺口量全球占比”取代糧食自給率 
五、石油:另一個戰略制權資源參考 
六、制糧食權不止是農業時代的制權資源 

第五章 科技發展能解決人口極限嗎? 
一、哲學觀念與技術可行性 
二、人吃雞越吃越多嗎? 
三、工業文明未增加任何主糧品種 
四、工業文明提升糧食產量主要途徑 
五、再論農業相關科技發展的約束
 
第六章 布朗行動總體作戰方案 
一、“布朗行動”總體作戰方案 
二、為什麼美國可以不賣給中國糧食? 
三、天賜良機 

第七章 反計學者們忽悠大眾的戰術手段 
一、布朗行動忽悠戰術手段 
二、布朗行動忽悠戰術手段的根本問題所在 

第八章 極密方案——“尤卡坦計畫” 
一、經驗教訓總結 
二、中美戰略家思維的差異 

第九章 偷天換日的陰謀正接近成功 
一、極限區域評估 
二、模糊要點,瞞天過海 
三、對中國人口終極絕殺之“偷天換日” 
四、中國人口決策傳統專業支柱已經不穩 

第十章 拯救中國,拯救自己 
一、作者的心裡話: 繼續研究計劃生育主題純屬被現實危機逼的 
二、作者不是計劃生育的盲目支持者 
三、一切權利都是相對的 
四、對人口政策的科學建議 
五、對現階段人口政策調整的客觀評估 
六、計劃生育事關重大,不是一個普通學術問題 
七、對讀者朋友們的呼籲 
八 、“1+3”的人口決策支撐體系 
九、不是尾聲的尾聲 

附篇一 不研究糧食的統計學者不是好人口學家 
一、中國的糧食現狀

 
二、糧食是否夠吃? 
三、增產的潛力 
四、為什麼現在對人口問題的認識這麼混亂? 
五、不研究糧食的人口學者都沒資格談計劃生育問題 

附篇二 人工智慧對勞動力數量影響的量化研究 
一、引言 
二、技術進步與勞動力關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三、改變TPL 的三大技術路徑 
四、三大技術路徑減少勞動力需求的限制 
五、技術進步影響勞動力的數學關係 
六、未來技術進步對勞動力需求的新影響 
七、綜合分析 
八、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