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理論及其應用
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理論及其應用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理論及其應用

作者: 鄭紅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2398929
出版日期: 2015-05-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94.00
市场价格: RM52.85
本店售价: RM47.04
促销价: RM44.39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醫療保險精算方法的局限性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醫療保險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迫切需要借鑒其他學科的先進方法以推動我國醫療保險精算事業的發展。

鄭紅編著的這本《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理論及其應用》將保險精算和期權定價統一於醫療保險領域,設計和構建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理論,為醫療保險的保費測算提供一種新穎的分析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在理論方面,首先利用保險精算方法推導出期權定價模型,從理論上掃清期權定價模型在保險領域的應用障礙,進而將期權定價模型應用於醫療保險領域,分析其在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領域的應用。

在此基礎上運用供需均衡原理取代期權定價的無套利均衡原理,將期權定價與保險精算統一於一般經濟學研究框架之中,提出醫療保險精算的供需均衡原理,建立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模型,測算補充醫療保險純保費和門診人頭費,為醫療保險精算提供一個新穎的分析工具和全新的研究視角。在應用領域,嘗試利用期權理念設計和構建政府購買社會保障服務的公共契約期權模式,利用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方法測算政府購買的基本醫療服務人頭費,為保持社會保障體系的完整、設計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模式,為政府購買社會保障服務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參考。

本書的研究屬於期權定價理論與醫療保險精算相結合的交叉研究,拓展了期權定價模型在醫療保險領域的研究和應用,為醫療保險精算提供了新穎的定價方法和全新的研究視角。本書的研究成果是對現有醫療保險精算方法的補充和完善,對於豐富醫療保險精算理論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對於我國正在進行的醫療保險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鄭紅,女,1972年3月出生,遼寧沈陽人,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社會保障博士后,東北大學金融學專業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遼寧省保險協會理事。致力於金融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與研究,先后在國家級、省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1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主持完成多項省部級項目。曾獲得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一等獎,全國公共管理博士論壇二等獎,沈陽市科學技術學會研究報告三等獎等獎勵。


目錄

上篇 理論篇: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理論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問題的提出
1.3 科學意義與應用前景
1.4 國內外研究綜述
1.5 研究特色與創新之處
第2章 期權定價理論及其相關研究綜述
2.1 現代金融理論的發展及其研究意義
2.1.1 現代金融理論的發展
2.1.2 研究意義
2.2 期權定價基本原理
2.2.1 期權基礎
2.2.2 無套利均衡分析原理
2.3 無套利均衡分析原理在期權定價模型中的應用
2.3.1 無套利均衡分析在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中的應用
2.3.2 無套利均衡在二叉樹模型中的應用
2.3.3 無套利均衡在鞅方法模型中的應用
2.4 期權定價理論研究綜述
2.4.1 期權定價的早期研究綜述
2.4.2 經典期權定價理論綜述
2.4.3 期權定價理論的近期發展綜述
2.5 保險精算技術與期權定價模型相關研究綜述
2.5.1 保險精算的起源
2.5.2 保險精算理論早期發展綜述
2.5.3 期權定價模型在保險中的應用研究綜述
2.5.4 利用保險精算技術的期權定價研究綜述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基於保險精算方法的期權定價模型
3.1 問題的提出
3.1.1 期權定價與保險精算的差異
3.1.2 傳統保險精算面臨的困境
3.1.3 期權定價應用於保險實踐的局限性
3.2 基於融合視角的現代保險精算方法
3.2.1 現代保險精算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3.2.2 現代保險精算與期權定價的一體化研究范式
3.2.3 現代保險精算與期權定價的一體化定價方式
3.3 基於保險精算方法的期權定價模型
3.3.1 基於保險精算方法的期權定價原理
3.3.2 基於保險精算方法的經典期權定價模型的推導
3.3.3 Bladt和Rydberg保險精算定價公式的修正
3.4 算例比較與實證分析
3.4.1 算例比較
3.4.2 實證分析與比較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基於精算方法的美式期權定價模型
4.1 美式期權定價的現狀與困境
4.2 基於保險精算方法的美式期權定價模型
4.2.1 期望均值原理與風險中性定價
4.2.2 美式期權價值構成
4.2.3 美式期權定價模型的解析公式
4.3 算例比較與實證分析
4.3.1 與數值計算法的比較
4.3.2 實證分析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期權與期權定價模型在國家基本醫療服務管理中的應用
5.1 國家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現狀與期權理念的提出
5.1.1 國家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現狀分析
5.1.2 期權理念的提出
5.2 構建基於期權理念的國家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管理模式
5.3 國家基本醫療服務最優保費的期權定價模型
5.4 實例分析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期權定價模型在高額醫療費用保險中的應用
6.1 高額醫療費用保險的障礙期權特征
6.2 高額醫療費用保費的障礙期權定價
6.2.1 高額醫療費用保險的障礙期權定價原理
6.2.2 基於保險精算方法的障礙期權定價模型
6.3 應用實例與比較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原理與方法
7.1 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原理
7.1.1 理論分析框架
7.1.2 基本原理——供需均衡原理
7.1.3 有效性分析
7.2 醫療保險精算的期權定價方法
7.3 應用分析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政府購買門診服務的棘輪期權定價方法
8.1 政府購買門診服務的棘輪期權定價原理
8.2 政府購買門診服務人頭費測算的棘輪期權定價模型
8.3 政府購買門診服務人頭費測算
8.4 本章小結

下篇 應用篇:政府購買社會保障服務的期權模式
第9章 政府購買社會保障服務問題的提出
9.1 研究背景
9.2 文獻綜述
9.2.1 社會保障服務相關研究綜述
9.2.2 政府購買社會保障服務問題相關研究綜述
9.2.3 養老保障服務時間銀行模式研究綜述
9.2.4 存在問題分析
9.3 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
9.4 研究的特點與創新之處
9.5 本章小結
第10章 政府購買社會保障服務的相關理論
10.1 政府購買服務的內涵、溯源與理論依據
10.2 政府購買服務的理論基礎
10.2.1 公共契約理論
10.2.2 治理理論
10.3 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試驗——醫療券模式
10.4 養老服務的時間銀行模式
10.5 本章小結
第11章 政府購買社會保障服務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11.1 政府包攬型模式
11.1.1 福利國家主義
11.1.2 代表國家:英國
11.1.3 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11.2 政府主導型模式
11.2.1 國家干預主義
11.2.2 代表國家:德國
11.2.3 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11.3 政府補缺型模式
11.3.1 自由主義
11.3.2 代表國家:美國
11.3.3 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1.4 國外模式的啟示與借鑒
11.5 本章小結
第12章 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公共契約期權模式
12.1 公共契約期權模式的提出背景
12.2 公共契約期權模式設計
12.3 公共契約期權模式治理
12.4 本章小結
第13章 政府購買社區醫療服務人頭費測算
13.1 人頭費測算的原理與方法
13.2 政府購買基本醫療保障服務人頭費期權定價模型
13.2.1 模型假設
13.2.2 人頭費測算的期權定價模型
13.3 政府購買基本醫療保障服務人頭費測算
13.3.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3.3.2 假設檢驗
13.3.3 人頭費測算
13.4 本章小結
第14章 面向人口老齡化的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模式構建
14.1 養老服務現狀及時間銀行作用分析
14.1.1 養老服務供求缺口巨大,購買服務難以滿足需求
14.1.2 家庭小型化及空巢化使養老形勢更加嚴峻
14.1.3 人口流動頻繁使我國的養老問題面臨挑戰
14.1.4 時間銀行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化解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的有益探索
14.2 時間銀行模式基礎理論研究
14.2.1 模型假設
14.2.2 時間銀行代際交疊模型建立
14.3 社區時間銀行模式現存問題分析
14.4 養老服務的統一時間銀行模式構建
14.5 本章小結
第15章 政府購買社會保障服務期權模式的對策建議
15.1 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公共契約期權模式的現實意義
15.2 實行政府購買服務公共契約期權模式面臨的障礙
15.3 政府購買社會保障服務的對策建議
15.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項目研究期間發表論文與獲得獎勵情況
作者簡介
致謝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