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無奈的選擇︰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1959)(上下)
無奈的選擇︰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1959)(上下)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無奈的選擇︰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1959)(上下)

作者: 沈志華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888.00
市场价格: RM159.64
本店售价: RM142.0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中蘇同盟關係是對20世紀中國歷史進程擁有影響的雙邊關係之一。中蘇同盟的形成、發展及很終走向破裂,臺上臺下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眼花繚亂的歷史劇。如要理解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歷史,解讀中蘇同盟關係是一把重要的鎖鑰。

材料豐富,論證嚴密。本書大量使用了中國外交部、國防部、鐵道部、國家計委、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和地方檔案館,以及臺灣地區“國史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資料中心所藏檔案資料;作者還曾到美國、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德國等收集檔案資料,並對當事者作了大量的訪談。這在中外學術界是少見的。在此基礎上,對中蘇同盟的形成背景、深化到分歧進行了嚴密的分析和論證。

眼光獨到,觀點深刻。作者在一系列問題上提出的顛覆中外學者既有定論的獨到看法以及對中蘇同盟結構性弊病的深層分析,令人掩卷沉思。

 線索清晰,語言生動。本書延續了作者一貫的敘述風格,圍繞中蘇關係從結盟走向分裂所展開的歷史敘事,線索清晰,文字曉暢,極具可讀性。


作者介紹

沈志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冷戰史、蘇聯史。主要著作有《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史達林與朝鮮戰爭》,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1917-1991年蘇聯專題史》等。


目錄

導 言 中蘇關係史研究與檔案文獻利用

第一章 東北問題所展示的戰後中蘇關係背景
一 史達林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
二 蘇共左右逢源與獨佔東北的決心
三 蘇聯從東北撤軍與中國內戰的開啟
四 莫斯科對東北政權的物質援助
五 蘇共對進一步援助的憂慮和思考

第二章 中蘇兩黨高層接觸與同盟建立的基礎
一 急於取得莫斯科的理解和支持
二 史達林有意調停和談與的激烈反應
三 米高揚秘密訪問西柏坡的積極成果
四 秘密訪問莫斯科的重大收穫
五 公開宣佈“一邊倒”的既定方針

第三章 同盟條約談判中的利益衝突及其結果
一 史達林有意回避處理中蘇條約問題
二 堅持必須簽訂新的中蘇條約
三 莫斯科對中蘇談判檔的精心準備
四 史達林迫於形勢而做出重大讓步
五 蘇聯在後期談判中的經濟要求和算計
六 史達林為維護蘇聯戰略利益的深層考慮

第四章 中蘇同盟在朝鮮戰爭期間的鞏固和發展
一 擱置臺灣戰役計畫及其制約因素
二 被迫接受朝鮮戰爭的既成事實
三 中蘇對出兵援助朝鮮問題的各自打算
四 蘇聯空軍出動和“米格走廊”的建立
五 史達林在戰略策略上對的支援
六 戰時蘇聯對中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

第五章 蘇聯調整對華政策與中蘇同盟“蜜月”
一 赫魯雪夫把中蘇關係推上新臺階
二 蘇聯退出股份公司和歸還旅順港
三 新中國掀起全面學習蘇聯的高潮
四 蘇聯對中國的大規模經濟援助
五 蘇聯專家在中國的作用和影響

第六章 蘇共二十大與八大的政治雙重奏
一 蘇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方針及其實質
二 對個人崇拜的批判與“非史達林化”
三 “秘密報告”衝擊波與的反應
四 以蘇為鑒與對發展道路的思考
五 八大新黨章不再提思想

第七章 波匈事件與對莫斯科的政治支持
一 赫魯雪夫急需協助處理東歐問題
二 波蘭危機與提出的原則和立場
三 在匈牙利事件中的作用和影響
四 赫魯雪夫面對波匈事件餘波的困境
五 在蘇、波、匈三國的穿梭外交

第八章 中蘇兩黨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走上頂峰
一 提出召開共產黨會議解決問題
二 六月事件與對赫魯雪夫的支持
三 赫魯雪夫決定幫助中國研製核武器
四 中蘇在政治上緊密配合的經典之作
五 在莫斯科會議“指點江山”

第九章 “”、人民公社與中蘇對內政策分歧
一 中蘇兩國團結合作的繼續努力
二 追求的共產主義烏托邦
三 在狂熱群眾運動中的蘇聯專家
四 莫斯科從熱情支持到謹慎反對
五 在廬山向赫魯雪夫“宣戰”

第十章 炮擊金門、中印衝突與中蘇對外政策分歧
一 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引起的風波
二 炮擊金門與赫魯雪夫的尷尬處境
三 赫魯雪夫決定停止對中國核援助
四 中印邊界衝突與蘇聯的中立立場
五 兩國領導人之間激烈的爭吵和辯論
結 語 關於中蘇同盟破裂深層原因的再討論
附錄一 參考和徵引文獻
附錄二 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