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9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古典心靈的現實轉向:晚清報刊閱讀史
古典心靈的現實轉向:晚清報刊閱讀史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古典心靈的現實轉向:晚清報刊閱讀史

作者: 卞東磊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2-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08.00
市场价格: RM73.35
本店售价: RM65.2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一書的作者卞東磊亦持類似的認識:報紙是現代文化的一種新形式——根源於它的內容(主要是新聞)所描繪的世界與其他文化形式的判然有別。在此認識的指引下,本書切人中國語境,試圖觀察報刊進入中國歷史的獨特方式,以及其在讀書人心靈世界所引起的震盪。具體而言,本書探討帝制晚期包括青年毛澤東在內的「普通」④讀書人,與報刊相遇的方式、閱讀報刊的心路歷程、進而被報刊塑造的歷史。本書落筆於現代報刊大規模走進中國讀書人閱讀世界的前夜,以甲午至辛亥間三類人(上層紳士、地方讀書人、青年學生)日記為史料,「拼湊縫合」閱讀的碎片,試圖具體而微地呈現報刊如何以其特別的知識形態(既不同於儒家典籍、人的耳聞目見,也不同於新式學堂知識),描繪出一個引人人勝的新世界,從而使它的讀者改變了自我呈現的方式:如上層紳士從對儒家典籍的審美偏好中轉向「政治的現實主義」;⑤地方讀書人**區域性的「耳聞目見」,從傾心於「鄉里空間」的日常俗事轉向思慮起「民族國家」;青年學生「思出其位」,在個人前景和國家危機的雙重失意中,發展出新的自我意識。

卞東磊,1982年生,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新聞思想史,傳播思想史,媒介、時間與空間。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二十一世紀》(香港)、《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新聞學研究》(台灣)等海內外期刊發表論文20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近代報刊閱讀史及其史料庫建設(1815-1919)」。


目錄

導論 社會世界的更新:讀報紙與現代性
第一節 報紙描繪的新世界
第二節 現代報刊進入中國歷史的方式
第三節 生活世界的現代性
第四節 方法、史料與問題

第一部分 撤離「前人世界」
第一章 古典心靈:帝制中國的「審美共同體」
第一節 京城:官員之子的閱讀與交往
第二節 湖南:趕考舉人的書院生活
第三節 山西和浙江:地方讀書人的美風化俗
第四節 以前人世界為導向的生活
第五節 審美的偏好:傳統文人的閱讀心態
第二章 轉向現實:上海新聞紙描繪的戰爭世界
第一節 時事浮現:京城的閱讀與討論
第二節 逆流而上:從江西到湖南的「時事之網」
第三節 改寫距離:鄉里空間的不同回響
第四節 「確音」難求:前現代社會的信息傳播
第五節 戰爭:新聞紙進入閱讀世界的方式
第六節 「現在」和「國家」:現實世界的時空坐標
第三章 議政時代:一種新政治人際關系的浮現
第一節 在變革中心的閱讀、演講與發表
第二節 出版繁華:上海與京城的閱讀與交往
第三節 兩個世界:地方讀書人的差異
第四節 識「時務」者為俊傑:維新報刊的擴散
第五節 報刊作為意見表達的新機制
第六節 新交談形式和新人際關系
第四章 重思社會:知識資源的媒介轉向
第一節 短暫的低潮:戊戌政變後的報刊閱讀
第二節 「公理」取代「天理」:閱讀新式書籍
第三節 閱讀梁啟超:以《新民叢報》為中心
第四節 現實感:報刊作為知識資源的特點

第二部分 超越「周遭世界」
第五章 空間重構:「國家」成為思慮的中心
第一節 閱讀作為空間轉換的方式
第二節 從「村」到「天下」:地方讀書人的空間感
第三節 報刊對「國家」的敘述
第四節 「省界」之上:上層紳士的空問擴張
第五節 「知有國家」:一個現代意識的准備

第三部分 新人的新世界
第六章 成為新人:讀報作為成長的方式
第一節 學堂:青年人的新空間
第二節 南京:學堂之外有新知
第三節 京城:通過讀報進行自我啟蒙
第四節 湖北:私塾里亦有國事-
第五節 作為思想塑造者的報刊
第七章 放逐自我:革命時期的閱讀與政治
第一節 「祖國」之外:留日學生的心態轉折
第二節 江南:一個中學生的自我想象
第三節 漢口:書院學生革命意識的生長
第四節 自我的放逐與生命的沉重

結論 「無用」的現實主義:報刊的意義
第一節 相似的現代意識
第二節 不同的現代方式
第三節 經世傳統與現代生活:兩種現實主義
第四節 對導論問題的簡短回答

參考文獻
附論
附論 在中國發現公眾:報刊與晚清閱讀公眾的形成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