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42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生物多樣性:測量與評估前沿
生物多樣性:測量與評估前沿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生物多樣性:測量與評估前沿

作者: (英)A.E.馬古蘭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ISBN: 9787030603999
出版日期: 2019-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188.00
市场价格: RM213.57
本店售价: RM190.08
促销价: RM179.40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提供了生物多樣性測量與評估的方法與實際應用。全書分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樣本及物種的可檢測性;第二部分闡述了生物多樣性測量的指標;第三部分從多度的角度論述了物種分佈模式,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結構;第四部分包括功能性狀、系統發育和遺傳多樣性的測量方法與進展;第五部分從多個角度討論了生物多樣性的應用;第六部分對全書進行了總結。書中每個章節的作者都是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他們對構建生物多樣性測量方法有著重要貢獻。作者通過闡述生物多樣性測量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繫,讓讀者全面地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和邏輯,展示了當今生物多樣性測量與評估領域的進展。


作者介紹


目錄

第1章 測量和評估生物多樣性的挑戰與機遇 1
1.1 引言 1
1.2 研究現狀 2
1.3 本書梗概 3
致謝 8

第一部分 測量的基本問題
第2章 物種多樣性和多度調查中的採樣問題 11
2.1 引言 11
2.2 研究現狀 12
2.2.1 設定採樣目的 12
2.2.2 重要的合作夥伴:統計學家 12
2.2.3 採集什麼物種 13
2.2.4 去哪裡採樣 14
2.2.5 偏差、誤差和精度 15
2.2.6 如何採樣 19
2.2.7 定量採集到的樣本 21
2.2.8 什麼時候開展採樣 23
2.2.9 樣本量 23
2.2.10 對比不同調查的資訊 26
2.2.11 準備野外調查 26
2.3 展望 27
2.4 要點 27
第3章 生物多樣性監測:關於可檢測性 29
3.1 引言 29
3.2 研究現狀:選擇什麼樣的生物多樣性指數? 30
3.3 可檢測性:物種計數與物種多樣性監測有關嗎? 32
3.3.1 個體可檢測性 32
3.3.2 估計個體的可檢測性 34
3.3.3 物種可檢測性 36
3.4 案例研究:英國種鳥調查(BBS) 38
3.5 討論 41
3.6 展望 43
3.7 要點 43
致謝 44

第二部分 多樣性
第4章 物種豐富度估計 47
4.1 引言 47
4.2 研究現狀 48
4.2.1 生物多樣性資料的抽樣模型 48
4.2.2 物種累積曲線 51
4.2.3 沿著上升的物種累積曲線 52
4.2.4 物種豐富度與物種密度 53
4.2.5 基於個體的稀疏化 55
4.2.6 基於樣本的稀疏化 57
4.2.7 稀疏化的假設 58
4.2.8 估計物種豐富度的漸近線 59
4.2.9 比較物種豐富度漸近線的函數 63
4.2.10 估計樣本資料物種豐富度的軟體 65
4.3 展望 65
4.4 要點 66
致謝 66
第5章 物種多樣性的測量 67
5.1 引言 67
5.2 研究現狀 73
5.2.1 用方差表示物種多樣性 74
5.2.2 用資訊表示物種多樣性 75
5.2.3 傳統的物種多樣性指數 76
5.2.4 實測樣本和生態樣本的差異:用實測樣本來估算物種多樣性組分 77
5.2.5 生態樣本之間異質性的檢測 78
5.3 展望 80
5.4 要點 80
第6章 組成相似性與β多樣性 81
6.1 引言 81
6.2 研究現狀 82
6.2.1 相對組成相似性指數和相對組成差異性指數 83
6.2.2 多樣性與組成相似性 93
6.2.3 集群間差異性和相似性的統計估計 100
6.3 展望 101
6.4 要點 102
第7章 測量時空上的生物多樣性 103
7.1 引言 103
7.2 研究現狀:變化的時間尺度和群落邊界 104
7.3 測量什麼? 106
7.4 估算時間上的變化 108
7.4.1 時間周轉率:物種-時間曲線 108
7.4.2 時間周轉率:周轉指數 109
7.4.3 用物種多度分佈來評估變化 111
7.4.4 用生物多樣性指數來估計變化 112
7.5 測量變化速率的變化 113
7.6 用時間變化闡明群落結構 113
7.7 多樣性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的解析 114
7.8 展望 114
7.9 要點 115

第三部分 分佈
第8章 常見性與稀有性 119
8.1 引言 119
8.2 研究現狀 120
8.3 生態學的常見性和稀有性 120
8.4 評估常見性和稀有性 125
8.5 展望 126
8.6 要點 127
第9章 物種多度分佈 128
9.1 引言 128
9.2 研究現狀 130
9.2.1 SAD的視覺化方法 130
9.2.2 SAD的參數化方法 134
9.2.3 SAD的非參數法 138
9.2.4 針對SAD的多元方法 138
9.3 識別有效和簡潔的SAD測量指數 139
9.3.1 效率和偏差 140
9.3.2 測量指數的獨立性 141
9.3.3 有效和簡潔的SAD指數的綜合評價 147
9.4 展望 148
9.5 要點 149
致謝 149
第10章 物種多度分佈模型的擬合和評估 151
10.1 引言 151
10.2 研究現狀 153
10.2.1 物種多度模型 153
10.2.2 獲得預測多度 154
10.2.3 參數選擇 155
10.2.4 擬合優度檢驗 161
10.2.5 模型比選 164
10.3 展望 167
10.3.1 物種多度模型的抽樣理論 167
10.3.2 參數估計 167
10.3.3 擬合優度檢驗 168
10.3.4 模型比選 169
10.3.5 結論 169
10.4 要點 170
第11章 物種的出現和占居 172
11.1 引言 172
11.2 研究現狀 174
11.2.1 占居與面積的關係 174
11.2.2 占居與多度的關係 176
11.2.3 物種占居分佈 180
11.3 展望 182
11.4 要點 184
致謝 184
第12章 測量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結構 185
12.1 引言 185
12.1.1 關注什麼樣的空間結構? 186
12.1.2 記錄的變數數:格局或關聯 188
12.1.3 資料類型 188
12.2 研究現狀 191
12.2.1 估算強度(一階效應) 192
12.2.2 距離效應(二階效應) 200
12.2.3 兩個變數之間的關聯 203
12.2.4 可用的軟體 207
12.3 展望 208
12.4 要點 208
致謝 209

第四部分 多樣性測量的替代方法
第13章 性狀與功能多樣性的引論 213
13.1 引言 213
13.1.1 一般性定義 213
13.1.2 普遍意義 213
13.1.3 性狀與功能多樣性的研究簡史 214
13.2 研究現狀 217
13.2.1 概述 217
13.2.2 性狀與功能多樣性指數 217
13.2.3 性狀多樣性的組分解析 226
13.2.4 方法的問題 226
13.2.5 概念上的問題 230
13.3 展望 235
13.3.1 建議 235
13.3.2 今後的方向 237
13.4 要點 238
致謝 238
第14章 譜系多樣性測量 239
14.1 引言 239
14.1.1 綜述 239
14.1.2 譜系多樣性研究近況 242
14.2 研究現狀 243
14.2.1 零模型 246
14.2.2 模擬分析 246
14.2.3 模擬結果 247
14.3 展望 252
14.3.1 生物保護中的譜系多樣性 252
14.3.2 群落生態學中的譜系多樣性 253
14.3.3 多度與出現-未出現資料 254
14.4 要點 255
第15章 生物多樣性評估的遺傳學方法 256
15.1 引言 256
15.2 生物多樣性評估的遺傳學基礎 257
15.2.1 線粒體、葉綠體和核DNA 257
15.2.2 基因組技術 259
15.3 生物多樣性的評價 259
15.3.1 採用線粒體DNA和核DNA評價生物多樣性的系統發生 259
15.3.2 生物多樣性的非介入檢測 260
15.3.3 生物多樣性評估中的DNA條碼 261
15.3.4 生物多樣性評估的基因組技術 266
15.4 展望 267
15.5 要點 268

第五部分 應用
第16章 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 271
16.1 引言 271
16.2 多樣性概念 273
16.3 系統發育學 273
16.4 用作進化鐘的rRNA 273
16.5 評價多樣性的方法 274
16.5.1 基於PCR的方法 274
16.5.2 焦磷酸測序技術 277
16.5.3 宏基因組學 278
16.6 採樣、規模和閾值 280
16.7 估計多樣性的數學工具 281
16.7.1 累積曲線 282
16.7.2 Chao氏非參數估計 282
16.7.3 基於假設分佈的參數估計 283
16.7.4 從資料推斷分佈來估計多樣性 284
16.8 所需樣本量的估計 286
16.9 深度宏基因組分析 286
16.10 展望 287
16.11 要點 287
第17章 生物多樣性與干擾 289
17.1 引言 289
17.2 什麼是干擾? 290
17.2.1 干擾來源 290
17.2.2 時間尺度 291
17.2.3 空間尺度 291
17.2.4 強度 291
17.2.5 特異性 292
17.2.6 小結 292
17.3 研究現狀:測量干擾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92
17.3.1 單變數指數 292
17.3.2 基於物種多度分佈的指數 297
17.3.3 多元分析 303
17.4 展望 305
17.5 要點 307
致謝 307
第18章 人為管理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測定 308
18.1 引言 308
18.2 研究現狀 310
18.2.1 生物多樣性測定的目標 310
18.2.2 生物學指標和監測 312
18.2.3 為管理服務的生物多樣性測定 315
18.2.4 用於多樣性測定的矩陣模型 319
18.3 展望 322
18.4 要點 322
致謝 323
第19章 基於化石記錄估計物種滅絕 324
19.1 引言 324
19.2 研究現狀 325
19.2.1 基本指標 325
19.2.2 存活曲線 327
19.2.3 取樣的重要性 328
19.2.4 相關研究 330
19.2.5 基於出現的多樣性估計 331
19.2.6 間隙分析 332
19.3 展望 337
19.4 要點 338
第20章 估計物種密度 340
20.1 引言 340
20.1.1 問題:什麼是物種密度 340
20.1.2 定義物種密度 341
20.1.3 在關注環境的時代,物種密度具有新意義 342
20.2 資料集 343
20.2.1 資料描述 343
20.2.2 資料處理 343
20.2.3 NP:A的替代 344
20.3 密度估算 346
20.3.1 第一個密度估算 346
20.3.2 相同樣地大小的資料子集的密度估算 346
20.4 SPAR中的曲率 348
20.5 降低偏差 349
20.5.1 外推法 349
20.5.2 基於稀有種頻率的估計量 350
20.6 降低偏差的應用 351
20.7 在整個弗吉尼亞州的尺度上驗證我們的結果 353
20.8 為什麼重視物種密度 353
20.8.1 物種密度作為環境指標 353
20.8.2 物種密度作為研究主題 355
20.9 要點 355
致謝 356

第六部分 結論
第21章 總結與展望 359
參考文獻 363
索引 421
譯後記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