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9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中國女兒節:西和乞巧文化
中國女兒節:西和乞巧文化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中國女兒節:西和乞巧文化

作者: 趙逵夫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8-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04.00
市场价格: RM36.67
本店售价: RM32.6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秦人發祥于隴南西漢水上游,周人發祥於隴東慶陽地帶。現在流傳於甘肅省西和縣、禮縣一帶的乞巧節俗,正是秦早期文化的遺留;而牛郎織女的傳說,正是在周、秦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乞巧期間,未出嫁的姑娘們要參加這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她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迎巧、祭巧、唱巧、送巧。通過一年一次的乞巧節,姑娘們不僅學到很多生產、生活知識,也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和團結互助精神。


作者介紹

趙逵夫

1942年生,甘肅省西和縣人,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導師,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全國辭賦學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遺產》編委和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編委,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古代文學學會會長。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華夏文明傳承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平臺主任,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員,甘肅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甘肅省文化發展學會顧問。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和民俗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目錄

引言

一 七天八夜乞巧節——真正的女兒節
1 乞巧風俗譜系與乞巧風俗
2 乞巧活動的準備與組織工作
3 迎巧
4 祭巧、唱巧
5 相互拜巧
6 迎水和轉飯
7 巧飯會餐
8 燈下乞巧
9 送巧
10 乞巧活動對於西和女性的意義

二 乞巧歌的前世今生
1 被舊禮教吹散消失後的搜尋
2 西和乞巧歌與牛郎織女的傳說
3 《西和乞巧歌》的內容
4 從乞巧歌看新舊思想鬥爭中的女性命運
5 乞巧歌對新中國歷史的反映
6 乞巧歌的傳習、創作
7 乞巧歌演唱與音樂舞蹈技巧的提高

三 秦文化的遺留與織女傳說
1 織女的原型——秦人始祖女修
2 秦人發祥地
3 秦文化遺存
4 天水、漢水與天漢
5 《詩經·蒹葭》與牽牛織女傳說
6 西和與七夕風俗相關的名勝

四 周秦文化與乞巧風俗
1 周人發祥地與農耕文化遺存——隴東
2 發明牛耕的叔均
3 祭祀田祖的詩
4 《詩經》中的牽牛織女傳說
5 《周易》中透露的資訊
6 秦代的牽牛織女傳說
7 西漢宮廷的乞巧節
8 牽牛織女傳說的分化
9 一年一次的烏鵲架橋
10 “說春”和牛拜年風俗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