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中國實驗室(I):探索創新原動力
中國實驗室(I):探索創新原動力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中國實驗室(I):探索創新原動力

作者: 澎湃研究所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3-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48.00
市场价格: RM62.56
本店售价: RM55.6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由澎湃新聞制作的原創微紀錄片《中國實驗室》分為四集:「創新漣漪」、「追趕腳步」、「生態力量」、「兩條道路」,采訪了大量創新型企業,如GE、微軟、英特爾、高通、霍尼韋爾、西門子、安川電機、iRobot、騰訊、阿里巴巴、中國商飛、海爾、格力、奇瑞等;訪談了國內外不同領域的科學家與企業家,如丁肇中、董明珠、石黑浩、張汝京、湯小平、謝志峰、褚君浩、尼克•坎貝爾、魯迪格•沃斯等。

本書完整收錄《中國實驗室》紀錄片的訪談內容,試圖對中國工業化歷程做一個全景式微觀掃描,力爭從小處讀懂中國工業化與中國創新,很大程度地接近中國工業化背后的秘密。

澎湃研究所(The Paper Institute)為澎湃新聞旗下機構,致力於打造立足上海、以城市研究為核心的新型智庫。該研究所以人為本,理解城市社群的組織與行為;以務實與創新,提供城市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希望讓世界真正理解中國城鎮化的脈絡,采用與國際城市研究接軌的話語體系,與全球城市對話,汲取國際城市經驗。


目錄

代序:中國工業化的密碼
第一集 創新漣漪
本集主要講述中國創新的邏輯,以及中國創新已獲取的成就。
從硬件巨頭格力、華為,到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展示出中國式創新
的發展脈絡,展現了中國式創新的能量。

對付人才流失就要不斷培養人才/ 003
——專訪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 董明珠

中國需要與創新兼容的法律和金融體系/ 015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徐奇淵

中國科研的質量並不低/ 022
——專訪英國《自然》雜志執行主編 尼克•坎貝爾

阿里希望未來能服務20億人/ 027
……

杭州與西雅圖之間的雲計算對決不可避免/ 036
——專訪阿里雲數據事業部前資深總監 閆安

虛擬廣場:微信在城市的崛起/ 040
——專訪微信城市服務項目負責人 顧海君

第二集 追趕腳步
本集主要講述中國企業在機器人、半導體、大飛機及航空發動機等中國相對弱勢產業領域的追趕情況。
本集特色在於,講述中國企業追趕現狀的同時,向觀眾展示了國際上相關產業領域的先進公司正在如何開發、布局中國市場。

國產機器人沒什麼利潤/ 047
——專訪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工程師 游瑋

日本企業教會我們做機器人/ 054
——專訪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許禮進

中國機床打市場靠服務/ 061
——專訪沈陽機床集團總系統師 朱志浩

韓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 067
——專訪上海新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汝京

2030年,中國半導體能做到世界一流/ 075
——專訪高通中國區董事長 孟朴

智能手機將來會有更好的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 081
——專訪高通中國研發中心負責人 侯紀磊

ARJ21要創建出一套民用飛機體系/ 084
——專訪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原總經理 湯小平

中國高端制造要有自己的科研系統/ 095
——專訪霍尼韋爾科技事業部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 羅文中

個人機器人會像手機一樣流行/ 100
——專訪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國際高級電信研究院石黑浩特別研究室主任 石黑浩

MIT的生意經/ 110
——專訪美國iRobot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科林•安格爾

人對機器人誤解太多/ 119
——專訪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機器人事業部部長 西川清吾

中國半導體發展已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124
——專訪硅睿科技CEO 謝志峰

航發技術禁運沒想的那麼多/ 131
——專訪通用電氣航空集團中國區工程技術總經理 王鵬

中國的燃機發展有非常好的上升勢頭/ 140
——專訪西門子(中國)發電與天然氣集團首席技術官趙作智

第三集 生態力量

本集主要講述大企業如何激勵內部員工創新和創業。
從海爾鼓勵員工創立新的獨立公司,到微軟舉辦駭客馬拉松活動、英特爾營
造珊瑚礁式的創新生態系統等案例向觀眾展示了中外企業在激勵員工創新方面的
同與不同。

互聯網時代給了我們研發更大的可能性/ 149
——專訪青島雷神科技有限公司CEO 路凱林

海爾孵化平台與小微企業共同成長/ 154
——專訪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 周兆林

樂視不等風來,而是自己創造風/ 160
——專訪樂視聯合創始人 劉弘

中國雲計算的規模會躋身全球前列/ 169
——專訪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運營官、微軟亞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微軟中國雲計算與企業事業部總經理 申元慶

中國做機器人應該考慮怎麼彎道超車/ 177
——專訪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前院長 吳甘沙

科學家不能逼得太急/ 184
——專訪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洪小文

第四集 兩條道路
本集主要講述所有科技創新的誕生之地——實驗室,以及相關的科研機制是怎樣的。
通過對中外研究機構以及跨國公司研究部門的實地探訪,向觀眾展現了基礎研究或長期持續性研究機制的國外做法、國內做法以及大公司做法,為中國科研機制改革提供某種參考。

科研經費永遠不夠,考核一直很嚴/ 197
——專訪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 王建宇

好的工作,短期考核都出不來/ 206
——專訪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羅毅

別讓年輕的科研人員因收入低而放棄夢想/ 215
——專訪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 劉珺

過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電子的半徑/ 222
——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華裔物理學家 丁肇中

中國要有把科學轉化為產品的機制/ 233
——專訪通用電氣全球前副總裁 陳向力

中國總有一天能造航空發動機/ 238
——專訪通用電氣中國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前總經理 康鵬舉

中國科研要克服重復多、協調差/ 246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褚君浩

中國對撞機項目存在技術缺陷/ 255
——專訪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國際關系部部長、物理學家 魯迪格•沃斯

后記/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