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開放式黨建: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
開放式黨建: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開放式黨建: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

作者: 韓福國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14821
出版日期: 2013-07-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28.00
市场价格: RM40.99
本店售价: RM36.48
促销价: RM34.43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黨的建設與社會建設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推動新時期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最合理的戰略選擇。

中國街道所進行的社區黨建與社會建設結合推進的「開放式黨建」基層實踐是寶貴的探索,它的開放式建設的兩個支撐點緊緊把握住「群眾路線」和「協商民主」,韓福國編著的《開放式黨建--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通過群眾路線的重新實踐實現政黨對社會的引領,通過協商民主實現基層社會的自治。

這樣就把實踐的理念與具體的落腳點緊密結合在一起。書稿在中國街道,尤其古美街道等實踐的基礎上,揭示了「開放式黨建」的特點: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的融合,由此回應什麼是中國式的黨建道路。中國街道,尤其古美社區(街道)等的開放式黨建的形態和實踐雖在基層,但向上回應了十八大報告對黨建的要求,向下解答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問題。

它直接聯系着社會,關乎着百姓與社區,因而,其探索和實踐所具有的理論意義則能超越基層,啟示全局。故書稿是從個別揭示一般,既有現實意義,也有理論意義。


目錄

序言一:黨的建設推進社會建設
序言二:建構社會縱向與橫向的組織網絡
一、「開放式黨建」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需求
(一)執政黨建設需要開放的格局和空間
1.時代壓力需要基層黨建的開放格局
2.開放式黨建的基礎是群眾路線
3.開放式黨建的形態是協商民主
4.社會共治創造治理新形態
(二)上海市基層黨建的時代變遷背景
1.中國單位化黨建的傳統模式
2.上海區域化黨建的時代變遷
3.閔行推進黨內基層民主的實踐
(三)政黨建設的開放是國內外的發展趨勢
1.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基層黨建
2.美國兩黨的基層動員機制
3.英國工黨的社會動員方式
4.德國社民黨的社會整合方式
二、黨建新形態:開放式黨建的時代內涵
(一)開放式黨建的時代問題導向
1.「區域化黨建」的城市社會群體結構變化
2.社區(街道)黨工委為中軸的區域化黨建
3.基層黨建對群眾路線的回歸
4.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協商民主
(二)開放式黨建的基本理念
1.引領:政黨建設統合基層社會治理
2.開放:基層黨建融合社會建設
3.協商:政黨與社會的有效互動
4.監督:基層黨建的社會動力
5.科學:黨建的制度化保障
6.共治:黨建格局下的多元力量參與
(三)開放式黨建的目標
1.增強執政黨的基層組織凝聚力
2.鞏固政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3.型塑各種利益和執政信息的匯集中心
4.推進法治框架下的社會治理能力
5.強化黨的基層民主引領能力
(四)開放式黨建的發展階段
1.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導向:增進感召力的初始階段
2.以建設社區文化為載體:促進價值認同的凝聚階段
3.以區域化黨建為契機:注重社會建設和組織創新聯動的協同階段
4.以自身建設為內核:鞏固系統整體效能的制度化建設階段
三、群眾路線:開放式黨建的社會基礎
(一)開放之一:群眾工作機制的重塑
1.群眾信息的收集科學開放
2.群眾需求的社情分析會制度
3.群眾問題解決的反饋機制
4.信息整合的監督保障
5.群眾工作機制的成效
(二)開放之二:黨員代表會議制度的設立
1.制度設立的目的與功能
2.制度的運作機制
3.代表組成的規定與職責
4.會議制度的保障措施
5.黨員代表會議的群眾路線內涵
(三)開放之三:干部的公開選拔和考核機制
1.干部考核的群眾評議
2.部門績效的社會評價
3.干部選拔的社會公開
4.干部隊伍的開放式培養
(四)開放之四:黨務公開的流程建設
1.結果與過程的主動公開
2.依社會申請的回應公開
3.網絡黨建的開放式體系
4.信息時代的黨建整體性公開
(五)開放之五:開放式黨委決策
1.黨委決策議題開放的范圍
2.決策開放的基本原則
3.決策開放的程序
4.決策開放的監督和問責機制
5.責任追究機制
(六)開放之六:法治理念下組織權力空間配置的完善
1.行政黨組:區域化聯建與項目化協商推進
2.綜合黨委:依托「三緣」的組織重構
3.居民區黨委:「片區管理」與組團式服務
4.片區黨務工作站的黨建幅度創新
四、協商民主:社會自治與政黨領導的協同
(一)居民自治中的協商體系
1.居委會為核心的自治協商平台
2.「鄰里客廳」的新型公共協商空間
3.以片區為范圍的協商平台
4.「五常」信息協商載體
5.網絡社會空間中的協商
(二)社會組織的發育與成長
1.社會組織的培育環境
2.樞紐型社會組織培育
3.公益招投標項目的推進
4.社會組織發育的主要治理成效
(三)社區黨建機制中的協商民主途徑
1.建立黨員需求發現機制
2.黨員(代表)聯系群眾的「兩聯」
3.社區黨員論壇制度
(四)社會需求的第三方調查評估
1.評價形式:「體制內」向「體制外」擴展
2.評價主體:「少數人」變「多數人」
3.評價方法:「傳統型」向「專業型」轉變
(五)協商議事平台:群眾路線與黨建的融合
1.協商議事平台之一:黨工委議事會
2.協商議事平台之二:黨(總)支部議事會
3.協商議事平台之三:「三會」議事平台
五、開放式黨建:開放的基本結構
(一)開放式黨建的中軸: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
1.「片區治理」的有效幅度
2.建立社區共治的決策機制
3.搭建社區共治的多元議事平台
4.黨委重大決策的開放和規范化
(二)開放式黨建的標靶:政黨領導與群眾參與的有機結合
1.強化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2.全面尊重和支持社會治理力量
3.通過群眾路線吸納群眾更廣泛的參與
4.領導人民運行協商民主
(三)共治的要素:完善和持續的各方聯動載體
1.共建、共治、共鳴與共進的基層黨建邏輯
2.社會自治動力的激勵與自治能力的壯大
3.以區域化黨建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
4.注重非公有制企業黨建與流動黨員隊伍管理
5.充分發揮黨員在黨建中的主體作用
6.適應現代網絡信息社會的黨建模式
結論:在協商與共治中推進政黨領導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一)開放式黨建創新的制度績效
1.跨越基層黨建的碎片化傾向
2.從被動回應轉化為主動引領
3.執政黨的社會認同逐步提升
4.黨建民調顯示社會的認同逐步增加
5.理順了社區黨建的機制
6.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共治的成效
(二)雙向互動:「對內組織建設」與「對外權力開放」的制度統
1.黨建與社會治理的有機結合
2.社區(街道)黨工委是開放式黨建的核心支撐
3.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重心真正下移
4.實現了黨委決策權力的公開和監督
5.區域共治理念和格局的逐步成形
(三)未來的制度提升空間
1.基層黨建需要從方法探索提升到制度設計
2.網絡社會的黨建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和黨建流程的再造
3.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片區管理幅度和功能:「社區-片區-居委」的結構調整
4.黨員代表的制度功能:常任制與年會制之間的平衡與績效
5.政黨建設與公共管理的空間與功能的適當錯位
6.公共事務的決策:從聽取民意到決策權細化的探索
(四)開放式黨建的理論探索
1.基層黨建的開放式結構需要什麼樣的「頂層設計」?
2.是否存在一個基層黨建的「古美模式」或者「古美形態」?
3.基層黨建的實踐能否承擔整個政黨建設的任務壓力?
4.開放式黨建的具體內涵如何持續創新?
附錄
附錄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古美路社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事處主任徐知訪談錄
附錄二:關於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古美路社區居民自治機制的調研報告
附錄三:古美路社區新上海人需求調研報告
附錄四:古美路社區(街道)基層黨建工作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