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2,68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清代隸書名家經典:何紹基臨石門頌
清代隸書名家經典:何紹基臨石門頌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清代隸書名家經典:何紹基臨石門頌

作者: 趙宏
出版社: 中國書店
出版日期: 2019-10-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04.00
市场价格: RM36.67
本店售价: RM32.6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何紹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縣)人。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協修、武英殿總纂等職。先後擔任福建、貴州、廣東鄉試正副考官。鹹豐二年(一八五二)任四川學政,後因直陳時弊以『肆意妄言』而丟官。此後即無意仕途,遊歷各地,先應山東巡撫崇恩之邀主講于濟南灤源書院,後回長沙任城南書院山長。晚年居蘇州,並曾受曾國藩和丁日昌邀請,赴揚州書局主持校刊《十三經注疏》。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病逝於蘇州。何紹基博通經史,于詩文、書畫、金石均有所成,是晚清的學者,著有《說文段注駁證》《東洲草堂詩鈔》《東洲草堂金石跋》等。

何紹基的書法幼承家學,受其父影響,初習顏真卿、歐陽通,以楷書為主,後博習北碑,筆法剛健;中年漸趨老成,行書居多,筆意縱逸超邁、醇厚有味,時有顫筆;晚年各體書法臻爐火純青之境。其篆書中鋒用筆,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行草書融篆、隸於一爐,駿發雄強,獨具風貌。隸書筆法遲澀渾厚、古樸稚拙、生氣盎然。其子何慶涵在《先府君墓表》中雲其父『書法溯源篆、分,下逮率更父子、魯公、北海、東坡,神明眾法,自成一體。旁及金石、圖畫、摹印、測算,博綜覃思,實事求是』。

何紹基五體皆備,尤以隸書、行書成就高、影響大。晚年於隸書用功甚勤,致力漢魏名刻,臨摹多至百本。向燊評其『博洽多聞,精於小學。書由平原蘭台以追六朝秦漢三代古篆籀,回腕高懸。每碑臨摹至百通或數十通,雖舟車旅舍,未嘗偶問’至老尤勤』(馬宗霍《書林藻鑒》),何氏僅流傳至今的臨本就有十餘種之多,如《張遷碑》《禮器碑》《衡方碑》《曹全碑》《乙瑛碑》《西狹頌》《史晨碑》《華山碑》《石門頌》《武榮碑》等。

《石門頌》全稱為《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是束漢建和二年(一四八)由當時漢中太守王升撰文、書佐王戎書丹刻於石門內壁的摩崖石刻,與《郙閣頌》《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石門頌》歌頌了東漢漢順帝時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數上奏請』修復褒斜道的事蹟。結字舒展放縱,體勢瘦勁,飄逸自然,是漢隸中的精品佳作。

何紹基此臨本作於壬戌年(一八六二)九月二十二日,為其晚年六十三歲時所作。臨作為三行四列的楷格冊頁形式。何紹基晚年臨寫漢碑成為日課,由現存臨本可得知,其於是年春臨寫過《禮器碑》,是年秋又臨寫《石門頌》。《石門頌》多用圓筆,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綫條沉著勁道。其臨作多借古而開新,並不拘泥於形似,而注重以自我風格為主,尤重精神氣勢,同時以懸臂回腕法,糅人絞轉、裹毫與篆書筆意。何氏寫篆隸多帶草意,而《石門頌》原碑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因此,臨作除自我風格濃厚之外,和原碑頗有意味相通之處。臨習《石門頌》時,我們可以參照原碑來學習何紹基臨帖的方法,注意他的中鋒用筆以及如何用筆墨表現性情,至於其顫抖的綫條等具有明顯個人特質的元素,可有選擇性地學習與藉鑒。《清代隸書名家經典:何紹基臨石門頌》以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商務印書館初版為底本影印出版,以饗讀者。


作者介紹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