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230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從零開始學架構:照著做,你也能成為架構師
從零開始學架構:照著做,你也能成為架構師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從零開始學架構:照著做,你也能成為架構師

作者: 李運華
出版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9-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94.00
市场价格: RM106.79
本店售价: RM95.0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架構設計是技術人員成長和晉陞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技能,但目前業界缺乏架構師學習和培養方面體系化的知識和實踐的指導,本書結合作者多年在架構設計方面的學習、思考、實踐,提出了完整的一套架構設計方法論,包括什麼是架構、架構設計的目的、架構設計原則、架構設計流程、架構設計模式和技巧、互聯網公司技術演進等內容。這套架構設計方法論適合不同行業,比如互聯網、企業應用等;也適合不同的技術領域,比如後端架構設計、前端架構設計、客戶端架構設計、測試平台架構設計、運維平台架構設計等。


作者介紹

李運華,互聯網資深技術專家,十多年技術老兵,目前帶領多個研發團隊,承擔架構設計、架構重構、技術團隊管理、技術培訓等職責;專註于開源技術、系統分析、架構設計,對互聯網技術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有較深入的研究,對系統解耦、高性能、高可用架構有豐富的經驗。


目錄

第1部分 概念和基礎
第1章 架構基礎
1.1 “架構”到底指什麼
1.1.1 系統與子系統
1.1.2 模組與元件
1.1.3 框架與架構
1.1.4 重新定義架構
1.2 架構設計的目的
1.2.1 架構設計的誤區
1.2.2 以史為鑒
1.2.3 架構設計的真正目的
1.3 複雜度來源
1.3.1 高性能
1.3.2 高可用
1.3.3 可擴展性
1.3.4 低成本
1.3.5 安全
1.3.6 規模
1.4 本章小結
第2章 架構設計原則
2.1 合適原則
2.2 簡單原則
2.3 演化原則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架構設計流程
3.1 有的放矢―識別複雜度
3.2 按圖索驥―設計備選方案
3.3 深思熟慮―評估和選擇備選方案
3.3.1 業務背景
3.3.2 備選方案設計
3.3.3 備選方案360度環評
3.4 精雕細琢―詳細方案設計
3.5 本章小結

第2部分 高性能架構模式
第4章 存儲高性能
4.1 關聯式資料庫
4.1.1 讀寫分離
4.1.2 分庫分表
4.1.3 實現方法
4.2 NoSQL
4.2.1 K-V存儲
4.2.2 文檔資料庫
4.2.3 列式資料庫
4.2.4 全文檢索搜尋引擎
4.3 緩存
4.3.1 緩存穿透
4.3.2 緩存雪崩
4.3.3 緩存熱點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計算高性能
5.1 單伺服器高性能
5.1.1 PPC
5.1.2 prefork
5.1.3 TPC
5.1.4 prethread
5.1.5 Reactor
5.1.6 Proactor
5.2 集群高性能
5.2.1 負載均衡分類
5.2.2 負載均衡架構
5.2.3 負載均衡的演算法
5.3 本章小結

第3部分 高可用架構模式
第6章 CAP
6.1 CAP理論
6.1.1 一致性(Consistency)
6.1.2 可用性
6.1.3 分區容忍性(Partition Tolerance)
6.2 CAP應用
6.2.1 CP―Consistency/Partition Tolerance
6.2.2 AP―Availability/Partition Tolerance
6.3 CAP細節
6.4 ACID、BASE
6.4.1 ACID
6.4.2 BASE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FMEA
7.1 FMEA介紹
7.2 FMEA方法
7.3 FMEA實戰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存儲高可用
8.1 主備複製
8.1.1 基本實現
8.1.2 優缺點分析
8.2 主從複製
8.2.1 基本實現
8.2.2 優缺點分析
8.3 主備倒換與主從倒換
8.3.1 設計關鍵
8.3.2 常見架構
8.4 主主複製
8.5 資料集群
8.5.1 資料集中集群
8.5.2 資料分散集群
8.5.3 分散式事務演算法
8.5.4 分散式一致性演算法
8.6 數據分區
8.6.1 數據量
8.6.2 分區規則
8.6.3 複製規則
8.7 本章小結
第9章 計算高可用
9.1 主備
9.2 主從
9.3 對稱集群
9.4 非對稱集群
9.5 本章小結
第10章 業務高可用
10.1 異地多活
10.1.1 異地多活架構
10.1.2 異地多活設計技巧
10.1.3 異地多活設計步驟
10.2 介面級的故障應對方案
10.2.1 降級
10.2.2 熔斷
10.2.3 限流
10.2.4 排隊
10.3 本章小結

第4部分 可擴展架構模式
第11章 可擴展模式
11.1 可擴展概述
11.2 可擴展的基本思想
11.3 可擴展方式
11.4 本章小結
第12章 分層架構
12.1 分層架構類型
12.2 分層架構詳解
12.3 本章小結
第13章 SOA架構
13.1 SOA歷史
13.2 SOA詳解
13.3 本章小結
第14章 微服務
14.1 微服務歷史
14.2 微服務與SOA的關係
14.3 微服務的陷阱
14.4 微服務最佳實踐
14.4.1 服務細微性
14.4.2 拆分方法
14.4.3 基礎設施
14.5 本章小結
第15章 微內核架構
15.1 基本概念
15.2 設計關鍵點
15.3 OSGi架構簡析
15.4 規則引擎架構簡析
15.5 本章小結

第5部分 架構實戰
第16章 訊息佇列設計實戰
16.1 需求
16.2 設計流程
16.2.1 識別複雜度
16.2.2 設計備選方案
16.2.3 評估和選擇備選方案
16.2.4 細化方案
16.3 本章小結
第17章 互聯網架構演進
17.1 技術演進
17.1.1 技術演進的動力
17.1.2 淘寶
17.1.3 手機QQ
17.1.4 微信
17.2 技術演進的模式
17.3 互聯網業務發展
17.3.1 業務複雜性
17.3.2 使用者規模
17.3.3 量變到質變
17.4 本章小結
第18章 互聯網架構範本
18.1 總體結構
18.2 存儲層技術
18.2.1 SQL
18.2.2 NoSQL
18.2.3 小檔存儲
18.2.4 大檔存儲
18.3 開發層技術
18.3.1 開發框架
18.3.2 Web伺服器
18.3.3 容器
18.4 服務層技術
18.4.1 配置中心
18.4.2 服務中心
18.4.3 訊息佇列
18.5 網路層技術
18.5.1 負載均衡
18.5.2 CDN
18.5.3 多機房
18.5.4 多中心
18.6 用戶層技術
18.6.1 用戶管理
18.6.2 消息推送
18.6.3 存儲雲與圖片雲
18.7 業務層技術
18.8 平臺技術
18.8.1 運維平臺
18.8.2 測試平臺
18.8.3 資料平臺
18.8.4 管理平臺
18.9 本章小結
第19章 架構重構
19.1 有的放矢
19.2 合縱連橫
19.2.1 合縱
19.2.2 連橫
19.3 運籌帷幄
19.4 文武雙全―專案管理+技術能力
19.5 本章小結
第20章 開源系統
20.1 選:如何選擇一個開源項目
20.1.1 聚焦是否滿足業務
20.1.2 聚焦是否成熟
20.1.3 聚焦運維能力
20.2 用:如何使用開源方案
20.2.1 深入研究,仔細測試
20.2.2 小心應用,灰度發佈
20.2.3 做好應急,以防萬一
20.3 改:如何基於開源專案做二次開發
20.3.1 保持純潔,加以包裝
20.3.2 發明你要的輪子
20.4 本章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