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852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帝國與共和三部曲(全三冊)
帝國與共和三部曲(全三冊)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帝國與共和三部曲(全三冊)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2-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044.00
市场价格: RM187.69
本店售价: RM167.0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帝國與共和三部曲(共3冊)(精)》是易中天系統論述東西方政治史的著作。

《帝國的惆悵》是易中天關於中國傳統社會政治與人性的論著。帝國的運作邏輯能否改變?改革的利弊得失又有哪些啟示?易中天反思秦漢之後的帝國制度:“從秦滅六國到辛亥革命,中華文明70%的歷史都是惆悵,而惆悵,是因為在乎。”

《帝國的終結》是易中天教授頗為看重的作品。本書以辛辣幽默的筆調,生動詳實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國制度背後的政界博弈、權力角逐,抽絲剝繭、入木三分。讀者可以從既嚴謹又恣意的文字中,感受易中天教授的學者魅力,習得來自古人的智慧和謀略。

《費城風雲》初版於2004年,如今卻毫無陳舊之感,反而越來越適合在“此刻”閱讀。


作者介紹

易中天

1947年生於長沙,曾任教于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中華史”。在易中天看來,《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家譜”,《資治通鑒》則是可供統治者借鑒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正因為如此,他認為汗牛充棟的各類中華史,大多沒有視野和現代史觀,因此他將在直覺、邏輯和證據的基礎上,書寫人們“不知道和想知道”的歷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華史》(總序、1-12卷)。


目錄

《費城風雲(美國憲法的誕生及其啟示)》
費城風雲
引言/陰雲與曙光
第一章 事出有因
蠻荒大陸上的鄉巴佬
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
費城不是梁山泊
光榮與權力
第二章 疑雲重重
始作俑者
麻煩與問題
摸著石頭過河
該出手時就出手
第三章 針鋒相對
第四章 劍拔弩張
第五章 柳暗花明
第六章 嚴防死守
第七章 禍起蕭牆
第八章 塵埃落定
餘論/原則與妥協
隔岸觀火
伊拉克是誰的滑鐵盧
看法官告
秤砣是個大問題
有話你就真說
後記一
後記二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
明月何曾照溝渠
晁錯之死
削藩其事
是非功過
晁錯其人
歷史之錯
晁錯之錯
武侯治蜀與“攻心聯”
怎樣看“攻心聯”
治蜀問題何在
誰有“反側之心”
是誰“寬嚴皆誤”
蜀漢為何而亡
小太宗與大敗局
“癡呆兒”成了“小太宗”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
天子本是苦孩子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皇帝也要守王法
危險的政治
變法幫了腐敗的忙
變法迫在眉睫
時勢造英雄
針鋒相對
事與願違
成敗與道德無關
教訓所在
荒唐的正義
奸臣嚴嵩
混蛋嘉靖
滑頭徐階
誰是禍根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小人物”不小
為誰死節
認死理的人
自掘墳墓是乾隆
禮失求諸野
士氣與土氣
鴉片戰爭與戰爭的鴉片
彈冠相慶的戰敗者
逼出來的謊話
一騙到底
謊言與高調
小曲好唱口難開
笑臉與鬼臉
鴉片還要吃到什麼時候
非典型腐敗
病例
所謂陋規
逼良為寇
高薪未必養廉
有監督就行嗎
制度不能保證一切
並非不治之症
從“出入兩難”到“進退自如”
入世與出世
讀書人與知識份子
治世與亂世
想得開與想不開
身家與天下
士大夫與讀書人
報國與全身
君臣與師生
出路與對策
千年一夢
我們曾經擁有
魂斷俠緣
誰之夢想
劍的秘密
俠與士
百家罷後夢難圓
附錄 帝國官僚制度簡述
宰相制度
中央部門
地方官員
後記

《帝國的終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序言
引言 轟然倒塌的帝國
第一章 天下一統
來之不易的勝利
制度之爭
邦國與城邦
封建的秘密
集權是一種必然
帝國的前夜
第二章 中央集權
君臨天下
軟硬兼施
焚坑事業要商量
盛極而衰
集權,再集權
王朝的氣數
第三章 倫理治國
非法之法
無德之德
家天下與泛倫理
文化大戰略
一箭雙雕
沉重的代價
第四章 官員代理
代理與授權
如此牧民
權力的贖買
政策
龍爭虎鬥
帝國的掘墓人
第五章 內在矛盾
天下為公
產權問題
無法與無天
誰為帝國簽單
變法與動亂
出路何在
第六章 共和之路
歌未竟,東方自
來者不善與徒勞無益
錯失良機
缺失的傳統

後一問
附錄 好制度,壞制度
一 帝國制度
二 中央機關
三 地方行政
四 官員選拔
五 問題所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