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獨學廬文稿(上下冊)
獨學廬文稿(上下冊)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獨學廬文稿(上下冊)

作者: 王衛平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97284
出版日期: 2020-09-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768.00
市场价格: RM138.07
本店售价: RM122.88
促销价: RM115.98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石韞玉詩文皆系合刊,通謂之《獨學廬全稿》(即《獨學廬初稿》至《獨學廬五稿》),詩集編年,文集分類,有清乾隆嘉慶道光遞刻本,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續修四庫全書》時收錄有《獨學廬全稿》,今即以此為底本加以標點整理。


作者介紹

《獨學廬文稿》點校者董粉和,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史、文化史、區域史。著有《中國秦漢科技史》、《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明代書法篆刻史》等,在《社會科學研究》等各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目錄

總序王衛平羅時進1
 
前言1
 
林屋民風
 
序3
 
序4
 
自序5
 
凡例6
 
林屋民風卷一
 
湖山圖9
 
五湖記9
 
震澤賦10
 
自礪山東望震澤13
 
泊震澤口13
 
太湖秋夕13
 
宿湖中13
 
望五湖13
 
五湖14
 
初入太湖自胥口入,去州五十裡。14
 
過太湖14
 
詠太湖15
 
望太湖15
 
前題15
 
前題15
 
前題15
 
前題16
 
憶具區16
 
渡太湖16
 
太湖秋晚16
 
前題16
 
前題16
 
太湖17
 
前題17
 
太湖秋晚17
 
五湖遊17
 
分題太湖17
 
題洞庭湖18
 
震澤18
 
〔過太湖〕18
 
題震澤湖18
 
月夜遊太湖18
 
遊太湖望洞庭19
 
震澤19
 
前題19
 
前題19
 
前題19
 
太湖佳趣20
 
太湖夜泊聞雨20
 
望太湖20
 
寓遊20
 
前題21
 
前題21
 
太湖夜泊21
 
過太湖21
 
前題21
 
太湖遠眺22
 
前題22
 
前題22
 
泛太湖22
 
前題22
 
前題23
 
前題23
 
前題23
 
太湖次太守胡公韻23
 
自胥口入太湖23
 
過太湖24
 
靈巖山頂望太湖24
 
同顧九和侍講輩泛太湖24
 
碧嵓下小憩望太湖24
 
漁家樂24
 
泛湖遊林屋二首25
 
過太湖贈可泉太守25
 
縹緲峰望太湖25
 
賦得太湖送別25
 
過太湖懷古25
 
登堯封絶頂望太湖26
 
謁墓過太湖26
 
詠具區26
 
前題26
 
秋日泛太湖26
 
詠五湖26
 
春泛震澤27
 
眺震澤27
 
太湖秋晚27
 
登葑山亭觀太湖27
 
風雨泛太湖訪友27
 
林屋民風卷二
 
太湖七十二峰28
 
太湖七十二山記28
 
洞庭山記30
 
前題30
 
洞庭賦31
 
望洞庭33
 
遊洞庭山33
 
過洞庭34
 
游包山34
 
題元暉太湖西山圖34
 
望洞庭34
 
前題34
 
過洞庭西山35
 
遊東西洞庭35
 
日暮過洞庭二首35
 
遊洞庭山35
 
湖上望西洞庭山36
 
遊洞庭觀太湖36
 
泊西洞庭36
 
洞庭有感36
 
東山記37
 
鎮下放舟過東山二首37
 
冬日東山即事38
 
東山晚望38
 
月下泛湖抵東洞庭38
 
中秋自西山返東山玩月歌38
 
過葉餘山口占39
 
登橫山39
 
橫山晚眺39
 
飲橫山吳氏醒酣亭39
 
秋日遊洞庭汎湖遇風遂泊橫山40
 
游武峰記40
 
奉應顔尚書真卿觀玄真子置酒張樂舞破陣畫洞庭三山歌41
 
石蛇山跋42
 
游石蛇山記42
 
游石蛇後記43
 
登石蛇山43
 
大小竹山詩44
 
詠琴山44
 
題東西兩獄山44
 
題紹山45
 
題思夫山45
 
前題46
 
大貢小貢二山46
 
遊馬跡山記46
 
過震澤望馬跡山48
 
遊馬跡山漫賦48
 
夫椒山懷古49
 
前題49
 
前題49
 
前題50
 
望夫椒山50
 
望夫椒山弔古50
 
秋晚宿獨山門下51
 
詠錢堆山51
 
過太湖望漫山51
 
林屋民風卷三
 
洞庭七十二峰53
 
縹緲峰記54
 
前題55
 
遊洞庭縹緲峰忽遇雷雨龍掛55
 
洞庭山登縹緲峰觀湖歌56
 
縹緲峰56
 
登西山縹緲峰絶頂56
 
前題56
 
前題57
 
前題57
 
前題57
 
前題57
 
前題57
 
前題58
 
前題58
 
晚步縹緲峰58
 
前題58
 
又58
 
登縹緲峰遠眺58
 
陟縹緲峰適遇風雨59
 
縹緲峰望笠澤懷古59
 
遊縹緲峰60
 
前題60
 
涵村60
 
五峰跋並詩61
 
飛仙山記並詩61
 
棲賢山跋並詩62
 
雞籠山跋並詩62
 
石公山記63
 
石公記64
 
石公山64
 
游石公山65
 
前題65
 
清晨泛舟游石公65
 
前題65
 
前題66
 
登石公66
 
萬羊岡記並詩66
 
跋67
 
遊大小龍渚記67
 
登小龍山68
 
遊龍渚68
 
大小二龍山詠69
 
萬仞岡記並詩69
 
渡渚跋並詩70
 
渡渚山懷古71
 
題梭山71
 
過蛇頭山口占71
 
山跋並詩72
 
禹期山72
 
黿山跋73
 
歸自西洞庭阻風登黿山73
 
登黿山曉望73
 
林屋民風卷四
 
泉74
 
無礙泉詩並序74
 
以毛公泉一瓶獻上諫議因寄75
 
以毛公泉獻大諫清河公75
 
酌鹿飲泉記75
 
三月八日到鹿飲泉76
 
鹿飲泉遊眺76
 
黃公泉詩77
 
華山泉77
 
隱泉77
 
又77
 
謝吳承翰送悟道泉並序78
 
吳東磵品悟道泉78
 
詠青白泉79
 
石80
 
太湖石記80
 
石記81
 
太湖石賦82
 
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絶倫,因題二十韻呈夢
 
得樂天82
 
和題太湖石兼寄李蘇州詩二十韻83
 
題牛相公宅太湖石詩二十韻83
 
又83
 
又84
 
買太湖石84
 
太湖石84
 
前題84
 
前題85
 
前題85
 
西齋初成廨中舊有太湖石數十株因植之庭下85
 
煙江疊嶂並序86
 
太湖石歌86
 
太湖石古風一首86
 
太湖石87
 
太湖採石賦87
 
登小洞庭石89
 
泛小洞庭觀奇石89
 
震琳震澤中洞庭樂石也。89
 
題石板90
 
前題90
 
詠釣臺石91
 
題仙人石91
 
前題91
 
飯石92
 
林屋民風卷五
 
古蹟93
 
靈仙之境93
 
林屋館銘95
 
林屋圖跋95
 
游林屋洞記96
 
遊林屋洞記97
 
入林屋洞99
 
入林屋洞100
 
林屋洞《仙經》一名左神幽虛洞天,正洞門左觀中,出觀左門又有二門,一名雨洞,一名暘穀洞。100
 
和默菴游林屋100
 
林屋洞101
 
放歌林屋101
 
與客至林屋洞102
 
題林屋洞天103
 
游林屋洞103
 
林屋洞104
 
登毛公壇104
 
毛公壇西山最深處。毛公,劉根也,身生緑毛,故雲。有劉道人作小菴,在隱泉之上。105
 
舟泊龜山108
 
題杜蘭香下嫁張碩109
 
故國之墟111
 
可盤灣懷古111
 
夜泛陽塢入明月灣即事寄崔湖州112
 
游明月灣112
 
消夏灣記114
 
游消夏灣115
 
消夏灣吳王避暑處,平湖循山一灣,雲水勝絶。115
 
消夏灣覽古116
 
消夏灣呈鹿泉丈人116
 
練瀆懷古117
 
先賢遺蹟120
 
胥口即事六言二首122
 
和胥口即事122
 
胥口122
 
再渡胥口122
 
胥口123
 
泊胥口望太湖月中作123
 
夜泊胥口泛月作123
 
胥口觀太湖有懷古昔123
 
林屋民風卷六
 
名蹟124
 
勝景124
 
風弄124
 
曲巖記125
 
遊屏巖125
 
玄陽洞126
 
前題126
 
羅漢松有感126
 
題臥龍松127
 
萬花穀127
 
憫松歌並序128
 
題吟風岡129
 
避暑偃月岡129
 
第宅第宅、園亭、塚墓,《震澤編》載入《古蹟》,今附在《名蹟》後。130
 
過範蠡宅130
 
送周先生住山記131
 
題周隱遙廬131
 
題章博士新居132
 
題善慶堂132
 
湖山小隱記133
 
湖山小隱詩133
 
西村別業記134
 
聽琴軒記135
 
聽琴軒詩136
 
可泉諸公枉駕崦西草堂137
 
蔡師西山草堂137
 
蔡師玄秀樓與諸友燕集137
 
過王子徑林西別墅138
 
書天際樓壁間138
 
詠天際樓138
 
松軒記139
 
聽濤軒記139
 
西青小隱詩141
 
靜觀樓記141
 
宿靜觀樓142
 
翁季霖山園即事142
 
宿洞庭東山翁氏山樓142
 
園亭143
 
無礙居士自撰道隱園記143
 
題沈氏園亭143
 
南園賦144
 
題集賢圃145
 
過洞庭亙寰親翁開襟閣145
 
過吳斌文南村草堂賦贈146
 
望湖亭有感146
 
塚墓147
 
題莫釐將軍墓148
 
過故狀元施宗銘墳148
 
過東山拜王文恪賜塋148
 
林屋民風卷七
 
民風150
 
民風一150
 
民風二151
 
民風三151
 
民風四151
 
民風五152
 
民風六153
 
民風七153
 
民風八154
 
科目坊表附155
 
進士155
 
舉人157
 
歲貢158
 
薦舉160
 
廕敘160
 
武職161
 
坊表162
 
林屋民風卷八
 
人物163
 
孝友163
 
名臣168
 
儒林170
 
循吏172
 
良將175
 
文學176
 
林屋民風卷九
 
人物183
 
隱逸183
 
義俠187
 
貨殖192
 
遊寓193
 
列女194
 
林屋民風卷十
 
人物附録205
 
仙釋205
 
神皓和尚寫真讚206
 
土産209
 
洞庭獻新橘賦209
 
諒公洞庭孤橘歌210
 
揀貢橘書情210
 
贈故人重九日求橘210
 
早春以橘子寄魯望211
 
襲美以春橘見惠次韻酬謝211
 
洞庭山維諒上人院堦前孤生橘樹歌211
 
新橘211
 
橘園211
 
觀橘有懷212
 
謝包山蔣世英橘樹212
 
謝濟之送橘二首212
 
陸山人自洞庭惠橘212
 
洞庭揀橘212
 
洞庭春色賦並引213
 
洞庭春色吟214
 
曾宏父分餉洞庭柑214
 
次韻謝天鏡上人送柑二首214
 
訪曉菴禪師供餘洞庭柑214
 
瑞柑詩並引215
 
謝濟之送銀杏217
 
匏菴謂木奴與鴨腳子同至不宜見遺仍次前韻217
 
贈鄒舜五採蓴218
 
寄賈耘老221
 
初冬憶蟹221
 
賦稅222
 
水利225
 
宋郟亶奏略225
 
蘇軾奏略226
 
單鍔風土記略227
 
郟僑書略227
 
陳彌狀略附曹胤儒水利續議229
 
元潘應武論略229
 
明歸有光論略230
 
林屋民風卷十一
 
官署233
 
甪頭巡檢司衙署序233
 
防湖論略234
 
防湖論略二235
 
防湖論略三235
 
防湖論略四236
 
防湖論略五237
 
支山237
 
題官長山呈李方伯237
 
題雞山238
 
題射鶚山238
 
峰嶺238
 
與嚴太守道卿同登莫釐峰238
 
望莫釐峰239
 
遊東山登莫釐峰二首239
 
九日登莫釐峰239
 
飯石峰晚步240
 
詠碧螺峰240
 
春日過支嶺241
 
題砂磧嶺241
 
鄉裡242
 
灣塢243
 
桃花塢244
 
村巷246
 
題崦裏247
 
社山放船248
 
港瀆249
 
港瀆254
 
洲磯256
 
渡257
 
橋257
 
林屋民風卷十二
 
祠《舊志》列寺院後,今別爲一條。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豈可與異教
 
同科。260
 
附261
 
廟261
 
附264
 
寺觀264
 
雨中遊包山精舍265
 
寓包山精舍265
 
包山遠眺266
 
記266
 
孤園寺267
 
上方寺268
 
暮投上方寺269
 
福源寺田記269
 
遊福源寺269
 
再過天王寺有感270
 
憩天王寺270
 
華山寺在西山盡處,多泉泓,僧房中數處有之。有湯岐公、胡茂老樞密、孫仲益尚書諸公題詩。272
 
詠西小湖274
 
下縹緲峰小憩西湖寺274
 
入翠峰寺276
 
興福寺小憩277
 
同張裏齋王少溪諸君遊興福寺277
 
靈源寺僧求詩從所創韻而賦278
 
靈源寺贈友人278
 
遊彌勒寺279
 
聖僕宿永福寺同賦空字279
 
雨宿永福山房喜陳懋功至279
 
高峰寺觀臥佛279
 
渡太湖憩橫山寺280
 
曉次神景宮280
 
三宿神景宮281
 
菴院尼菴不録。283
 
翠峰山居過陳仲醇284
 
初夏武山菴285
 
渡水菴後樓286
 
用兵紀略兵,凶事也。王道不行,而干戈起焉,志之以考得失。286
 
災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民,長民者之責也。志之以備
 
覽觀。288
 
雜記《舊志》有荒誕不經事,概削不録。292
 
附録一見聞録296
 
附録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林屋民風》
 
鈔録本卷七《民風》299
 
民風299
 
教子299
 
兄弟300
 
婦女300
 
聯姻300
 
嫁娶300
 
媒妁301
 
喪葬301
 
慶弔301
 
酒席301
 
禮貌301
 
餽送302
 
稱呼302
 
房産302
 
墳墓302
 
祭掃302
 
讀書303
 
耕種303
 
樵採303
 
漁船303
 
畜牧304
 
蠶桑304
 
花果304
 
租佃304
 
傭工305
 
船戶305
 
好惡305
 
稱頌305
 
鄙薄305
 
畏懼306
 
坐賈306
 
商販306
 
鄉情306
 
公店即會館306
 
領本307
 
扶持307
 
交易308
 
姬妾308
 
乳媼308
 
賤役308
 
婢僕308
 
僧尼309
 
廟宇309
 
治蠶309
 
時節310
 
附古志風俗310
 
洞庭山金石
 
序315
 
洞庭山金石卷一
 
西山317
 
唐317
 
宋319
 
元324
 
明325
 
清362
 
坊表先祖母黃恭人苦志撫孤,得旌建坊,故根源所到之處,每見節孝坊,必敬必式。茲遊所得諸坊備録如次。415
 
近刻416
 
洞庭山金石卷二
 
東山420
 
明420
 
清443
 
坊表460
 
近刻461
 
書隱叢説
 
隱序465
 
序466
 
敘467
 
敘468
 
自敘469
 
書隱叢説卷一
 
盈虛消息471
 
性理之祖471
 
性善471
 
天人感應471
 
是非利害472
 
老氏嚴厲472
 
牛首蛇身472
 
學問境遇472
 
瓏玲473
 
寬靜退遠473
 
忠恕473
 
無才是福473
 
杜語脫胎473
 
三統473
 
夏時474
 
今不如古474
 
毀逆閹祠474
 
用古語475
 
柏絮475
 
南無475
 
春秋少陽篇475
 
博學鴻詞476
 
脫胎國策476
 
學校476
 
今不古若477
 
民蠧477
 
納民軌物477
 
齊之逐夫477
 
詩文境界478
 
誣告反坐478
 
稗官有本478
 
材質不同478
 
韓袞狀元478
 
丈人泰山半子布代479
 
少累潛心479
 
地理論辨479
 
受命於天480
 
趨吉避凶481
 
天命不假481
 
楊玢達識481
 
佛語合儒481
 
風月三昆481
 
説郛482
 
不作佛事482
 
屏絶祈禱482
 
深山焚修482
 
淫祠483
 
千家詩483
 
豐縣石龍483
 
體物不遺483
 
精氣爲物484
 
一氣感通484
 
生死聚散484
 
伯有爲厲485
 
遊魂爲變485
 
形聲怪異485
 
氣以成形486
 
鬼由心感486
 
不食周粟486
 
甘羅不爲秦相487
 
虛文懺悔487
 
懺悔改過487
 
放下屠刀488
 
上方山488
 
生契生稷488
 
不餌五穀489
 
聖人治生489
 
知處稍偏489
 
韞藉難能489
 
懶於修爲489
 
病痛490
 
緑沉490
 
書隱叢説卷二
 
有幸不幸491
 
中知以下491
 
不延醫爲妙藥492
 
溪嶺惡氣492
 
陝西災異492
 
叫人蛇493
 
京師地震493
 
孤室火焚493
 
讀書爲上493
 
謹厚醇默494
 
恕字爲本494
 
私不勝公494
 
新月謡494
 
紅蘭室主人494
 
甲乙問答494
 
《齊物論》隱居放言495
 
不可害人495
 
果敢和平495
 
術法495
 
頃刻花496
 
修吳江塔496
 
管蔡496
 
管蔡以殷畔496
 
食譜食經497
 
明通榜497
 
忘世紅塵497
 
欲盡理全497
 
含生之屬498
 
先出爲兄498
 
正神精氣498
 
內多欲而外施仁義499
 
以術愚人499
 
誠格天心499
 
瓶花倐忽499
 
親迎大禮499
 
貴乎自然500
 
作事存心500
 
塑像皆星500
 
一氣團結500
 
海市蜃樓501
 
恂慄威儀501
 
忠信篤敬501
 
退讓爲本501
 
十醫501
 
放翁詩句502
 
夜夜秉燭502
 
見譽聞毀502
 
強附知己502
 
恩威並濟503
 
人情不古503
 
鋤經樓榜聯503
 
達觀靜守503
 
當思後患503
 
詩無定例504
 
提掇跌宕504
 
詩餘四六504
 
體裁不一504
 
殿試儀注504
 
......
 
其四919
 
憶丁酉中秋梅村、敉菴、松交、子京、鄰藿、靜香、蒨來諸公邀余上方看月,畫船簫鼓,詩酒贈答,洵一時高會。今俱即世,晚泊遇雨,愴焉興懷,口占一絶919
 
陝州登三門919
 
其二919
 
其三919
 
其四919
 
跋一920
 
跋二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