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294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分析信息:香農、維特根斯坦、圖靈和喬姆斯基對信息的兩次分離
分析信息:香農、維特根斯坦、圖靈和喬姆斯基對信息的兩次分離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分析信息:香農、維特根斯坦、圖靈和喬姆斯基對信息的兩次分離

作者: 楊志剛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ISBN: 9787115563521
出版日期: 2021-1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94.00
市场价格: RM106.79
本店售价: RM95.0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力圖把對資訊問題的思考從香農的工具層次中解放出來,將其提升到哲學高度,尋找能夠打開思維空間的制高點和新視野。
 
本書嘗試從創新的角度獨立尋找認知資訊的路徑和方法,將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的分析工具進行歸納,以期形成適合研究主題的系統思路和方法。本書對波普爾的三元世界觀、三位一體腦和語言三元組這幾個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工具進行了系統性識別和梳理,用圖靈所說的“剝洋蔥皮”的方法觀察不同層次資訊結構的演化形態和進程,提出了系統思維邏輯的三個步驟:一是從資訊的本質出發—建立“主客體關係的存在形態”的視野;二是從資訊的主體性考察—分析資訊獨立存在的條件;三是從演化的趨勢判斷—探索獨立的資訊結構被異化的可能性。


作者介紹


目錄

第一章論數位化資訊1
一、三元世界中的資訊、知識和智慧2
1、波普爾的三元世界觀2
2、其他三元世界觀3
3、知識和智慧在三元世界中的位置4
4、國內有關研究5
二、資料、資訊和知識的關係6
1、關於資料、知識和資訊的理解7
2、DIK金字塔9
3、結構化的理解10
4、KIME正方形11
三、數位化帶來的變化12
1、數位與數位化的意思12
2、數位化記錄的資訊和知識極大豐富14
3、數位化計算的結構化能力不斷增強15
4、數位化通信網路改變人類社會17
四、資訊的含義及其回歸18
1、資訊與含義的分離18
2、資訊的含義20
2、語義資訊的含義23
3、含義的回歸31
五、資訊的含義如何實現35
1、人腦資訊處理系統36
2、情緒的回歸39
3、影響資訊含義獲取的方法41
六、三元世界的變化44
1、數位化資訊世界快速膨脹44
2、數位化資訊世界動態化46
3、數位化資訊的流變47
4、資訊超載和流變帶來的問題48
5、應對問題的辦法50
6、關於這個世界的名字51
七、繼續變化的世界52
1、AI重新崛起52
2、AI是否會成為新的一極54
3、賽博物理系統56
八、小結57

第二章關於語義資訊的若干隱喻60
一、資訊通信網路好像公路、鐵路、水路60
二、電、磁、光、紙等載體(通信信號)好像汽車、火車、輪船等運輸工具60
三、資訊的語法(符號)好像集裝箱60
四、資訊的語義好像集裝箱裡裝的貨物61
1、準備工作61
2、雙方商定好的情景(定向通信情景)62
3、雙方沒商定好的情景(非定向通信情景)62

第三章論數字經濟治理67
一、涉及的主體和規則67
二、個人資訊、權利及保護68
1、個人資訊的性質和特點68
2、個人資訊的權利72
3、個人資訊的存在現狀75
4、個人資訊保護的難點78
5、未來個人資訊及權利的意義80
三、規則的修訂與更新82
1、舊約及向線上的延伸(舊約的修訂)82
2、區塊鏈新約的烏托邦實踐85
3、從機器之約延伸到人—人之約的距離88
4、新舊約的現實選擇90
四、AI道德和倫理92
1、道德和倫理92
2、道德判斷和倫理選擇93
3、關於AI道德和倫理問題的構建102
五、語義資訊的安全104
六、小結107

第四章第二次分離109
一、語言中的指稱和邏輯109
1、物件、名稱、記號和指謂110
2、關於指稱111
3、關於“說”和“讀”120
4、關於“不可說”121
5、指稱和邏輯123
6、老子的看法123
7、完全語義124
二、邏輯和指稱的分離124
1、維特根斯坦做的分離124
2、圖靈做的分離125
3、圖靈與維特根斯坦分離的比較128
4、喬姆斯基做的分離132
5、喬姆斯基和維特根斯坦分離的比較133
6、信息的兩次分離136
7、指稱的通信137
8、資訊兩次分離的意義141
三、邏輯有沒有含義142
1、這個問題的意義142
2、為什麼認為邏輯是語義的一部分143
3、維特根斯坦的看法144
4、邏輯的客觀知識特徵145
四、指稱後面的東西為什麼“不可說”?147
1、指稱是意義的由來147
2、指稱是資訊傳送之前的東西147
3、作為摩擦力的指稱和交易成本147
4、維特根斯坦的努力和無奈149
5、能否用邏輯研究非邏輯問題150
6、邏輯和非邏輯的調和152
7、語法和語義如何連接153
8、作為旁證的道德兩難問題154
9、指稱語義和邏輯語義的比較155
10、用機器能否推算語義157
11、還能“說”點什麼158
五、關於指稱的作用的不同看法159
1、維特根斯坦的看法159
2、羅素和其他人的認識160
3、圖靈們的想法161
4、喬姆斯基對指稱的質疑165
5、對維特根斯坦的理解168
六、關於“強人工智慧和AI能否獲得意識”的問題171
1、到底該問什麼問題171
2、關於自我意識及其形成173
3、人類如何獲得自我意識173
4、關於意義和指稱語義產生的猜想175
5、真正該擔心的事情—機器會不會“頓悟”178
七、“順應語境的語義遷移能力”有關的研究179
1、直覺、暗默知識、類比和隱喻179
2、波蘭尼的暗默知識179
3、侯世達的類比180
4、隱喻—類比的表兄181
5、最神秘的地方182
6、批評與辯護183
八、“西醫”和“中醫”184
1、哲學治病184
2、“中醫”和“西醫”184
3、“中醫”可期待嗎?186

附錄1189
附錄2202
附錄3204
參考文獻235
後記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