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2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中國史學思想會通:近代史學思想后卷
中國史學思想會通:近代史學思想后卷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中國史學思想會通:近代史學思想后卷

作者: 洪認清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1078110
出版日期: 2018-09-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34.00
市场价格: RM96.00
本店售价: RM85.44
促销价: RM80.64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五四以後到建國前,中國近代史學是多元史學交錯在一起的,20世紀初的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和五四以後的馬克思主義新史學先後交替,體現出了近代史學的走向。
 
本卷基本上反映出了這一時期的歷史大勢和史學走向,勾勒出史學發展輪廓,特別是在延安地區史學的研究上顯出功力,此外,書稿也提出了史學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問題,這是十分有意義的。


作者介紹

洪認清,1966年生,湖南省岳陽市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國經濟史等。現為淮北煤炭師範學院教師。在《史學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學術月刊》《求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


目錄

題記
導言
第一節 史學近代化和新史學
一、新史學的發展歷程
二、新史學的新方法、新史觀和新史料概略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崛起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路徑
二、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特點

第一編
第一章 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第一節 對唯物史觀的傳播及其史學理論成就
一、對唯物史觀的傳播
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改寫舊作
三、論史學理論與歷史理論
第二節 的史學思想史研究特色
一、重視歷史觀在史學思想史中的核心地位
二、把西方史學思想史作為史學思想史研究的重點
附 由開創的中國史學思想史分支學科演進的軌跡

第二章 20世紀20年代的史學思潮(上)
第一節 :系統宣傳辯證唯物論的先驅者
一、歷史理論研究的特色:堅持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
二、在學術研究中對唯物史觀的具體運用
第二節 的歷史理論及其社會經濟史研究特色
一、的歷史理論及其對中國史學的影響
二、的社會經濟史研究及其學術影響
第三節 的社會進化史和中國革命史研究
一、的唯物史觀及其社會進化史研究
二、的中國革命史和黨史研究

第三章 20世紀20年代的史學思潮(下)
第一節 胡適的實驗主義思想及其史學方法論意義
一、胡適的歷史進化論思想
二、胡適的實驗主義思想
三、胡適的實驗主義思想方法在中國史學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胡適的史學理論
第二節 近代疑古思潮和顧頡剛的疑古辨偽思想
一、顧頡剛的古史觀念:“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說
二、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來源
三、顧頡剛的古史觀和史學理論
第三節 何炳松對西方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論的傳播
一、何炳松對西方史學理論和方法論的譯介
二、何炳松在傳播西方史學過程中的理論建樹
第四節 呂思勉的治史特色和史學理論
一、呂思勉的治史特色
二、呂思勉的學術精神和史學理論
附 顧頡剛的歷史教學思想
一、編纂歷史教科書和講義:“要使得它成為一家著述”
二、指引學生治史的路徑:“努力搜集材料,隨時提出問題”
三、供給學生科學思辨的方法: “歷史眼光”和“歷史演進的方法”
四、鼓勵學生討論學術和發表習作: “研究學問的興趣是應當在公開討論上養成”
五、歷史教育的目標:“兩條路都走,兩種人才都培養”

第二編
第四章 的史學思想
第一節 關於史學工作的理論及其史學研究方法論
一、對史學工作重要性的論述
二、與史學家
三、的史學研究方法論
第二節 的歷史理論
一、關於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地位
二、關於歷史發展的動力
三、關於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及特點
四、關於對待中外歷史文化遺產的思想
第三節 對黨史學學科理論的探討
一、黨史學的研究物件和學科性質
二、黨史學的學科特點和研究重點
三、黨史的分期法
四、研究黨史的具體方法――“古今中外法”
附 延安史學和延安的幹部歷史教育
一、延安史學發展的歷史進程
二、延安的幹部歷史教育

第五章 郭沫若的史學思想
第一節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古史的
開山之作
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揭示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全過程
二、論證中國歷史發展與世界歷史發展的共同性
三、對中國古史分期提出獨創性的系統看法
四、開闢《周易》研究新天地
五、批判繼承古今中外關於古史研究的優秀成果
六、創造性地把古文字學和古史研究結合起來
第二節 郭沫若的歷史人物評價觀
一、重新評價先秦諸子
二、重新認識屈原
三、開闢農民起義領袖人物研究新領域
附 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的初步確立
一、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全面展開
二、延安根據地中國近代史研究者的治學特點

第六章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史學思潮(上)
第一節 範文瀾的治史路徑和貢獻
一、國學研究與範文瀾的治史風格
二、《中國通史簡編》與範文瀾對中國通史新體系的構建
三、《中國近代史》與範文瀾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第二節 呂振羽在社會經濟形態研究中的學術創新
一、“給無人過問的史前期整理出一個粗略的系統”
二、率先提出“殷代奴隸社會說”
三、首倡“西周封建說”
四、全面探討中國社會發展的合乎規律性和特殊性
第三節 翦伯贊的歷史哲學
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歷史和歷史學科的特點
二、對各種唯心史觀進行系統評析
三、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各家學說進行評說
四、探討歷史發展的合法則性和特殊性
第四節 侯外廬對中國歷史的民族特點的研究
一、《中國古代社會史論》:對中國社會發展特點的新探索
二、侯外廬對中國思想發展路徑的探討
第五節 何干之的社會經濟史及思想史研究
一、探討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性質
二、總結中國社會史論戰
三、評論近代思想啟蒙運動

第七章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史學思潮(下)
第一節 陳寅恪的文化史理論及治史方法
一、自成一體的文化史觀
二、吸收眾家之長的史學方法
三、“為不古不今之學”的治學主旨
第二節 陳垣的史學研究中的民族性特點
一、在中國歷史文獻學和中國宗教史研究上開拓新領域
二、著述之間富有愛國之深旨
第三節 錢穆的文化史學
一、呼籲國人對本國歷史文化抱“溫情與敬意”
二、以抉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精神內涵為治學宗旨
三、在中西文化比較中凸顯中國文化的特點
四、強調史學研究要破除門戶之見,博采眾家之長
五、學術思想史是其文化史學的重心
第四節 陶希聖的《食貨》半月刊對經濟史學理論的傳播
一、譯介國外學者關於經濟史學理論問題的觀點
二、就搜集經濟史材料提出新見解
三、探究指導經濟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附 抗戰時期的史學思潮
一、緊扣時代脈搏,以抗敵禦侮為學術主旨
二、特別注重發揮史學的鑒戒、教育等功能
三、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展開思想交鋒和學術爭鳴
四、尋求求真與致用的統一
本卷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