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42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創造新日本:1853年以來的美日關係史
創造新日本:1853年以來的美日關係史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創造新日本:1853年以來的美日關係史

作者: (英)W.拉夫伯爾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3116806
出版日期: 2021-06-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008.00
市场价格: RM181.21
本店售价: RM161.28
促销价: RM152.22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日本,緊湊、同質、緊密團結,害怕無序;美國,龐大、開放,害怕經濟危機,不斷謀求國際市場。
 
本書即講述了自1853年以來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分歧、衝突、戰爭與合作,以及其背後的愛恨故事。通過運用美日兩國的文獻材料,拉夫伯爾為我們呈現了重新武裝日本背後的曲折、現代美日貿易談判中的緊張、日本在為美國巨額赤字提供資金方面的持續重要性,以及兩國開拓中國市場的動力。


作者介紹

W.拉夫伯爾(W. LaFeber,1933.8—2021.3)
康奈爾大學歷史系教授,當代最傑出的對外關係史學者之一,著有《新帝國:對美國擴張的解釋,1860—1898》《美國、俄國和冷戰》《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國在中美洲》等。
 
拉夫伯爾的學術生涯跨越了“美國世紀”的後半段,其間,他不斷向美國的“正統史學派”發起挑戰,他的很多信徒也成為切實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人,包括美國前國會議員,現在是華盛頓特區頂級說客的湯姆·唐尼(Tom Downey),美國前任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哈德利(Stephen Hadley),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埃里克·埃德爾曼(Eric Edelman)等。


目錄

Ⅰ / 前 言
第一章 勢不可擋,志不可移 / 1
1 / 一 兩個民族
6 / 二 遭遇“新西方”
8 / 三 美國人的出現
18 / 四 哈裡斯大勝,以及井伊遇刺
25 / 五 美國人與現代日本的誕生

第二章 加入俱樂部(1868—1900年)/ 39
39 / 一 兩種制度
49 / 二 兩種制度、兩種帝國主義
54 / 三 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伊藤、格萊西姆與甲午戰爭
63 / 四 夏威夷爭端
68 / 五 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精彩而微小之戰”與黯然失色之戰
74 / 六 美日一度是朋友

第三章 轉折(1900—1912年)/ 83
83 / 一 列強與義和團
91 / 二 山縣、羅斯福與日俄戰爭
103 / 三 中國東北:首次衝突
107 / 四 加利福尼亞危機及其他
112 / 五 中國東北:第二次衝突

第四章 革命、戰爭與種族(1912—1920年)/ 126
126 / 一 老歐洲、新亞洲
128 / 二 山縣、威爾遜與革命中國的“邊疆”
131 / 三 加利福尼亞:“另一個種族問題”
134 / 四 雙線戰爭:1914—1918年
144 / 五 西伯利亞(俄國遠東):苦澀的選擇
148 / 六 巴黎

第五章 創造新時代:從華盛頓到瀋陽(1921—1931年)/ 163
163 / 一 胡佛、拉蒙特與新時代
168 / 二 華盛頓公約、紐約的黑室
180 / 三 “心平氣和,以理服人”:1924年移民法案
183 / 四 又是中國
189 / 五 “他們仍然需要我們——這或許就是他們惱怒的原因”:1929—1931年

第六章 繩索Ⅰ:從瀋陽…… / 203
203 / 一 日美關係的“典範”:20世紀30年代
204 / 二 華爾街與東北危機
216 / 三 高橋、赫爾,以及戰爭貿易與戰爭政治之間的競爭
225 / 四 戰爭與演員

第七章 繩索Ⅱ:……到珍珠港 / 234
234 / 一 系緊繩索
239 / 二 “共榮圈”
246 / 三 割斷繩索的努力:珍珠港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兩種願景之爭 / 267
267 / 一 天皇VS“機器法則”
272 / 二 加利福尼亞參戰:再安置營和好萊塢
277 / 三 日本機器的失敗
283 / 四 “我們被當成了傻子”:美國戰後規劃中,敵人成為朋友
292 / 五 杜魯門和雅爾達體系的崩潰
300 / 六 “雙重打擊”——與結局

第九章 創造一個新日本:改革、反轉和戰爭(1945—1951年)/ 319
319 / 一 “要麼給我麵包,要麼給我子彈”
325 / 二 佔領的第一時期(1945—1947年)
333 / 三 佔領的第二時期(1947—1950年):美國人
339 / 四 佔領的第二時期(1947—1950年):日本人、美國人和中國人
348 / 五 朝鮮:為日本而戰——“上天的禮物”

第十章 20世紀50年代:關鍵十年 / 370
370 / 一 “日本……或為天使,或為惡魔”
375 / 二 戴明、杜勒斯和重大選擇:中國還是越南?
386 / 三 新冷戰
391 / 四 圍繞安保條約的危機(1957—1960年)

第十一章 “奇跡”的出現與中國的再現(1960—1973年)/ 408
408 / 一 池田和其他“電晶體商人”的“奇跡”
416 / 二 甘迺迪、池田和“平等夥伴關係”的幻覺
423 / 三 詹森、佐藤和越南
434 / 四 尼克森和佐藤——或者“與敵人貿易”
439 / 五 尼克森衝擊

第十二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1973年以來)/ 455
455 / 一 冷戰時代的轉捩點
460 / 二 需要的是美國軍人而非美國銀行——或者“日本第一”
468 / 三 20世紀80年代:從“羅康”開始……
471 / 四 ……到兩種相互競爭的資本主義
478 / 五 ……到“日美關係處在1960年以來的最低點”
480 / 六 “冷戰結束了,日本最終獲勝”
485 / 七 海灣戰爭:美日衝突的典型案例
489 / 八 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亞洲的政策從日本開始”
505 / 結 語 衝突:回望中的現實

517 / 附 錄
522 / 參考書目
556 / 致 謝
560 /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