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9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高雅好萊塢:從娛樂到藝術
高雅好萊塢:從娛樂到藝術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高雅好萊塢:從娛樂到藝術

作者: (加拿大)施恩•鮑曼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8-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54.00
市场价格: RM63.64
本店售价: RM56.6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如今的電影觀眾與批評家,通常會認為某些好萊塢電影是具有合法性的藝術作品,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票房大片。但是,在電影誕生之後的半個世紀中,絕大部分美國觀眾都不會稱一部美國影片為“藝術”。直到1950年代,美國電影仍被視作一種通俗的,甚至是下層階級的娛樂活動。

通過對發生於1960年代前後的一系列關鍵變化的詳盡調查,施恩·鮑曼試圖證明是多種社會與文化力量的共同作用,改變了公眾對美國電影的看法,形成了有利於藝術世界誕生的機會空間,並導致了好萊塢電影從低俗娛樂發展成一種獨特的高雅藝術。


作者介紹

施恩·鮑曼(Shyon Baumann)1994年畢業于麥吉爾大學社會學系,2001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多倫多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與媒體、文化、藝術等相關的社會問題,包括社會價值評估、合法性、文化框架、經濟不平等、地位差異等。


目錄

致謝

第一章 導言:劃定藝術的邊界
中心論點
我們如何知道藝術是什麼?
美國電影史
藝術的社會建構
藝術地位的創造:機會、體制與意識形態
本書的章節安排

第二章 變化的機會空間:在更廣闊的社會語境中的發展
第 一次世界大戰和美國都市生活:對歐洲和美國電影上座率的兩種差異性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電影觀眾在規模和構成上的變化
本章概要

第三章 內部的變化:新的生產與消費實踐
電影節
導演的自我推銷
與學術界的聯繫
美 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電影產業史與社會史的變遷
通過場地實現淨化:從鎳幣影院到藝術影院
聲望製作
審查制度的衰落與藝術的降臨
1960 年代的危機迫使好萊塢走上新的道路
本章概要

第四章 電影的智識化
美國早期電影話語
電影評論的智識化:1925—1985
影評接近書評:與文學的比較
納入影評的1960 年代廣告
外國電影:通往好萊塢高雅藝術之路
文化等級制、批評家的相關性以及電影的藝術地位
本章概要

第五章 文化的價值評估機制
為什麼是一種中等水準的藝術
作為文化資本的電影消費
對智識化話語的強調
多種因素的整合
文化等級制研究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