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7,63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教育 > 顛覆的教改
顛覆的教改
上一张
顛覆的教改
下一张
prev next

顛覆的教改

作者: 劉克慶
出版社: 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 2020-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00.00
市场价格: RM30.42
本店售价: RM27.0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突破傳統窠臼,教育改革才能破繭而出!

  ◎台灣教育正面臨考驗,本書釐清教育的責任與目的,進而提出改革方向與作法。
  ◎分析面向多元,建議方法具體,擺脫傳統窠臼,進行顛覆性的變革。
  ◎教育改革不只由專家與政客之事,國人都應關心此一國家百年大計之根本事務。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國家根本基礎,
  時代帶給教育的新責任,無可旁貸;
  跳脫傳統觀念,認識現代教育的責任和目的,
  改革才有準繩與方向。

  社會盼望教育改革,專家們意見紛紛,一般說來都脫離不了傳統窠臼,難以徹底解決問題,今日的社會與古早時期不可同日而語,教育對新社會的要求、新時代的新責任,應該深入了解,積極面對,尤其一些往日的觀念、認知和教育結構己經陳舊,須要突破傳統,作顛覆性的變革,方足以適應目前社會需求。

  作者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從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型態、地區等各個面向,提出深切看法,以及具體的改革建議。
  本書第一章闡明國家教育要向個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負責之理。
  第二章提出教育是服務的、知行相輔的、維護人性尊嚴的,並須打破教育王國迷思的顛覆觀念。
  第三章說明教育須分五大教育系統的革新學制。
  第四章介紹教育管理之層次:全國教育管理、地區規劃、建立教用結合機制、教育與研究結合。
  章節分明,層層論述,見解鞭辟入裡,能為社會各界所參考指引。

 


作者介紹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國家教育責任    

一、教育要向個人負責    
(一)全民教育責任    
(二)教育要求精進    
(三)尊重個人差異    
(四)特殊才能教育    
(五)貫穿人生的教育    
(六)舉一反三處處著力    
二、教育要向社會負責    
(一)新社會新形態
(二)貧富皆須教育
(三)殘障教育
(四)不肖者的教育
(五)生活形態改變的教育
(六)設立寄宿學校    
(七)第二專長教育    
(八)教育保險    
三、教育要向經濟負責    
(一)今昔時代不同    
(二)管理世代的要求    
(三)深入社會掌握人才需求    
(四)學制與經濟的配合    
四、教育要向政治負責    
(一)普及人才教育    
(二)人才考評    
(三)人力管理    
(四)建立就業秩序    
五、教育要向文化負責    
(一)教育的時代使命    
(二)為人師表豎立典範    
(三)建立權威
(四)社會先鋒學術裁判    

第二章 顛覆的觀念    
一、服務的教育    
(一)角色轉換    
(二)教育以服務為目的    
(三)服務的制度    
二、打破教育王國迷思    
(一)拆除教育王國藩籬    
(二)教育掛帥時代來臨    
(三)廢除學籍學位    
(四)證照取代學籍    
(五)保留進學精神    
三、「知」「行」相輔的教育    
(一)行而後真知    
(二)尊重工作地位    
(三)教育高度    
(四)責任重疊    
(五)完整人才貢獻社會    
四、維護人性尊嚴
(一)目前教育缺少人性尊嚴
(二) 民本教育    

第三章 學制革新    
一、概論    
二、教育系統區分    
(一)國民基礎教育系統    
(二)一般教育系統    
(三)研究教育系統    
(四)特殊教育系統    
(五)國防教育系統
    
第四章 教育管理    
一、考試院掌管全國教育
(一)時代任務    
(二)有利教育中立    
(三)為國為民一體服務
(四)兩情相願的結合
(五)彌補憲政不足    
(六)民族院直接向總統負責,向立法院報告爭取預算。
二、地區規劃    
(一)分區教育    
(二)活潑地方教育    
(三)教育要服務人民    
(四)平衡教育
(五)分層負責
三、建立「教」「用」結合機制
(一)「教」「用」結合目的
(二)社會的配合
(三)「教」「用」結合技術
四、教育與研究的結合
(一)教育的泉源
(二)教育與研究區隔分明
(三)追求專精
(四)教育與研究的結合
五、尾語
六、民族院概略組織系統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