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教科书/政府出版品 > 休闲餐旅类 > 體育學導論
體育學導論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體育學導論

作者: 徐元民
出版社: 品度
ISBN: 9789578248496
出版日期: 2003-08-18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00.00
市场价格: RM76.06
本店售价: RM67.69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寫給剛踏入體育專業相關學系或研究所學生研讀的書籍,也是體育專業教育課程的入門學科。本書訂名為《體育學導論》,係整合自「體育概論」和「體育原理」二門科目,含有「導讀」之意。在坊間或圖書館可以找到有關「體育學導論」之類的專書,但是它們可能是出版年代已久、或是外語原文、或是內容不合台灣民情;因此,寫這本書是以「人文」、「運動」、「台灣」三個「體育」的主體性為基點所完成,希望本書能適用於台灣本土的體育專業相關系所教學之用。


目錄

許序
給修課的同學
給任課的教師

第一部分本質篇

  • 第一章運動的對象:是誰在運動
    壹、運動的行為
     一、人類的運動現象
     二、人類的心智現象
    貳、生物的觀點分類
     一、從年齡來分
      (一) 幼兒
      (二) 少年、青少年、青年人
      (三) 成年人
      (四) 中老年人
     二、從性別來分
      (一) 男性
      (二) 女性
     三、從體質來分
      (一)運動障礙者
      (二)優秀運動選手
    參、社群的觀點分類
     一、從社會族群來分
      (一)群居社群
      (二)同質社群
     二、從社會階層來分
      (一)上層社會
      (二)基層社會
  • 第二章運動的起源:為何有運動
    壹、休閒理論的觀點
     一、爭取自由的時間
     二、休閒心情的運動
     三、休閒概念的形成
    貳、遊戲理論的觀點
     一、小孩、大人都愛玩
     二、遊戲概念的形成
     三、運動文化來自遊戲
    參、運動的成立要件
     一、溫飽無虞的安定生活
     二、擁有充分的閒暇時間
     三、操控身體的運動能力
     四、存有一顆純本的玩心
     五、一套認同的遊戲規則
  • 第三章運動的類型:做什麼運動
    壹、依運動賽會分類
     一、國際的運動賽會
      (一)奧林匹克運動會項目
      (二)世界運動會項目
      (三)亞洲運動會項目
      (四)東亞運動會項目
      (五)世界大學運動會項目
     二、全國的運動賽會
      (一)全國運動會項目
      (二)全民運動會項目
      (三)全國原住民運動會項目
      (四)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項目
      (五)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項目
      (六)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項目
    貳、依運動型態分類
     一、球類的運動項目
     二、搏擊的運動項目
     三、養功的運動項目
     四、山野的運動項目
     五、水域的運動項目
     六、空域的運動項目
     七、機械的運動項目
     八、舞蹈的運動項目
     九、體操的運動項目
     十、殘障的運動項目
     十一、動物的運動項目
    參、依運動內涵分類
     一、生理的觀點
      (一)動力的來源
      (二)性別的傾向
     二、心理的觀點
      (一)冒險性運動項目
      (二)娛樂性運動項目
      (三)創造性運動項目
     三、社會的觀點
      (一)觸身性運動項目
      (二)競爭性運動項目
      (三)酬償性運動項目
     四、文化的觀點
      (一)本土性運動項目
      (二)民俗性運動項目
      (三)國際性運動項目
      (四)戶外性運動項目
  • 第四章運動的目的:為何做運動
    壹、養生保健的目的
     一、身體的發育
     二、身體的適能
     三、體質的矯治
    貳、運動技能的目的
     一、動作的發展
     二、運動的技術
     三、生活的技能
     四、自衛的技能
    參、追求酬償的目的
     一、精神的酬償
     二、物質的酬償
    肆、行為規範的目的
     一、修心養性
     二、運動習慣
    伍、道德涵養的目的
     一、公平競爭
     二、團隊合作
    陸、豐實內在的目的
     一、實現自我
     二、心靈遊戲
     三、休閒人生

第二部分概念篇

  • 第五章體育的用語
    壹、我國體育用語的演變
     一、清末民初時期
     二、五四運動之後
     三、多元文化時代
    貳、我國體育用語的意涵
     一、體育:概括性用語
     二、體育教學:體育是教育的一環
     三、運動:本體性用語
     四、競技運動:競賽導向的運動
     五、體適能:健康導向的身體活動
  • 第六章體育教育的概念
    壹、體育教育的演變
     一、體操科時期
     二、體育科時期
     三、健康與體育領域時期
    貳、體育教育的範疇
     一、體育教育範疇轉型之因
      (一)釐清體育教育的實施對象
      (二)認清體育教育的授課時數
      (三)考量運動產業的發展程度
      (四)追蹤學生不愛上體育課之因
     二、體育教育範疇重新定位
      (一)以中小學生為主體
      (二)維持體育課的必授制度
      (三)改善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
    參、體育教育的目標
     一、養生保健的目標
      (一)運動的均衡性
      (二)運動的適量性
     二、運動技能的目標
      (一)運動的循序性
      (二)運動的應用性
     三、規範行為的目標
      (一)個人的修養
      (二)人際的互動
     四、實現自我的目標
      (一)享受運動樂趣
      (二)獲得運動經驗
    肆、體育教育的實施
     一、教材內容
      (一)由誰來決定教育內容
      (二)選本土教材還是外國教材
     二、教學方法
      (一)採用何種編班方式
      (二)如何達到有效教學
      (三)如何促進樂趣教學
     三、教學評量
     四、專業師資
     五、場地設備
  • 第七章競技運動的概念
    壹、競技運動的演變
     一、競技運動組織化
     二、競技運動國家化
     三、競技運動職業化
    貳、競技運動的範疇
     一、競技運動員
      (一)帶著一顆遊戲的心
      (二)存有征服的慾望
      (三)認同的遊戲規則
      (四)習得的運動能力
     二、競技運動團體
      (一)認同的組織架構與成員
      (二)制定嚴謹的競賽規則
      (三)培養專業的教練和裁判
     三、競技運動團隊
      (一)競技運動團隊的類型
      (二)競技運動團隊的要素
     四、競技運動觀眾迷
    參、競技運動的目標
     一、內在性目標:追求自我實現
     二、外在性目標:追求附加價值
    肆、競技運動的實施
     一、選訓制度
      (一)學校運動代表隊
      (二)運動團體的選訓
      (三)企業機構的培訓
     二、競賽制度
      (一)競賽規則
      (二)競賽季節
      (三)競賽聯賽
      (四)競賽管理
     三、獎勵措施
      (一)榮譽
      (二)獲利
  • 第八章體適能的概念
    壹、體適能的演變
     一、體適能的教育化
     二、體適能的產業化
     三、體適能的醫療化
    貳、體適能的範疇
     一、健康體適能
      (一)肌肉適能
      (二)關節適能
      (三)心肺適能
      (四)身體脂肪比例
     二、專業體適能
      (一)體育教師的專業體適能
      (二)運動教練的專業體適能
      (三)運動指導的專業體適能
      (四)運動傷害防護的專業體適能
     三、競技體適能
      (一)動力適能
      (二)敏捷適能
      (三)節奏適能
      (四)協調適能
      (五)平衡適能
      (六)速度適能
     四、國防體適能
      (一)適應多變環境之體適能
      (二)持久耐力的體適能
      (三)搏命的體適能
     五、特殊體適能
     六、塑身體適能
    參、體適能的目標
     一、個人的工具價值
      (一)為了減少身體病痛
      (二)為了提高運動表現
     二、社會的工具價值
      (一) 為了加強國防戰力
      (二) 為了促進社會生產
     三、體適能的附加價值
    (一)肯定自我、建立自信
    (二)祥和社會、節省成本
    肆、體適能的實施
     一、專業制度
     二、教育宣導
     三、運動處方
     四、檢測成果
     五、善用科技

第三部分專業篇

  • 第九章體育的專業人員
    壹、體育專業人員的形成
     一、專業人員的基本條件
      (一)獨特的知識體系和技術體系
      (二)發揮專業的自主性和公信力
     二、體育專業人員的演進
      (一)通才時期
      (二)專才時期
     三、體育專業人員的種類
      (一)體育專業人員的層次
      (二)台灣的體育專業人員
    貳、體育專業人員的養成
     一、培育機構
      (一)政府機構
      (二)民間機構
     二、證照制度
      (一)專業訓練制
      (二)專業檢定制
     三、專業課程
      (一)學科
      (二)術科
      (三)實習
     四、專業分級
    參、體育專業人員的服務
     一、獻身的服務態度
     二、自主的專業決定
     三、維繫專業的倫理
     四、自我的專業成長
  • 第十章體育的專業組織
    壹、體育專業組織的類型
     一、正式與非正式組織
     二、政府與民間組織
     三、公益與營利組織
     四、體育的專業組織舉隅
      (一)政府體育行政部門
      (二)公共體育場
      (三)學校體育行政組織
      (四)體育院校與系所
      (五)運動選手訓練部門
      (六)單項運動團體
      (七)綜合運動團體
      (八)聯業運動團體
      (九)國際體育組織
      (十)體育專業者工會
      (十一) 推展職工體育組織
      (十二) 推展社區體育組織
      (十三) 體育活動之籌備單位
      (十四) 運動服務事業機構
      (十五) 運動設施產業
      (十六) 運動傳播媒體
    貳、體育專業組織的發展
     一、體育組織的專業化
     二、體育組織的官僚化
     三、體育組織的全球化
     四、體育組織的商業化
     五、體育組織的單一化
     六、體育組織的多元化
    參、體育專業組織的行為
     一、領導風格
     二、政策決定
     三、組織文化
     四、激勵策略
     五、自籌財源
     六、公益優先
  • 第十一章體育的專業設施
    壹、體育專業設施的類型
     一、從體育與運動區分
      (一)體育設施
      (二)運動設施
     二、從場地、設備與器材區分
      (一)場地
      (二)設備
      (三)器材
     三、從室外與室內區分
      (一)室外的運動場地
      (二)室內的運動場地
     四、從觀賞與實用區分
      (一)觀賞性體育設施
      (二)實用性體育設施
     五、從自然與制式區分
      (一)自然的體育設施
      (二)制式的體育設施
     六、從地面的材質區分
      (一)土質場地
      (二)草坪場地
      (三)木質地板
      (四)水泥化場地
      (五)塑膠化場地
    貳、體育專業設施的籌建
     一、確立籌建的功能
      (一)教學型的體育設施
      (二)社區型的體育設施
      (三)服務型的體育設施
      (四)訓練型的體育設施
      (五)競技型的體育設施
      (六)整合型的運動公園
      (七)研究型的體育設施
     二、規劃設計的重點
      (一)資金的來源
      (二)地點的選擇
      (三)專用或兼用
      (四)環保與安全
      (五)專業的考量
      (六)營運的設計
    參、體育專業設施的營運
     一、內部的管理
      (一)組織與人員
      (二)保養與維護
      (三)資訊化的管理
     二、經營的模式
      (一)自行主導
      (二)合作經營
     三、行銷的策略
      (一)以消費者為主體
      (二)瞭解消費行為
      (三)虛擬導覽系統
      (四)爭取企業贊助
      (五)樹立品牌形象
      (六)評估營運績效
  • 第十二章體育的專業學術
    壹、體育專業學術的類型
     一、人文學科
      (一)運動文學
      (二)體育史學
      (三)運動哲學學群
     二、社會科學
      (一)運動教育學
      (二)運動管理學
      (三)運動社會學學群
     三、自然科學
      (一)運動生理學學群
      (二)運動心理學
      (三)運動生物力學
    貳、體育專業學術的建構
     一、母學科與次學科
     二、學門與學科
     三、課程與科目
     四、體育學芻議
    參、體育專業學術的探討
     一、科學與哲學的對話
     二、理論與技術的融合
     三、整合與分化的取捨
     四、質性與量化的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