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2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保健 > 中医 >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生命觀與醫療文化(增訂二版)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生命觀與醫療文化(增訂二版)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生命觀與醫療文化(增訂二版)

作者: 杜正勝
出版社: 三民
ISBN: 9789571477527
出版日期: 2024-06-0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30.00
市场价格: RM80.62
本店售价: RM71.75
促销价: RM67.72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今日的中醫理論及生命觀念其實來自千年前的傳承!

  什麼是生命?如何解釋生死?這些問題從古至今一直是人類的大哉問,不同文化對這些問題也都有各自獨特的觀點。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看待身體,乃至於對操控身體之生命的認識?古人如何面對生命的議題,其觀念又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作者杜正勝透過對考古資料及文獻的分析,一步一步建構中國文化對身體的認識,進而探究千年前的生命觀念與今日中醫理論之間的連結與演變。

  ◎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
  中國文化重視身體的完整性,毀壞父母賜予的身體乃大不孝,因此無法透過解剖獲知相關知識,對人體的認識也有著極大限制。春秋戰國以後,雖然對體內五臟六腑的認識逐漸建立,但缺乏人體解剖知識,使中國醫療走向偏往玄學的道路,融合道家觀點建立起獨特的經脈及氣論體系。氣論除了用來解釋身體運作外,更包含了精神、魂魄,組成一套可以解釋人由「天氣」及「地氣」相結合,從出生到死亡完整歷程的天人相應觀念,奠定了後世中醫的理論基礎。

  ◎人的生命來源於何處?
  商周時代,人們相信生命由祖先掌管,至於天神則是屬於天子的專利。因此,西周金文常有祭祖後留下的「用祈眉壽」字樣。春秋時期,禮樂制度逐漸崩壞,過去專屬於周天子的天神,開始出現被諸侯、貴族們僭越祭拜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甚至掌管了平民的生命。天庭結構複雜化,協助天神管理人間生命的神祇亦隨之出現,向天神祭拜以求延長壽命的習慣由此確立。

  ◎行為合乎禮制攸關性命
  封建禮制規範了先秦時期的中國社會,貴族的外在容貌與言行也都應表現出相應的樣子,否則會被認為是形神分離、喪失魂魄,這樣的人必定命不久矣。口中的吃食與耳聽的聲樂也有相應的規範,地位越高者享受越豐厚,但到了戰國時代,禮制崩壞,人們縱情享受不合自身身分的物慾,開始發現過度的物質享受會導致壽命折減,「節制」的觀念自此誕生。

  ◎人定可以勝天?
  隨著對壽命的追求,過去以禮儀或宗教對生命所作的解釋,也漸漸不符人們需要。戰國時期以降,氣論發展日益成熟,人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對「氣」的適當調節與導引來實現長壽。與此同時,人們也不滿足於過去齒搖髮白的「眉壽」,而開始追求可以不顯老態的「長生」!有注重精神面的養神派,也有注重導引行氣的養形派,就連秦始皇、漢武帝也都是追求長生的狂熱者,以養生秘方追求長壽的風潮更是一路盛行至今。

  ◎生與死之間的聯繫
  人死後究竟會去哪裡?中國傳統觀念相信,生者與死者的世界並無太大區別,人死後魂魄依舊會在人間遊蕩,故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興建寢殿、供應飯食給祖先享用,之後與氣論相結合,相信人的生死與氣的聚散有關。印度傳入的佛教思想也深刻影響中國的生死觀,六道輪迴、地獄酷刑的觀點也同時存在於人們心中。今日逢年過節的祭祖,或喪事念經超渡死者的作法,皆是古代觀念延續至今的跡證。

  清末以來,在西方知識傳入的影響下,過去中國傳統知識及觀念有許多已被人們認定是錯誤、不科學且迷信而遭到遺棄,但中醫迄今卻仍有著屹立不搖的地位。究其緣由,中醫文化不僅是過去醫療知識的累積,其中揉合的複雜宗教及文化元素,也使今日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難以隨意割捨。透過本書,我們得以一窺古人的想法,也獲得反思今日文化的契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士。

  專研古代中國史,出版《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古代社會與國家》、《新史學之路》及《從眉壽到長生》等專著。

  1990年開始提倡新的歷史研究,與同儕共同創辦《新史學》,主張開發新課題,拓展新領域。二十世紀末之前,他的史學思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增添歷史研究的內容,以下層人民補上層菁英、以社會生活與文化心態補政經與思想之不足。第二階段超越中國疆界的歷史研究,把中國放在歐亞大陸考察,並提出同心圓史觀,從臺灣及於中國、亞洲與世界。

  歷史研究之外,杜正勝對臺灣社會政治與文化多所關懷,九○年代論述歷史教育、臺灣民主之路與政治、文化主體性,文章收入《臺灣心 臺灣魂》及《走過關鍵十年》。

  1992年杜正勝以青壯之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獲得最高學術榮譽。曾任教育部部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學者從政八年,晚年重返史語所,悠遊學海,人生經驗促使他領悟歷史從表層到內裡的奧義,可以說是他的史學思想的第三階段。
 


目錄

增訂二版序
初版序言
方法篇—過去的另類,未來的主流?
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
醫療、社會與文化
從醫療透視歷史
形神篇—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
由表及裡的人體知識
心與氣在人體的地位
以氣為本的經脈體系之形成
氣一元論的生命觀
祝禱篇—祖先、天神與生命的關係
祖先是個人生命的來源與主宰
宗族群體的生命與個人的生命
天神主宰人世生命
早期的司命神祇
威儀篇—禮制威儀到節適全身
威儀與生命
禮制享受與節適新論
養生篇—長生的追求與技藝
古典的生命期望
古典氣論
戰國養神論
養形與延年
祈命養生小結
生死篇—生死之間是連續還是斷裂
生與死之間
玄 通
傳播篇—醫療的傳播與取捨
醫療道家與日本古代文化
醫史綴言二題——檳榔與祝由
圖片出處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