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9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理财 > 管理与领导 > 別被創新沖昏頭──判讀高科技贏家與輸家的終極準則
別被創新沖昏頭──判讀高科技贏家與輸家的終極準則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別被創新沖昏頭──判讀高科技贏家與輸家的終極準則

作者: 皮普柯本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07-08-19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80.00
市场价格: RM42.59
本店售价: RM37.91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花大錢研發的高科技產品,為何九五%都是賠錢貨?
錢景?還是陷阱?
九組關鍵準則,判讀最值得投資的高科技產業。

對創造、投資新科技的人而言,本書都價值不凡。

  皮普.柯本在以現代賺大錢、燒光錢的科技產品個案進行多年研究後,找出iPod、DVD、平面電視等產品為何成功,平板電腦、銥衛星與全球星、互動電視等科技人心中的賺錢法寶為何失靈。最後更大膽提出現在時興的光纖到府、家用娛樂電腦、無線都會區域網路(WiMax)將是未來的失敗科技。

  太多科技公司認定,「只要做得出來,顧客自然就會上門」;只要推出好產品,顧客自然絡繹不絕。柯本指出,科技迫使人改變習慣,這是無數優異發明所以失敗的主因。

作者簡介

皮普.柯本 (Pip Coburn)

  畢業於布朗大學以及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現為「柯本創投」投資顧問公司 (Coburn Ventures) 創辦人,每週通常要撰寫三百餘份科技業的投資報告與市場變化報告。曾任投資公司「瑞銀投資研究」(UBS Investment Research) 科技事業部董事總經理兼全球科技策略師,並曾任紐約機構投資管理公司「林區梅爾」(Lynch & Mayer)資深副總裁。


目錄

第一章 酷炫科技不是獲利保證

.什麼因素決定了新技術被採用?
.九五%的新科技產品是賠錢的
.別再相信葛洛夫法則與摩爾定律
.賈伯斯撼動電腦革命
.新的科技方程式
.科技帶來便利,還是帶來煩悶?
.功能愈多,賣得愈好?

第二章 別再迷信十倍速法則

.別忘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痛恨改變
.偉大的科技產品,是要讓潛在使用者輕鬆上手
.消費者掏錢買東西的決定因素是……

第三章 科技業的危機與轉機

.科技不會無端「出現」
.科技產業被寵壞了
.危機來臨了嗎?沒錯……

第四章 過去的失敗科技:背景、結局、分析與教訓

.失敗個案一:視訊電話
.失敗個案二:互動電視
.失敗個案三:銥衛星
.失敗個案四:平板電腦
.失敗個案五:網路超商

第五章 另四種失敗科技

.失敗個案六:阿爾發晶片(ALPHA chip)
.失敗個案七:整體服務數位網路(ISDN)
.失敗個案八:應用服務供應商(ASPS)
.失敗個案九:電子交易所(electronic exchange)

第六章 平面電視為何變成賺錢科技?

.平面電視的三大類型
.未來電視的代名詞
.平面電視的四個熱絡市場
.採用新科技的壓力點是同儕壓力造成的
.呆子點〈the point of idiocy〉
.香蕉意象──潛意識的廣告形式
.平面電視的成功主因

第七章 三種必須關注的科技

.行動企業電子郵件(mobile enterprise e-mail)
.商務智能軟體(business intelligence software)
.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

第八章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真的有商機嗎?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用途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兩大問題
.『先貼標籤再出貨』
.誰是RFID真正的終端使用者?
.RFID的標籤成本
.隱私權被侵犯的恐懼

第九章 九○%的新科技是賠錢貨

.未來輸家一:光纖到府
.未來輸家二:家用娛樂電腦
.未來輸家三:無線都會區域網路(WiMAX)

第十章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文化

.搞懂終端使用者需要什麼
.不斷調整
.共同設計與共同發展
.互動廣告Reactrix

第十一章 辨識公司前景的九組問題

.類型一:成功的核心意義
.類型二:追蹤成功與失敗
.類型三:摩爾定律與葛洛夫定律
.類型四:消費者是誰?
.類型五:採用認知痛苦
.類型六:客製化的衡量機制
.類型七:內部設計與發展
.類型八:改變的能力
.類型九:學習,再學習

第十二章 搞懂變化函數

.尋找失落見解
.使用者危機與認知痛苦
.學習→失敗→再學習
.親身觀察與全面觀察
.以顧客為中心
.從供應者中心改變成使用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