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7,07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十三經講座
十三經講座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十三經講座

作者: 夏傳才
出版社: 香港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 2024-04-2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70.00
市场价格: RM101.92
本店售价: RM90.71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以儒學為主體,儒學以經學為根本。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清理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不能不了解經學的內容。——夏傳才
 
  「十三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它們是影響古代中國最大的儒家基本經典,是國人的傳統讀本。
 
  本書是夏傳才先生的課堂講錄,全面吸納眾家之研究成果,綜合評述十三部經典的來龍去脈、旨趣意涵,又不斷吸收新資料,邊講邊改,歷經十七年成書,深受歡迎,將古奧艱深、卷帙浩繁的十三部經典講解得清楚明白、意趣迭出,是了解國學經典的基本入門讀本。
 
推廣重點
 
  ●國學入門必讀
  「十三經」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儒家經典
 
  ●大師演講彙編
  權威學者畢十七年研究之功成書
 
  ●通俗易懂,意趣迭出
  根據課堂講錄彙編,化古奧艱深為清楚明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夏傳才(1924‒2017)
 
  安徽亳縣人,現代著名學者,《詩經》研究專家。194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河北師範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詩經學會會長。
 
  代表作有專著《詩經研究史概要》《詩經語言藝術》《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篇今譯》《詩詞入門:格律、作法、鑒賞》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名篇選讀》(上、下冊,大學教材)等。


目錄

第一講 經和經學
第一節 甚麼是「經」 2
第二節 孔子與六經 5
第三節 從六經到十三經 8
第四節 經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20
第五節 經學主要流派的發展-漢學系各派 32
第六節 經學主要流派的發展-宋學系各派 45
第七節 經學主要流派的發展-新漢學系各派 54
 
第二講 《周易》
第一節 《易經》 65
第二節 《易傳》 88
第三節 《周易》的解說和研究 99
第三講 《尚書》
第一節 《尚書》的時代和體例 108
第二節 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 111
第三節 《虞書》和《夏書》 120
第四節 《商書》 131
第五節 《周書》 137
第六節 《尚書》的訓詁、版本和義理研究 152
 
第四講 《詩經》
第一節 詩三百篇產生的時代和地域 162
第二節 三百篇的採集、應用和編訂 167
第三節 六義 174
第四節 三家《詩》、《毛詩》和《毛詩序》 178
第五節 《頌》-西周的頌歌 188
第六節 《雅》-貴族的詩篇 192
第七節 《國風》-民間的歌辭 198
第八節 《詩經》的語言藝術 212
第九節 《詩經》的注疏和研究 217
 
第五講 三《禮》
第一節 《周禮》 222
第二節 《儀禮》 238
第三節 《禮記》 250
 
第六講 《春秋》三傳
第一節 《春秋》經 276
第二節 《左傳》 283
第三節 《公羊傳》 296
第四節 《穀梁傳》 304
 
第七講 《論語》
第一節 孔子和孔門弟子 310
第二節 今、古文《論語》和注本 320
第三節 《論語》論仁 325
第四節 《論語》論禮 333
第五節 《論語》論中庸 339
第六節 《論語》論政治 343
第七節 《論語》論教育 352
第八節 孔子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358
 
第八講 《孝經》
第一節 作者和寫作時代及版本 362
第二節 十八章內容大要 364
第三節 《孝經》的批判 373
第九講 《爾雅》
第一節 作者、成書時代和篇數 379
第二節 《爾雅》的分類和內容 381
第三節 《爾雅》的體例和訓詁方法 406
第四節 《爾雅》的價值和使用 409
第五節 《爾雅》的注疏和「群雅」 413
 
第十講 《孟子》
第一節 孟子其人其書 420
第二節 孟子的政治思想 426
第三節 孟子的哲學思想 439
第四節 孟子的教育思想 454
第五節 孟子的文藝思想 461
第六節 《孟子》的注疏和研究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