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1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
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

作者: 蔡敏玲
出版社: 心理
出版日期: 2002-08-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50.00
市场价格: RM68.45
本店售价: RM60.9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在小學和幼稚園的教室裡,學習如何控制學生的話語好像成為了每位老師的必修課,而學習如何管制自己的話語則成為了每位學生的始業式」

為什麼在眾聲喧嘩的台灣社會裡,嚴格管制說話權的場面仍然是許多幼稚園與小學教室裡十分平常的景致呢?當這些教室裡最常見的團體互動改由學生擔任活動帶領人後,為何互動形式仍然僵持不變,而互動內容也少有延展呢?

本書以「節奏」與「變奏」為隱喻來描述一個幼稚園班級及一個小學一年級班級教室團體互動的慣常模式與改變情形。透過學生、老師在研究歷程中的各種聲音,以及研究者的詮釋與老師的回應,我們可以瞭解極端重視互動秩序的集體認定如何穿透各層文化,影響了學生對學習、知識與師生角色的界定。作者對教室團體互動所做的分析與建議,有助於教育現場的老師積極創造討論,並使得以兒童個人經驗為基點的討論不致成為一種意外。

在質性研究數量漸增之際,本書所呈現的研究歷程與書寫方式,不但是討論的體現,也為質性研究與書寫展現了一種可能性。

作者簡介:蔡敏玲

  • 學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幼兒教育碩士、博士
  • 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
  • 經歷 國中教師
       幼稚園助理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 現任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教系教授


目錄

  • 推薦序
  • 前言一:「失去」的一堂課?
  • 前言二:幼稚園裡兩場意外的討論
  • 前言三:在失去與意外之間的追尋
  • 第一章 研究理由與目的
    • 第一節 以教室互動為研究方向的理由
        一、回應教育改革的呼聲
        二、互動與文化的相互構成性
        三、研討會中聽到教師的聲音
    • 第二節 以教室團體互動為研究焦點的理由
        一、我的研究經驗
        二、我的教學經驗
        三、我的現場觀察經驗
    •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第一節 社會互動、心智與語言
    • 第二節 國內外教室互動研究的主要趨勢
        一、國外關於教室互動的研究
        二、國內關於教室互動的研究
    • 第三節 教室互動、知識與學習
    • 第四節 團體互動的相關文獻
        一、小學教室互動的質性描述
        二、幼稚園的團體活動與團體討論
    •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主要構念
        一、研究架構
        二、主要名詞與構念
  • 第三章 研究歷程
    • 第一節 進入現場之前的準備與相關經驗
    • 第二節 進入研究現場
    •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
    •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處理與分析
        一、觀察:現場筆記、錄影與錄音
        二、訪談
        三、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 第五節 多元觀點的並置與互動
    • 第六節 故事簡介
  • 第四章 一年三班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
    • 第一節 永慶國小
        一、基本資訊
        二、行政人員和老師的互動
    • 第二節 一年三班的陳老師和小朋友
        一、陳老師
        二、一年三班的四十五個孩子
    • 第三節 國語課的團體互動節奏
        一、國語課的進行方式
        二、談話內容與參與結構
        三、秩序與控制
        四、流動的小水滴
        五、「小眾」參與
  • 第五章 幼稚園綿羊班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第一次間奏
    • 第一節 綿羊班的生活
        一、小朋友對上學的看法
        二、大章老師
        三、小張老師
        四、課程與作息
        五、綿羊班的早晨
    • 第二節 討論課的節奏:節奏明確的「小學先修班」
        一、互動形式與內容
        二、老師的角色
    • 第三節 日記圖分享的節奏:老師分享孩子的生活
    • 第四節 間奏一:三方討論變奏的可能性與困難之處
        一、老師忽視或打斷學生話語的幾種理由
        二、帶領全班討論的其他難題
        三、兩位老師的解決之道
        四、我的建議
    • 第五節 教室團體互動的變奏:真的發生了
  • 第六章 變奏與第二次間奏
    • 第一節 一年級國語課的教室團體互動變奏
        一、固著化的形式
        二、小老師的模糊角色
        三、大老師的多元角色
        四、互動內容的建構:「眾花離枝」的談話現象
        五、小眾參與,活動多元
        六、大老師的關鍵行動:移花接木
    • 第二節 日記圖分享時段的變奏
        一、1996-12-30:互動空間發生了變化
        二、1997-1-20:發下一整組的日記圖
        三、1997-2-25:節奏變慢,談小朋友的「傷心」經驗
        四、1997-3-10:同儕發問受到正式鼓勵
        五、1997-4-7:較沈默的老師,更重要的角色
        六、1997-4-21與1997-5-5:有意義的竊竊私語、疑問與沉默
        七、1997-5-19:參與的獎勵與難題
    • 第三節 間奏二:變奏後的問題
        一、讓學生帶領活動和讓學生自己分享日記圖的理由
        二、「共同」參與的難題
    • 第四節 小朋友對學校,上課和互動的感受與觀察
        一、上學
        二、上課
        三、自己當小老師:就是會有事做
        四、別人當小老師:不干我的事
        五、還是喜歡陳老師上課
        六、喜歡和不喜歡國語課的理由
        七、比較國語課和其他的課
        八、對付無聊的幾種方法
  • 第七章 討論與建議
    • 第一節 再看變奏:契機與限制
        一、團體互動的形式與內涵
        二、學生與老師的角色與對角色的感知
        三、班級文化的重演與再塑
        四、學生與老師的關注層面及其脈絡
    • 第二節 統整、建議與再思
        一、統整
        二、對幼稚園及小學教室團體互動的建議
        三、再 思
        四、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 暫時的結語
  • 附錄一:訪談工作簡表
  • 附錄二:觀察資料整理表(以1997年10月為例)
  • 附錄三:綿羊班教學單元活動內容的一個例子
  • 後記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