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1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励志 > 心理学 > 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臺大九十週年校慶版】
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臺大九十週年校慶版】
上一张
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臺大九十週年校慶版】
下一张
prev next

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臺大九十週年校慶版】

作者: 楊國樞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18-1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900.00
市场价格: RM136.91
本店售价: RM121.85
促销价: RM113.64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1960年代以來,世界心理學一直在進行著兩大學術革命:「認知革命」與「文化革命」。就心理學的「文化革命」而言,已有三種強調文化觀點與因素的心理學在同時發展,即跨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及文化心理學。其中,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化運動,係國際間非西方國家心理學者所推動的一種純學術性運動,追求的是研究典範或策略的轉換──以本土化的研究典範取代西方化(特別是美國化)的研究典範,所涉及的是知識論、方法論及研究法的問題。

  本書於2002年首度問世,所收錄文章不僅包含作者對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基本立場論述,更涵蓋當時華人心理學研究在本土化目標上的初步進展。在原書出版十六年後的今天,期待讓更多讀者回頭審視此書在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發展進程中的地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國樞


  美國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專攻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曾任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及研究所教授兼主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院長,並膺選為該院院士。楊教授畢生致力心理學知識的創新與推廣,並長期採取本土化研究取向,太討中國人之心理與行為的特徵與變遷,曾先後編著書及20餘種,如《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的心理》、《中國人的蛻變》、《開放的多元社會》,並在國內外心理學期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約150篇。楊教授積極參與兩岸三地地心理學本土化學術運動地推廣,數十年如一日,卓有成效。
 


目錄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總序/王泰升
「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復刻版導讀/葉光輝
自序/楊國樞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

  一、本土心理學在三個華人社會中的發展
  二、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及其建立的目的
  三、如何才能有效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
  四、本土心理學與人類心理學的關係與定位
  五、結語

第三章 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
  一、人與環境的基本互動方式
  二、中國人之社會取向的特徵
  三、中國人之社會取向的來由
  四、結語

第四章 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
  一、前言
  二、中國人之家族主義的概念分析
  四、家族主義認知量表題目的編擬與選擇
  五、正式量表的編製
  六、家族主義各成分變項的信度
  七、家族主義各層次與各成分的關係
  八、家族主義的強弱程度
  九、未來的研究方向
  十、摘要與結論

第五章 孝道的社會態度與行為:理論與測量
  一、前言
  二、概念架構
  三、目的與方法
  四、結果與討論
  五、摘要與結論

第六章 孝道的心理學研究:理論、方法及發現
  一、前言
  二、有關孝道之以往研究的檢討
  三、孝道之社會態度與行為的研究
  四、孝道之認知結構與發展的研究
  五、未來孝道研究的方向與課題
  六、結語:孝道研究的發展與意義

第七章 中國人對現代化的反應:心理學的觀點
  一、前言
  二、人類對環境變遷的基本適應方式
  三、中國知識分子對現代化的思想反應
  四、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變方式
  五、結語

第八章 中國人的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概念與測量
  一、前言
  二、新舊觀念的比較
  三、研究目的與策略
  四、量表題目的撰寫
  五、預試工作的從事
  六、心理成分的分析
  七、內容範疇的釐定
  八、正式量表的編製
  九、信度效度的衡鑑
  十、摘要

第九章 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
  一、前言
  二、研究的方法與程序
  三、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四、建構新理論的嘗試
  五、結語

第十章 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為: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
  一、前言
  二、方法
  三、結果
  四、討論

索引
作者學術著作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