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1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理财 > 经济/趋势 > 拚經濟:一本國民指南
拚經濟:一本國民指南
上一张
拚經濟:一本國民指南
下一张
prev next

拚經濟:一本國民指南

作者: 張夏準
出版社: 雅言文化
出版日期: 2018-09-0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80.00
市场价格: RM57.80
本店售价: RM51.4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經濟學95%是常識。它不只不是高深科學,它甚至連科學都不是。所有理論都是特定時空背景的產物,沒有最正確,沒有最客觀,只有最符合產業環境需求,或最符合國民道德價值。因此,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政治思辨之學。

 

  2008金融海嘯讓經濟學界相當難堪。全世界都質疑為何連諾貝爾獎得主也無法預見危機。媒體批評專家研究都是自己爽。
 

  實務界則抱怨經濟系畢業生只會設計數學模型,卻無法把演算結果化為企業策略或政策建議。還沒畢業的經濟系學生則呼籲教科書應該整個重寫,學程也要重新設計。
 

  本書雖也對學校教的經濟學提出批評,但提出解方更進一步。作者認為,經濟學既然攸關民生,經濟學就應該是國民素養。國民沒變成經濟公民,經濟議題沒進入民主對話,拚經濟就會變成拚少數人的經濟。


  本書把國民進行經濟思考應該具備的素養一網打盡:如何解讀數據、如何追求成長、如何規範市場等等。重要概念都有清楚交代,全沒使用數學公式。

 

  ●聽到一種經濟政策,你第一個要問:「誰受益?」

  ●經濟學中,所有數據都不是客觀的。數據一定是某一概念的測量值,概念本身定義往往莫衷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一種學理適合別國,不見得適合你的國。適合你的國A領域,不見得適合B領域。這是拚經濟不能全聽專家學者的另一原因。因為專家學者可能只知學理與別國經驗,卻跟本國問題背後結構脫節。

  ●經濟史在學界是冷門,經濟系學生大多沒修過這門課,因此畢業生都講不出眼前經濟現象的來龍去脈。

  ●中文版為了方便讀者,書中各種國際評比皆納入台灣數據。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夏準(Ha-Joon Chang)

  劍橋大學經濟系教授,1963年出生。首爾國立大學畢業後赴英留學,1992年取得劍橋大學博士。2003年默達爾獎、2005年列昂季耶夫獎得主。研究領域是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經濟轉型的政府角色、東亞經驗。被歸類為制度學派的發展經濟學家。在台灣出版過《富國的糖衣》、《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二書。

  曾為《衛報》撰寫專欄,在英國常上電視,在《展望》(Prospect)雜誌「五十大世界思想家」票選曾高居第九名(2014年)。曾任日本、英國、加拿大產業政策顧問。

  他出身韓國的知識菁英名門,同家族有眾多知名學者。父親張在植是金大中時代的產業資源部長,弟弟張夏碩也是劍橋大學教授,曾任英國科學史學會會長。
 


目錄

序  經濟學應該是國民基本素養
經濟學家雖然預測常出錯,建議政策也常出錯,有一點卻很厲害,就是讓一般人誤以為經濟學很難,拚經濟就應該相信學者專家。
 
第一章   學校教的經濟學往往無關拚經濟
新古典學派變主流後,經濟學研究題目就不再是經濟,而是理性選擇。就算題目是經濟,也往往只關注消費與交易,跟拚經濟最有關的生產反而被忽略。
 
第二章   再偉大的經濟理論都有時空背景
亞當˙斯密所處的社會是資本主義,現今社會也是資本主義,但生產方式已幾番更迭,經濟參與者也改頭換面。理論要用得好,必須牢記「此一時彼一時」。
 
第三章   資本主義五百年史
學校不重視經濟史,害許多經濟系畢業生講不出眼前經濟現象的來龍去脈。本章只用45頁篇幅,從資本主義起源一直寫到亞洲金融風暴與2008金融海嘯。
 
第四章 九大學派涇渭分明,各有優缺點
發展主義雖在拚經濟上面功業彪炳,建議卻可能超過政府能力。凱因斯在金融海嘯後強勢回歸,缺點是輕忽長期。新古典學派某些假設脫離現實,優點是精準。
 
第五章  經濟行動者:個人與組織
組織有企業、工會、政府、跨國組織。企業擁有者可以是股東,也可以是員工或供應商。在許多先進國家,勞工與政府皆可參與企業決策。
 
第六章   數據:GDP與GNP的差別
國民去海外工作,其產出就只會算進GNP,不會算進GDP。測量一國經濟實力,短期要看GDP,長期最好是看GNP。但經濟數據沒有百分百客觀。
 
第七章   成長:科技與組織力同樣重要
「知識經濟新紀元」是唬人,人類經濟一直都是知識經濟。「製造業不再重要」也是唬人,技術升級一向是製造業帶動。農業出口大國全是製造業先進國。
 
第八章   金融:經濟火車頭變頭號亂源
原是助人投資融資、分散風險,近三十年卻變金錢遊戲,玩別人的錢圖利自己,風險全民承擔。改革已是高度共識,英美政府卻遲無作為,勢必再釀危機。
 
第九章   貧富差距:差距大小看政府作為
貧富永遠都會有差距,差距太大卻會阻礙階級流動,縮短人均壽命,增加經濟的不確定性。因此拉近差距不只是為了社會公平,也是為了拚經濟。
 
第十章    工作:質、量、意義都重要
拚經濟不只要提高薪資,降低失業率,也要改善工作條件,減少非自願兼職。如果投資不足,生產力無法提升,國民工時再長也是窮。
 
第十一章   政府角色:經濟不可能離開政治
政府是生產者、消費者、投資者,也是市場規範者。政府需要判斷何時應該介入市場。曾有很多政府搞爛經濟,但所有經濟成功故事都需要大有為政府。
 
第十二章   國際面:錢、物、人的跨境移動
參與國際經貿雖是必須,卻最考驗政府的管理能力。是否歡迎跨國企業進來,要看國家目標。好的外資可助產業提升,壞的外資會打擊產業。
 
後記   別迷信學者專家與技術官僚
如果倚賴專家治國,幹嘛有民主?何況大多數的經濟課題,學界並沒共識。國民必須培養自己的經濟素養,變身經濟公民,才能決定國家的經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