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6,28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应用科学 > 【牛津通識課02】再生能源:尋找未來新動能
【牛津通識課02】再生能源:尋找未來新動能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牛津通識課02】再生能源:尋找未來新動能

作者: 尼克‧傑利
出版社: 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 2022-06-2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80.00
市场价格: RM57.81
本店售价: RM51.4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人類有多依賴化石燃料?
氣候變遷真的跟碳排放有關嗎?
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真的是未來趨勢?
如果有不傷害地球、純淨又便宜的能源,我們為什麼不用?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跟必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能源:
  不論是用手機打電話,燒一壺水或是開車出門,我們都要用到能量。
  能源是良好生活品質的保障,
  能夠提供溫暖、生產食物,並且推動科技發展。

  在過去200年間,世人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日益增加。
  然而,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來提供能源,
  會將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還會產生有害污染物,危及世人的健康和環境。

  在2015年的《巴黎協定》中,世界各國同意,
  將全球暖化限制在2°C、甚至1.5°C之內。
  讓未來人類得以繼續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唯一解方,
  就是國際社會要共同致力於降低碳排放,避免氣候變遷更加嚴重,
  從現在開始,再生能源將勢必成為主要使用能源。

  在世界許多地方,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逐漸成為最便宜的能源,
  並且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生產過程又不至於對環境或人類造成損害,
  是潔淨的永續能源。

  本書作者為牛津大學物理榮譽教授、諾貝爾獎獲獎實驗團隊成員,
  深入淺出介紹了世界能源使用的現況,
  以及各種再生能源的運作原理、特性、潛力及未來展望,
  輔以許多統計數據和產業現狀的佐證,
  顯示科學家們及各國政府已經準備好了,
  2050零碳排的目標並非天方夜譚,
  這些再生新能源確實能帶領我們走向更好的未來。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尼克・傑利(Nick Jelley)


  牛津大學物理系名譽教授,同時也是該校林肯學院(Lincoln College)研究員。他所參與的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簡稱SNO)實驗獲得諾貝爾獎,他是該實驗計畫在英國的主持人,他還獲頒兩間物理研究所的獎項。最近,他開展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太陽能進行研究。

  他的著作包括與約翰.安德魯斯(John Andrews)合著的《能源科學》(Energy Science, 3rd edition, OUP, 2017)和《能源科學詞典》(A Dictionary of Energy Science, OUP,2017)。

譯者簡介

王惟芬


  臺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日前在巴黎半工半讀,一邊於索邦法式文明課程修習法文,一邊翻譯寫作,偶爾還兼中文家教。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臺大海洋所與臺大醫學院。譯著以科普、科學史、藝術史、環境科學及傳記文學為主。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目錄

第一章 什麼是再生能源?
第二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再生能源?
第三章 生質能、太陽熱能和水力發電
第四章 風能
第五章 太陽光電
第六章 其他低碳科技
第七章 再生電力與儲能
第八章 脫碳潮和運輸
第九章 過渡到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