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2,680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科普丛书 > 諾貝爾獎2005-2015 物理、化學、生醫(三冊套組)
諾貝爾獎2005-2015 物理、化學、生醫(三冊套組)
上一张
諾貝爾獎2005-2015 物理、化學、生醫(三冊套組)
下一张
prev next

諾貝爾獎2005-2015 物理、化學、生醫(三冊套組)

作者: 科學月刊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 2016-02-0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00.00
市场价格: RM91.27
本店售价: RM81.23
促销价: RM80.32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最前沿的科學發展前導人類知識征途
最卓越的科學心靈點燃科青科學魂
三本書讓你您掌握近十年諾貝爾獎的演進脈絡

  掌握近十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演變趨勢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您認識幾位?「江山代有才人出」,將出於何處?
  人類是要側重探究基礎研究,還是以實用文明為導向?

  十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非凡成就

  探索生物中巨大分子的量子計算,為量子化學建立里程碑。
  合成化學研發眾多新穎觸媒,爆發出驚人進展。
  化學與生物結合,把研究延伸到複雜的生物系統。

  2007年生醫獎得主奧利弗.史密西斯說:
  「並非成就感,而是好奇心,讓我持續嘗試解決問題,並且獲得解答。」


  再生醫學及細胞療法,為遺傳疾病和慢性疾病帶來新希望。
  專研開發疫苗、找出新藥,讓病毒、細菌、寄生原蟲不再威脅人類生命。
  了解神經記憶和辨識機制已成為人工智慧參考的系統,
  資料的貯藏、運算和輸出,將會帶給未來社會文明更大的衝擊。

  每年十月諾貝爾獎頒布之後,都不免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和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諾貝爾獎誠然是全球科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了科學成就的巔峰,也展現了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諾貝爾獎2005-2015套書》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生醫獎得主公布時,邀請國內該領域的專家,針對該年各個得主的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做深入分析,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最前沿的科學研究現況。從學術發展的潮流到學術傳統的傳承,前瞻性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撰稿的台灣科學家當中,有許多和得獎大師有師承關係,讓我們一窺得獎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面,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諾貝爾獎,得之不易,但有跡可循。

專家推薦

  侯維恕(台灣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王文竹(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是台灣本土科普領域的代表性刊物,代表好幾個世代的台灣科學家和理工知識分子回饋社會的心意,所形成的科學沙龍風貌以及在中學科學教育和科學政策上所造成的影響,都是《科學月刊》在台灣科學社群發展以及文化影響方面的具體表徵。作為國內科普推廣的重要刊物,介紹每年的諾貝爾獎內容是不可少的任務與目標。《科學月刊》距上次將介紹諾貝爾獎文章集結成冊,已過十年,這次與八旗文化合作,十年磨一劍,刊出合集,也望在科學知識的傳遞和累積上,有所貢獻,不僅如此,《科學月刊》還會持續介紹每一年的諾貝爾獎成果,為下一個十年一書而努力。


目錄

序 言 諾貝爾獎的意義:人類知識的分享和傳遞
導 讀 諾貝爾物理獎的演變

2005 Roy J. Glauber, Theodor W. Hänsch & John L. Hall
   光同調性更上層樓
2006 John C. Mather & George F. Smoot
   微弱的宇宙輻射化石
2007 Albert Fert & Peter Grünberg
   當雙電流模型碰上磁交互作用
2008 Makoto Kobayashi, Toshihide Maskawa & Yoichiro Nambu
   從B介子工廠道大強子對撞機─微觀世界的對稱性破壞
2009 Charles K. Kao, Willard S. Boyle & George E. Smith
   光的魔術師─奠定現代網路生活的發明
2010 Andre Geim & Konstantin Novoselov
   挑戰不可能的任務─製備石墨超級薄片
2011 Saul Perlmutter, Brian P. Schmidt & Adam G. Riess
   從「星」看世界─加速膨脹的宇宙
2012 Serge Haroche & David J. Wineland
   操控離子及光子─開啟量子技術的新紀元
2013 François Englert & Peter Higgs
   把光子變重了─基本粒子的質量起源
2014 Isamu Akasaki, Hiroshi Amano & Shuji Nakamura
   藍光LED掀起照明新頁
2015 Takaaki Kajita & Arthur B. McDonald
   微中子有質量─改變對宇宙史理解

導 讀 憑理性探索自然,未來諾貝爾獎必更令人經驗
2005 Yves Chauvin, Robert H. Grubbs & Richard R. Schrock
   分子的舞動奇蹟
2006 Roger D. Kornberg
   基因密碼的抄寫者
2007 Gerhard Ertl
   探索物體表面的化學作用
2008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 Roger Y.Tsien
   水母綠光點亮生命彩頁──繽紛奪目的螢光蛋白
2009 Ada E. Yonath,Thomas A. Steitz &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細胞的蛋白質工廠──轉譯生命現象的核糖體
2010 Richard F. Heck, Ei-ichi Negishi & Akira Suzuki
   拓展有機金屬觸媒應用──分子建築師
2011 Dan Shechtman
   結晶學的黃金傳奇──準晶的發現與研究進展
2012 Robert Lefkowitz & Brian Kobilka
   現代藥物標靶──G蛋白偶合受體之研究解析
2013 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 & Arieh Warshel
   化學家的駭客任務──虛擬實境的化學實驗與研究創新之理論實踐
2014 Eric Betzig, Stefan Walter Hell & William Esco Moerner
   光學影像解析度大突破──顯微鏡變顯「奈」鏡了!
2015 Tomas Lindahl, Aziz Sancar & Paul Modrich
   癌症與遺傳疾病新療法──有核酸修復,才能生生不息

導 讀 生醫桂冠組曲
2005 Barry Marshall & Robin Warren
   消化醫學的新紀元
2006 Andrew Fire & Craig Mello
   生物體內的訊息攔截戰
2007 Mario R. Capecchi, Martin J. Evans & Oliver Smithies
   基因改造敲開疾病研究之門
2008 Harald zur Hausen, Françise Barré-Sinoussi & Luc Montagnier
   揭開致病原的面紗──人類乳突病毒與愛滋病毒
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 Jack W. Szostak & Carol W. Greider
   染色體DNA 的守護者──端粒與端粒酶
2010 Robert Edwards
   不孕患者的希望之歌──試管嬰兒的漫漫長路
2011 Bruce Beutler, Jules Hoffmann & Ralph M. Steinman
   維繫健康的抗病機制──免疫系統活化的秘密
2012 John Gurdon & Shinya Yamanaka
   反轉細胞命運──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技術的突破
2013 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 & Thomas C. Südhof
   細胞的貨運系統──抽絲剝繭囊泡運輸歷程
2014 John O' Keefe, May-Britt Moser & Edvard Moser
   心之所向──埋藏在腦內的空間導航系統
2015 Satoshi mura, William C. Campbell & Tu Youyou
   百萬人的福音──寄生蟲疾病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