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2,680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教科书/政府出版品 > 休闲餐旅类 > 運動和競技運動生理學
運動和競技運動生理學
上一张
運動和競技運動生理學
下一张
prev next

運動和競技運動生理學

作者: 北川薰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14-10-1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60.00
市场价格: RM54.76
本店售价: RM48.74
促销价: RM48.19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兼含運動生理學 (Exercise Physiology)與競技運動生理學(Sports Physiology)理論與實務之巨作,圖文並茂,譯文流暢,淺顯易讀。

  本書原作者北川薰博士為日本以體育運動著稱的中京大學現任校長,亦為國際知名運動生理學者,尤以身體組成研究著名。中譯者為留日台灣運動生理學耆老,以日文翻譯與口譯著名的黃彬彬教授及留日運動生理學者郭志輝教授。

  本書分為五章,分別對體能概念、運動競技運動、體能測量、訓練與效果及高齡者的營養攝取等做完整之介紹,內容充實,深入淺出,圖文豐茂,為難得一見之好書。適用於醫學、復健、體育運動、休閒管理、營養等方面之專業領域,及愛好運動人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北川 薰


  日本中京大學校長

譯者簡介

黃彬彬


  現任:
  私立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台灣運動生理暨體能學會常務監事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諮詢委員會委員
  台灣有氧體能運動協會理事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畢業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運動醫學研究室研究

  經歷:
  私立輔仁大學專任教授 (退休)
  國立臺灣大學兼任教授
  國立體育大學兼任教授
  私立東吳大學兼任教授
  私立實踐大學兼任教授
  台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兼任教授
  中華民國運動醫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理事暨運動生理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大專體總運動醫學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論文審查委員

  專著:
  運動生理學 (正中書局 發行)
  運動與動力 (黃彬彬、林正常 合譯,健行文化出版公司發行 )

  其他:
  運動科學相關刊物撰稿

  學術研究:
  於國內與國際 (如奧運會、亞運會、世大運及其他體育學術研討會) 發表運動生理學相關學術研究論文數十篇

郭志輝

  臺北體育學院體育健康學系退休教授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畢業
  日本大阪體育大學研究
  日本國立岡山大學教育學碩士(運動生理學專攻)
  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室博士課程進修(教育部公費留學)。

  經歷:
  台北體育學院教授兼總務長、所長及系主任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兼任教授
  中華民國拔河協會副理事長(94~至今)
  中華民國運動生理學暨体能學會理事及常務理事(95~100年)

  著作:
  出版專書《舞蹈應用生理解剖學》、《人體解剖生理學》、《運動與呼吸》、《幼兒運動遊戲與感覺統合》等,及期刊雜誌發表有關舞蹈與科學、肚皮舞的呼吸應用、幼兒運動與身心發展等學術論文


目錄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本書執筆感言
台灣出版序
李 序
葉 序
鄭 序
譯者序

第一章 體能概念
一、體能的解釋
二、體能測驗

第二章 運動和競技運動的背景
第一節 神經系統
一、神經元的構造和機能
二、神經系統的作用
三、神經系統的結構
四、中樞神經和身體運動
(一)大腦皮層
(二)小腦
(三)腦幹
(四)脊髓
五、中樞神經層次參與身體運動的差異性
六、中樞的特定區域
七、刺激、反應和回饋
八、神經支配
第二節 能量的產生
一、肌肉的能量供給系統
(一)無氧性能量供給系統
   1. 非乳酸性能量供給系統
   2. 乳酸性能量供給系統
(二)有氧性能量供給系統
二、參與運動的能量供給系統
三、能量及其關聯性指標
第三節 肌肉系統
一、肌肉分類
二、肌肉的構造
三、肌肉形態
四、肌肉作用和名稱
五、肌力的發揮
(一)肌肉的收縮型式
(二)肌肉收縮型式和肌力
(三)兩種類的等長性收縮
(四)真的肌力和外表的肌力
(五)絕對肌力
(六)中樞神經對肌力的影響
六、肌力、速度和動力三者之關係
(一)肌力和速度
(二)動力
七、肌纖維
(一)肌纖維的收縮特性和分類
(二)肌肉的肌纖維組成
(三)肌纖維比率之決定
第四節 氧氣運輸系統
一、呼吸系統
(一)呼吸中樞
(二)呼吸運動
(三)肺容量
(四)肺換氣量
(五)攝氧量(O2)
(六)運動強度與各呼吸系統指標的變動
(七)運動中的攝氧量
(八)呼吸商
二、循環系統
(一)循環
(二)心臟
(三)血管系統
(四)血液
(五)氧的運輸
(六)心輸出量
(七)血壓
(八)各循環系統指標的變動與運動時間
和運動強度之關係
第五節 環境
一、溫度和濕度
二、氣壓
(一)低壓環境
(二)低壓環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三)高壓環境
第六節 營養
一、營養素與其作用
(一)醣類
(二)脂肪
(三)蛋白質
(四)纖維素和水
二、運動的能源
三、運動與肝醣的貯藏
第七節 人體形態
一、體重
(一)競技運動項目和體重
(二)標準體重
二、體型和體型指數
三、身體組成
(一)加齡和性別差異
(二)競技運動選手的身體組成
(三)肥胖
第八節 體重控制
一、目標體重
二、競技運動選手的體重控制
(一)增加體重
(二)減輕體重
三、肥胖者的體重控制
(一)限制攝取能量和增大消耗量
(二)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減重指南

第三章 體能測量(體能測驗)
第一節 形態
一、身體組成
(一)直接測量法-密度法和基本的測量方法
(二)間接法
(三)測量值的比較
二、肥胖度和體型指數
(一)肥胖度
(二)體型指數
第二節 機能──神經.肌肉
一、肌力
(一)等長性肌力
(二)等速性肌力
二、肌耐力
三、動力
四、敏捷性
第三節 機能─全身性耐力
一、基礎及安靜代謝的強度基準
(一)能量代謝率(RMR)
(二)等代謝量(METS)
(三)RMR和METS的比較
(四)運動中的能量消耗量
二、非最大水準的強度基準
(一)登階測驗
(二)PWC170
(三)PWC75%HRmax
三、最大水準的強度基準
(一)最大攝氧量(O2max)
(二)最大攝氧量的強度基準
(三)血中乳酸開始急速增加的強度(OBLA)

第四章 訓練和效果
第一節 訓練
一、發育和老化的訓練效果
二、訓練原則
三、訓練的三條件
四、運動的特異性
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效果
一、技術訓練
二、技術的解析
(一)觀看映像的動作解析
(二)觀看肌電圖的動作解析
三、神經系統的改善
第三節 肌肉系統的效果
一、重量訓練
(一)各種訓練方法
(二)訓練條件
二、重量訓練的效果
(一)肌肉
(二)肌纖維
(三)中樞神經
(四)代謝
三、肌耐力的效果
四、肌動力的效果
第四節 氧運輸系統的效果
一、全身性耐力訓練
二、全身性耐力訓練對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影響
(一)呼吸系統
(二)循環系統
(三)肌纖維
三、無氧性訓練
第五節 身體組成的效果
一、安靜的影響
二、全身性效果
(一)全身性耐力訓練
(二)重量訓練
三、局部的訓練效果
(一)局部運動效果
(二)內臟脂肪的效果
(三)骨的影響

第五章 高齡者的運動和營養
一、加齡與體能
二、高齡者的運動
(一)肌力
(二)全身性耐力
(三)柔軟性
三、高齡者的營養攝取

謝誌
主要參考書目(按年代遠近排序)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