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2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教科书/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上一张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下一张
prev next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作者: 葉淑貞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ISBN: 9789863500360
出版日期: 2014-10-28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20.00
市场价格: RM79.10
本店售价: RM70.40
促销价: RM66.44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採取新經濟史的研究取徑,對臺灣經濟史展開新的詮釋,
  尤其著重在農家經濟的面向,是作者近二十年來研究的結晶之作。


  本書旨在重新詮釋臺灣農家經濟史上的重要課題,諸如與戰後初期相比,日治時代臺灣農家經濟有何變化;農家經濟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以及與此相關之農民參與市場的程度、接受新技術意願及能力等等。書中採取新經濟史的研究方法,透過計量經濟分析法,探討各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從中獲得以下主要不同的論點。

  從各種經濟指標來看,戰後初期農家生活水準確實都低於日治時代。租佃制度可擴大經營地面積,佃農所得未必低於自耕農,因此有必要重新探究三七五減租是否提高了農家的所得。戰後初期每人GDP低於戰前,與農家參與市場活動大幅衰退有關,這是因為政府不當政策所致。蓬萊米普及的根本因素為利潤,應證了臺灣農家強烈市場導向的性格,這也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淑貞


  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博士,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學士,現任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專攻臺灣經濟史、農業經濟學及經濟發展史。

  著有論文二、三十篇,分別發表於經濟論文叢刊、臺灣史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等期刊;著書三本,分別是2013年遠流出版的《臺灣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1995年與吳聰敏、劉鶯釧合著之《日本時代台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隨後又與吳聰敏、古慧雯於2004年將該書修訂,重新出版。


目錄

序╱吳密察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1. 臺灣經濟史的解釋觀點
1.1 中國邊陲論
1.2 階級剝削論
1.3 現代化論
2. 歷史解釋的分歧
2.1 財政負擔是否過重
2.2 市場結構
3. 本書的主旨與架構

第一部分 概論

第二章 臺灣「新經濟史」研究的新局面
1. 前言
2. 新經濟史的開創與發展
3. 經濟學家對傳統臺灣經濟史研究的反省
3.1 日治時代人民之生活水準
3.2 土地分配
3.3 日治時代的租稅結構
3.4 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
3.5 甘蔗相關的問題
3.6 經濟制度
3.7 綜合討論
4. 經濟學家為臺灣經濟史開拓的新研究領域
4.1 農業的成長型態
4.2 國民所得的成長與波動型態
4.3 工業發展及結構的演變
4.4 物價指數的編製
4.5 農家經濟狀況之分析
4.6 市場力量之分析
4.7 日治時代以前經濟之分析
4.8 綜合討論
5. 資料整理的新局面
6. 小結

第二部分 農家經濟狀況的變遷

第三章 農家所得水準之變遷
1. 前言
2. 資料來源及處理
2.1 可支配所得的定義
2.2 資料來源
2.3 資料處理
3. 所得水準的變遷
3.1 可支配所得
3.2 農業所得與非農業所得的變動
3.3 家庭人口數對可支配所得的影響
3.4 耕地面積對可支配所得的影響
3.5 結語
4. 可支配所得之重新推估
4.1 各年耕地面積的可靠性
4.2 可支配所得重新推估之方法(一)
4.3 可支配所得重新推估之方法(二)
5. 農業經營費對可支配所得的影響
6. 每甲土地收入對可支配所得的影響
7. 景氣波動對農家所得之影響
8. 政府對農家所得的影響
9. 可支配所得影響因素的迴歸分析
10. 小結

第四章 農家儲蓄及消費水準之變遷
1. 前言
2. 相關文獻、定義及資料
2.1 相關的文獻
2.2 定義
2.3 資料來源
2.4 資料的處理
3. 儲蓄及消費的變動
3.1 每戶及每人消費及儲蓄
3.2 平均儲蓄傾向及消費傾向
3.3 結語
4. 儲蓄及消費的影響因素
4.1 消費
4.2 儲蓄
4.3 結語
5. 糧食消費結構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
6. 恩格爾係數及所得彈性
6.1 恩格爾係數的變化
6.2 糧食及非糧食支出的所得彈性
6.3 結語
7. 小結

第三部分 市場與農家經濟

第五章 農家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1. 前言
2. 商業化的意義、衡量指標與資料來源
2.1 農家參與市場活動程度的衡量
2.2 資料來源
3. 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3.1 問題資料的估計與處理
3.2 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4. 主作不同對農家商業化程度的影響
5. 農業技術變革對商業化程度的影響
5.1 農家經營費的組成
5.2 技術的轉變對農家經營費的影響
5.3 收穫量提升對經營費的影響
5.4 戰後初期畜產費市場投入比率增高的原因
6. 政府政策對農家商業化程度的影響
6.1 市場收入比率及作物販賣比率
6.2 留供自我使用及現金家計費的比率
6.3 銷售量與產量及出口之間的關係
6.4 戰後政府米穀政策與商業化程度的關係
7. 小結

第六章 蓬萊種稻作普及之因素
1. 前言
2. 蓬萊米快速普及
3. 技術型態的比較
3.1 生產技術的意義
3.2 生產函數的比較
3.3 產量彈性與規模報酬之比較
3.4 投入組合的比較
3.5 蓬萊生產技術的擴散
3.6 結語
4. 蓬萊米與在來米產出與利潤之比較
4.1 平均水準的比較―橫斷面資料
4.2 穩定性的比較—橫斷面資料
4.3 收穫量的時間序列變化
4.4 結語
5. 蓬萊米優勢力量的根源
5.1 市場結構
5.2 技術研發
5.3 結語
6.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臺灣經濟史大師――張漢裕教授的學術成就
附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