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4,86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日本儒學之社會實踐
日本儒學之社會實踐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日本儒學之社會實踐

作者: 金培懿
出版社: 萬卷樓
出版日期: 2018-12-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20.00
市场价格: RM79.10
本店售价: RM70.40
促销价: RM69.61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日本思想」是否就必須是日本「固有」的?若是,則儒學這一與東亞有所關聯,而且是「外來」的思想,是否就淪為與日本思想本質無關的、在研究對象之外的呢?然而事實卻是,自古以來至近代終戰為止,日本儒學不僅以各種形態介入政治、道德、教育層面,亦不斷參與建構大和民族之自我認同,乃至輔翼宣揚日本軍國主義!日本儒學在社會實踐與制度化方面的嘗試摸索,期間歷經援用儒學、改造儒學、曲解儒學到反思儒學,而最終走向純粹學術研究,一言以蔽之的「日本儒學」,彷彿一位千面郎君,誰知廬山真面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培懿


  出生於澎湖西嶼橫礁,祖籍廣東湛江。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大學時修習林慶彰先生「經學史」一課,開啓經學研究之眼。赴日留學師從町田三郎先生、柴田篤先生研究日本漢學,聽從荒木見悟先生建議,研究日儒經注,專研日本漢學、經學、朝鮮儒學等。著有《江戶古學派における《論語》注釋史の研究》、《儒學的日式開展》、《近代日本《論語》詮解流變》等書;合編有《日本儒學研究書目》上、下;合譯有《論語思想史》、《韓國經學家事典》;另撰有日本漢學、經學、儒學、朝鮮儒學等相關論文五十餘篇,譯有經學、日本漢學相關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自序 黑暗中不忘歌唱──向林慶彰老師致敬 1

第一章 緒論
— 日本儒學之社會實踐 1
一 前言 1
二 儒學東傳至王朝時期之日本儒學 2
三 平安時代以還至明治時期之儒學發展 7
四 傳統儒學至新漢學 15
五 祖宗訓典之儒學道德教育 20
六 儒學團體「斯文學會」與儒學復興 24
七 結合軍國主義之尊王儒學 30
八 儒學社團與儒學改造 33
九 國民道德之儒學與學術研究之支那學 36
十 社會實踐儒學與學院學術儒學 40
十一 因應世變的開創性儒學實踐如何可能 43
附錄 48

第二章 儒典採借與和魂形構──以《憲法十七條》之用典、化典所作之考察 63
一 前言:儒典東傳與《憲法十七條》之制定 63
二 《憲法十七條》之儒典採借:「語典」、「意典」、「勢典」 70
三 《憲法十七條》之和魂形構:忠孝.公私.和魂漢才 82
(一)萬世一系.忠孝不二 82
(二)背私向公.天皇獨尊 87
(三)和魂漢才.日本主體 91
四 結論:儒典的異地權威化與日本儒學/漢學的雙重性格 97
(一)儒典的異地權威化 97
(二)日本儒學/漢學的雙重性格 99

第三章 《詩經.二南》與日本女德──以熊澤蕃山《女子訓》所作之考察兼論鮮儒之二南闡釋 103
一 前言 103
二 東亞儒家禮教社會中之女訓書:《詩經》〈二南〉 106
三 熊澤蕃山之「詩教」觀及其〈二南〉女教闡釋 110
四 李瀷與丁茶山之「詩教」觀及其〈二南〉女教闡釋 128
五 結語:近代女教─知汝自身之新女性 143

第四章 用夏變夷與華夷變態──以豬飼敬所《操觚正名》所作之考察 151
一 豬飼敬所生平、學風與著述 151
二 聖學經義在正名撥亂:《操觚正名》之撰作背景與動機 158
三 援經擬古抑或私改、杜撰、藻飾:敬所辨正之內容、方法、思想 168
(一)誤稱國名、私改官職與自他主客之辨、皇室幕府之爭 169
(二)私改地名/人名、自稱/稱人有誤與私撰擬漢、藻飾亂章、附會僭越 183
四 結論:反徂徠學、尊皇敬幕、華夷變態之統合 191

第五章 孔廟設置與儒學發展──由「湯島聖堂」之沿革談江戶前期儒學之實相 199
一 前言 199
二 林家「先聖堂」之創建 201
三 林家「先聖堂」之漸興 204
四 隆盛期:「先聖堂」到「湯島聖堂」 211
五 小結 219
附錄 222

第六章 孔廟設置與儒學振興──由「多久聖廟」之興設談江戶地方儒學之推動 225
一 前言 225
二 三將軍振興儒學之措施 227
三 佐賀藩振興儒學之舉措 231
四 多久邑聖廟之興建 239
五 多久邑與儒學 247
後記 251
附錄 252

第七章 儒學之新生抑或變異──近代日本之孔子教運動 257
一 幕末儒學界的重大課題:尊攘之間與國體辯論 257
(一)水戶的尊攘思想與國體觀 257
(二)佐久間象山與橫井小楠的開國攘夷論 259
二 日本孔子教的前身:〈教育勅語〉 262
(一)〈教育勅語〉之所以有必要產生 262
(二)〈教育勅語〉的性格 263
三 日本的孔子教 266
(一)孔子教的登場 266
(二)孔子教俱樂部:從《漢學》經《東亞研究》到《斯文》雜誌 268
(三)日本孔子教思想的基本主張 271
四 日本孔子教思想意涵的檢證 276
(一)具有服務明治新國家的性質 276
(二)被創造的傳統:國民道德論與孔子教之間 279
(三)孔子教與興亞與軍國主義之間 284
五 中日韓孔教運動思想的異同 301
(一)中國孔教運動略說 301
(二)韓國孔教運動略說 304
(三)中、日、韓孔教運動的異同 309

第八章 儒學之反思、論述與重構──近代日本中國學者的儒學反思意涵 315
一 前言:主體的維護 315
二 支那學的意義 321
三 儒學與論述 324
四 建構新漢學 340
(一)「和、漢殊異」的儒學實踐倫理 344
(二)「今昔殊異」的新漢學為學法 358
五 結語:失落的主體 383

第九章 結論 387
後記 401
徵引書目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