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22,914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活在當下的智慧:讀懂智者大師空假中三諦圓融
活在當下的智慧:讀懂智者大師空假中三諦圓融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活在當下的智慧:讀懂智者大師空假中三諦圓融

作者: 釋浮光
出版社: 大千
出版日期: 2013-07-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80.00
市场价格: RM42.59
本店售价: RM37.91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要對「活在當下」有正確的瞭解,
  首先必須知道,佛陀的種種教法。

  作者大學畢業後,考上華梵佛研所【佛研所設於陽明山永明寺】,親近曉雲法師,學習天臺教觀的般若禪法,因此若有所體悟,遂發起研究天臺思想之志,爾後於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就讀時,選讀李志夫老師的佛典研討課──《摩訶止觀》,《摩訶止觀》是智者大師的三大著作之一,研讀之餘更想一探智者大師的圓教思想的起源與開展,與具有中國思想特色的大乘佛教。

  而智者大師所創設的「法華圓教」,是後來天臺宗的思想基礎。本書內容就在交代智者大師思想的系統性與獨創性。智者大師的思想,可分為「三諦圓融」、「圓頓止觀」、「一念三千」三部分,總括起來,代表大乘佛教的「境、行、果」。「三諦圓融」是在「二諦」的基礎上提出「境智不二」的圓融思想,統一了佛教的真理論與本體論,屬於認識對象;「圓頓止觀」的精髓,是在講述「以觀心為本」的「一心三觀」,屬於修行方面的方法論;「一念三千」則要說出眾生解脫以後的不可思議境界,描繪出一幅獨特的天人宇宙圖景,屬於佛性論與解脫論的範圍。所以我們通常是用「境、行、果」來涵蓋整個佛家哲學,即是「依境而起,修行而證果」。

  在面對人生的挑戰時,多數人企圖以追求快樂來取代煩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此是三國時代的曹操面對無常的人生態度。時隔一千八百年,儘管人類的文明日新月異,人們依然習於此一作法,認為此舉是活在當下的自在解脫。《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可見,「當下」指的不是現在或此刻。因為當下也是剎那剎那地過去,「活在當下」當然也就不是「及時行樂」、「把握現在」,或「勇敢面對」等義的引申。

  要對「活在當下」有正確的瞭解,首先必須知道,佛陀的種種教法,是為了化除生命的痛苦。佛陀告訴我們,以假觀、空觀和中觀三種方法,來面對生命的課題,最後將得畢竟的解脫。以三諦圓融絕對般圓融無礙、慈悲平等的態度和方法,來處理人生的種種問題,假觀、空觀是用來破除眾生「執一切為實有」的方法,了知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緣起性空,既無需執著,也無有可執著之處;因為,假觀和空觀是方便法,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只有中觀才是最徹底、最快速的解決方法──不起分別造作,無有執著,沒有是非、善惡、好壞、美醜等對立相,只有這一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主的心──也就是「活在當下」。

  在日常生活中「活在當下」,將空、假、中三諦圓融智慧運用,這當下一念體真常,對於修行歷程來說,是個相當大的突破。此後,在面對人事物時,經常警惕自己,收拾起分別、判斷的心,只保持第一念清楚明白的「知」;待人處世時,則以慈悲喜捨的同理心面對。漸漸地,內心越來越清明。

  因此,深深體會到:過去美好的片刻雖令人回味無窮,但如影相隨的,卻是失落和惆悵,這就是「壞苦」。當陷溺於曾經的不悅,導致難以自拔的心結,這是「苦苦」。而將希望寄託於未來,換來的只是焦躁和不安,如此隨波逐流、蹉跎光陰,白了少年頭,即便短暫處於沒有煩憂或快樂的情況,也因為落入行陰的流轉而不得清涼和自在,這是「行苦」。解脫三苦,遠離熱惱,得清淨解脫的捷徑──不想從前、不想未來,也不記掛現在,只有清楚明覺的心,才是真正生命的究竟。從第一義諦來看,生命不是用來追憶或掉悔的;生命也不是用來仰望或等待的,生命的意義,只在當下。

  修行之後對諸法實相的認識能逐步深入,而慢慢地證悟諸法實相。修行的過程是不斷悟入諸法實相的過程,就佛陀之本懷而言,佛陀之教化亦在令一切眾生悟入諸法實相而得解脫,然眾生根機不能一時普入,故需一步一步地導引,慢慢趨入,天臺圓教認為,這種一步步趨入的方式是諸佛接引眾生的方便權說,而圓教正是超越這些次第階梯,把佛陀境界之真實究竟處直接開顯,而使圓教的大根器菩薩快速而圓滿(圓頓)地契入佛境界。

  解脫是從當下的情境出離,並且不再造苦因、苦緣、苦果,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有如吃飯,個人吃飯個人飽,因此經典的內容,就像開出一系列菜單。要經由修、證才能嚐到美味的佳餚,此與一般世間學問大相逕庭。

作者簡介

釋浮光 

  民國六十一年歸依 廣欽老和尚,大學時參加晨曦社開始專心修學佛法,畢業後考取華梵佛學研究所,親近 曉雲法師,學習天台教觀的般若禪法,因此若有所悟,遂發起出家修行之心;後於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完成佛學論文。

  學歷:
  台大中文系 
  華梵佛學研究所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經歷:
  曾任稻江商職及聖心女中國文科教師
  逢甲大學國語文中心兼任講師 
  圓光佛學院教師
  現任鹿野苑藝文學會、佛陀教育基金會、
  社區大學佛學課程講師


目錄

序一
序二:智者的智慧在北投
序三:當下自在
自序

第一章 智者三諦圓融思想的淵源
第一節 智者高深的智慧
第二節 經典的淵源
第三節 師資的傳承
第四節 從智者的著述來看三諦圓融思想的開展

第二章 從俗諦探討三諦圓融思想
第一節 三軌成乘以論實相
第二節 以三為圓融體系

第三章 從思考形式探討三諦圓融思想
第一節 從實在存有來論三諦圓融
第二節 「即空、即假、即中」的圓融體系
第三節 敵對相即的辯證法

第四章 從勝義諦探討三諦圓融思想
第一節 一實諦
第二節 圓融相即

第五章 從三諦圓融思想所引申之意義
第一節 在哲學上的含義
第二節 在道德上的意義
第三節 在倫理上的重要性
第四節 在宗教上的地位

第六章 三諦圓融思想的現代意義
第一節 給予人類的啟示
第二節 對人類的價值義涵

第七章 智者圓融思想對華嚴宗的影響
第一節 華嚴宗早期祖師
第二節 十玄無礙說
第三節 圓融無礙的真法界觀
第四節 事相之圓融

第八章促使中、印產生圓融的宇宙觀
第一節 對中、印思想融合之貢獻
第二節 理事圓融的宇宙觀
附錄:智慧生命的體驗-學員心得分享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