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57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真好,我能放鬆了!: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二 別解脫道(下)
真好,我能放鬆了!: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二 別解脫道(下)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真好,我能放鬆了!: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二 別解脫道(下)

作者: 邱陽.創巴仁波切
出版社: 眾生
出版日期: 2018-12-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30.00
市场价格: RM65.42
本店售价: RM58.2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你和「我」的關係如何?
你最愛「我」,但和它關係又很緊張?
它是最老牌的trouble maker,你又拿它沒輒?

  是的,幾乎所有的求不得、放不下、想不開,
  都是「我」和「我的」概念造成的,
  怎麼樣才能讓「我」放下放鬆?

  還好,這些,慈悲又智慧的佛陀都懂,
  他以戒和定,教我們生起安定的力量,讓心安靜下來之後,
  接著,要教我們佛法最特殊的核心價值:智慧。

  這次,佛陀要教你:擺平「我」的秘密!
  「我」和「我的」幻相擺平,心就可以放下放鬆,
  一條叫做「解脫」大道,就在面前展開了。

  至於「擺平我」的方法是什麼?
  那個秘密叫「四念住」,叫「毗缽舍那」,叫觀的智慧,
  佛陀是這麼教的……

  「簡單」,帶來一種純度,帶來看見無我的可能性。

  藉由觀禪的指引,我們先擺平「我」,讓「我」退休,才是救自己唯一的方法。

  ■生活在充滿覺知的氛圍中
  你得先讓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覺知的氛圍中,吃東西的時候,懷著正念和覺知而吃;坐在禪修墊上的時候,好好地坐著;走路的時候,就專注單純地走路。漸漸地,你的世界會變得非常簡單,你因而不需要老是想著我該怎樣或不要怎樣。你把「我」給解散了,把「我」給開除了,而「想要」也因為派不上用場,不再發揮作用。

  ■放下,讓力量和自由生起來
  在放下「這個」和「那個」的時候,你不只是在把自己縮減為空無,藉由勝妙的戒律,你用放下的方式,讓力量和活力,重新從放下的那個不是「我」、不是「想要」的當中生起。事實上,因為它不是從「我」、也不是從「想要」中生起,因而擁有巨大的空間和大自在的可能性。你能夠成為真正的自由人—―澈底放下、放鬆,根本地得到自由。

  ■和真實的自己,重新取得連繫
  不知道有多久,你感覺和某件事物已經失聯很久了,如今你藉由佛法重新與過去取得連繫。法教是唯一能夠把你帶回來,與你驕傲的父母再度聚首的事物。你非常感動,覺得自己現在已經準備好,能夠適當且充分地聽聞佛法了。
  這是般若智慧的第一個層次,有如和那種認可重新取得連繫的體驗。

  ■是誰在注視誰?
  禪修是處理糟糕情況的唯一途徑。在禪修中,你其實是在處理內心的一切。
  經由禪修,你開始讓「你整個人、整個自我、整個心並不存在」的想法變得突顯。
  你掐著自心,然後注視它,問自己:「是誰在注視什麼?」
  你正在注視你自己!
  這麼做的時候,你發現自己持續受到這整件事的易變無常所擾亂,但也找到可以對這種易變無常下工夫的基地。與其逃離那種倖存感,你反而願意坐下來,充分透徹地檢視自己。這就是正念、止觀禪修發展的寂靜。

  ■你終於可以澈底放下、放鬆 、自由了!
  你能夠成為真正的自由人,一位徹底擁有巨大空間和大自在可能性的自由人。你能夠感受到絕妙的清新空氣和自在;這是修持奢摩他(止禪)和毗缽舍那(觀禪)所發展出的正念和覺知的結果。因此,般若和自在、正念覺知的修行關係密切。

  本書是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三乘系列」六冊中的第二冊,是「別解脫道」的下冊,這一冊的重點著在「戒、定、慧」三學的慧學。

  創巴仁波切先以「四念處」帶領我們了解自己浮動的身心,引導我們從藉由呼吸留心觀照身體開始,一步步把自己帶回到正念。接著,又引導我們透過觀禪(毗缽舍那)的練習,讓自己的感知更為敏銳,去全然體驗生活,並在日常生活中去應用觀禪的覺知,剎那瞥見空性。

  仁波切介紹了佛陀最初所說的生命真相和解脫方法:四聖諦「苦、集、滅、道」,讓我們認清輪迴的本質其實就是苦的,帶我們認清苦因,繼而油然真切的從內心中生起,想從苦中找到尋求解脫的可能性。

  當出離心以雷電般在心中閃現而起的那一剎那,我們抓住機會,決定要從踏上別解脫道的旅程開始,學習與自己相處,與真實的自己重新連結。在這漫長的旅程中,我們得先從聲聞乘、緣覺乘的「乘」的旅程起步,再循著五道的路途前進,小資糧道、大資糧道、加行道,老老實實,一步一腳印地走向解脫。

  這一路短暫的目的,為的是要拆穿自我的迷思,了悟以為堅實的自我,其實並不存在,而我們終於放下一切的尋思,清白明淨、如實的簡單、好好安住在當下的生活裡,如此,發現它反而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單純、剎見更寬廣自由、無我的可能性。於是,創巴仁波切在本書最後的章節,教導我們如何開始斬斷自我的麻木不仁,樂意精進地從聞、思、修中去看見更高深的般若空性,從中,我們了解到,自己其實既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也沒有什麼可以獲得。我們不再恐懼。

  在這裡,一切準備就緒,保持如是地前往下一個旅程。這是別解脫道──我們已經整理好自己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邱陽.創巴仁波切


  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 1940~1987)是一位禪修大師、導師兼藝術家,在科羅拉多州博德市創辦北美洲第一所受佛教啟發的那洛巴大學(Naropa University),並且發起創辦香巴拉訓練課程(Shambhala Training program)和香巴拉國際(Shambhala International)禪修中心。他出版許多著作,其中包括《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以及《自由的迷失》。

彙編/茱迪絲.李芙(Judith L. Lief)

  茱迪絲.李芙(Judith L. Lief)是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親近弟子,並且被授權認可為佛教傳統和香巴拉傳統的教師。李芙擔任邱陽.創巴仁波切的主要編輯超過25年。

譯者簡介

項慧齡


  譯有《修行百頌》、《你可以更慈悲》、《大圓滿之歌》、《如是》、《達賴喇嘛說佛教》、《動中正念》、《當蒲團遇上沙發》等書,目前與家人定居美國西雅圖。


目錄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序/慈悲與虔敬的願力
第九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序/ 覺悟者的金剛語傳承
第七世雪謙‧冉江仁波切序/狂智者的偉大心靈遺產
祖古東杜仁波切序/聖者一生的智慧精髓
 
戴安娜.茱迪絲.木克坡 序/ 是伏藏問世的時候了!
英文出版者序/成佛之旅的藍圖
前言: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 /上師之愛,如此豐饒
英文版 致謝詞/ 永不放棄!
英文版編輯導言/ 本書法教的背景脈絡與導讀
編輯凡例:梵文與藏文的發音
 
第三篇:禪定三摩地
四念處

 
第39章、身念處
四念處
全然地與身體共處
身與呼吸、心與虛空相融
留心觀照你身體
1.將行禪帶入身念處/2.把感覺當成覺知身體的提示
3.讓你的身體與大地連結,感受緊實穩固
 
第40章、受念處
輕觸,即放
去做,就對了!
內外在的幸福安樂感
它是單純、巍然、無我的即時體驗
視煩躁為另一種安樂的展現
呼吸技巧:重新發現感官的感知
與呼吸澈底融合為一
 
第41章、心念處
第一個閃現:二元性
抗拒的遊戲
錯誤的勤奮
把自己帶回正念
驟然的閃現:抽象的觀察者
一般的勤奮和勤念處
持續的勤奮
不尋求娛樂
 
第42章、法念處
一次一個點地運作
持之以恆地堅毅修行
卓越的觀察者
暫時閃現的禪修體驗和覺受
五種基本的覺受、體驗
三種根本的覺受、體驗
毘婆奢那(觀禪):覺知的修行
 
第43章、不受制約之心的清明
般若的種子
自我、間隙和突然瞥見的覺知
毘婆奢那的技巧
1.覺知你的呼吸/2.與整體的大氣感/3.放下
回音:輕盈明亮與幽默感
 
第44章、超越挑三揀四
發展平等捨
在念頭生起時,逮住它
毘婆奢那的覺知
享受你的間隙
神聖的行為和自然的秩序
 
第45章、日常生活的藝術
瞋怒是反藝術
毘婆奢那的藝術性
第46章、瞥見空性
毘婆奢那三次第
1.行為舉止有如嬰孩/2.平等一味/3.如實地看待事物
 
第47章、探究禪修覺受的精微
四種毘婆奢那
1.揀擇諸法/2.最極揀擇/3.普遍尋思/4.周審觀察
 
第48章、讓感知更為敏銳
毘婆奢那的六種尋思
1.尋思於義:辨析文字的意義
2.尋思於事:辨析內在和外在的物體
3.尋思於相:辨析感知的本質
4.尋思於品:辨析面向
5.尋思於時:辨析時間
6.尋思於理:辨析知識或洞見
六種尋思的應用
 
第49章、自行延續的覺知
燃燒概念心
本覺和精煉的明辨
全然的體驗
 
第四篇:四聖諦
苦諦

 
第50章、欺妄的雪球越滾越大
掉入輪迴的惡性循環
打從一開始,止滅就是可能的
 
第51章、認清苦的實相
認清輪迴的本質其實是苦的
從苦中找尋解脫的可能性
 
第52章、分析苦的感受
四聖諦的第一諦:苦諦
什麼是苦?
八種苦
1.本具之苦:生、老、病、死/2.介於生死之間的痛苦/
3.一般之苦
三種痛苦的模式
1.苦苦/2.壞苦/3.行苦
克服神經質的痛苦
集諦
 
第53章、閃爍不定的念頭的力量
藉由覺知,改變對痛苦的觀點
痛苦、不滿是如何生起的?
 
第54章、固定模式的發展
七種導致痛苦的自我取向模式
1.認為五蘊是我們的所有物/2.保護自己免於無常
3.相信自己擁有最佳的見地/4.相信常見和斷見兩種極端
5.貪、瞋、癡三種固定模式
以靜慮,破除構成集諦的基本成分
 
第55章、永無止境地重新製造的痛苦
六種根本煩惱:導致痛苦的情緒
1.貪欲/2.瞋怒/3.驕慢/4.愚癡/5.懷疑/6.我見
導致痛苦的業的模式
不善業
1.身的不善業/2.語的不善業/3.意的不善業
善業
六種業果
1.作意行為的力量/2. 體驗你所種下的果/3.白的業果
4.藉有力的行為去改變業流/5.共業/6.發心與行為的互動
拔除輪迴
滅諦
 
第56章、覺醒和盛放
第三聖諦:滅諦
輪迴的三個種類
1.迷惑昏亂:輪迴的本質/2.執著:輪迴的因/
3.痛苦:輪迴的果
止滅是可能的
 
第57章、禪修為成佛之道
吹熄一根蠟燭
覺察自己做的每一件事
 
第58章、超越輪涅
止滅的十二種面向
1.本質/2.深度/3.徵相/4.究竟/5.不圓滿/6.圓滿的徵相
7.無有嚴飾/8.具有嚴飾/9.有漏/10.無漏/11.特別無上/
12.超越算計
道諦
 
第59章、無疑的道途
道次第:道途的順序
1.遭遇無常,克服常見/2.面對痛苦,克服對歡樂的追尋
3.了悟空性的可能性/4.面對無我
道徑的四個特質
1.路途:尋找如是的真正意義/2.洞見:透過明性,超越神經質
3.修行:與本初清明有關/4.果:恆常的涅槃
 
第60章、五道
你得先上路
依五道次第而行
第一道:資糧道/第二道:加行道/第三道:見道
第四道:修道/第五道:無學道
在道上進展
 
第五篇:別解脫乘的旅程
乘的旅程

 
第61章、聲聞乘——聽聞和聲明之乘
先救自己
出離與孤寂
聲聞乘的見地
聲聞對實相的理解
原子與剎那
四眾弟子
1.鄔波婆沙/鄔波婆夷/2.優婆塞/優婆夷/
3.沙彌/沙彌尼/4.比丘/比丘尼
聲聞乘的禪修:以止禪為主
聲聞乘的事業:對自己下功夫
聲聞乘的成就:煩惱永不生起
 
第62章、緣覺乘——別解脫乘
緣覺的特徵
緣覺乘的見地
緣覺乘的戒律
緣覺乘的修行
緣覺乘的成就
緣覺的心態
聲聞與緣覺
醒覺和開放
道的旅程
 
第63章、小資糧道
三種學習方式
1.了解存有三相/2.無常/3.無我
輪迴本質就是苦
 
第64章、中資糧道
相信萬物不是由神所造
十六訣語
信念的重要性
道德準則
第65章、大資糧道
兩種精進:虔誠與持續不間斷
四神足
1.欲神足:濃厚的興趣/2.勤神足:精進/
3.心神足:憶念/4.觀神足:探究
 
第66章、加行道
禪修覺受:澈底、正確的非想狀態
發展「順抉擇分」
1.煖/2.頂/3.忍/4.世第一法
五根:信心、精進、覺知、禪定、智慧
五力
第六篇、智慧
拆穿自我的迷思
 
第67章、自我——以為我們存在的想法
自我
坐下來,看著自己,看著你的心
第68章、斬斷自我的麻木不仁
當了悟自我並不在存的那一刻……
簡單,帶來看見無我的可能性
「我」到底是誰?
看見更高深的般若空性
第69章、謹記法教
修學般若
較高和較低的般若
般若的三個面向
1.聞/ 2.思/3.修
辭彙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