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4,84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歷史 > 「孝」的「孫子」效應:中國文化反思
「孝」的「孫子」效應:中國文化反思
上一张
「孝」的「孫子」效應:中國文化反思
下一张
prev next

「孝」的「孫子」效應:中國文化反思

作者: 雲易
出版社: 獵海人
出版日期: 2020-05-1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00.00
市场价格: RM45.64
本店售价: RM40.62
促销价: RM40.16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孝道是天經地義的嗎?中國傳統式的兩代人關係健康嗎?何為個人主義?何為人格獨立?本書充滿疑問與思考,並帶讀者共同步入一條漫長的通向個體自由的精神歷程。

  本書是作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匯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根源的追究;對個人主義的解讀;對中國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

  本書思考的對像是中國社會的傳統意識形態,而非學術意義上的儒家思想或者孔子的個人思想。群體意識形態和個人思想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前者指一個文化群體的人共同持有的思想意識或信仰,後者不言而喻地是指個人的思想結晶。二者的區別在於,個人思想相對深刻而自由;群體意識形態則相對簡化而僵死。所以儘管儒家思想有諸多閃光點,但流傳在民間的長期壟斷中國社會的儒家意識卻有很多過時的甚至芬人性的內容,並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阻礙。本書則是作者針對儒家文化傳統進行的一系列反思的結晶。

本書特色

  作者以自身生活經歷,結合不同世代、文化的觀點,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孝道。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雲易


  真名何梅,畫家,美術教育家及自由作家。 1987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1995赴美留學,1999年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之後分別從事電子遊戲,職業畫家,美術教育家等職業。

  作為自由作家,雲易的寫作範圍廣泛,包括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論述文,散見於各種網絡系統,並發表於大陸及海外。英文詩 Rose of July 和 Africa, Night 分別選進美國年度詩集 Where the Mind Dwells和Best Poets of 2016 (Eber & Wein publishing,2016,2017)。個人詩集《朦朧、意象與沉思》與文集《人生、藝術與哲思》2018年由美國南方出版社出版。
 


目錄

作者自序

第一輯、中國文化反思
一、「孝」的「孫子」效應—試析中國文化中的奴性根源
二、孝道與兒童虐待
三、自尊與自賤—試析中國文化中的個體尊嚴缺失及其文化成因
四、「兒童成人」與「成人兒童」—試析兩種在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病態人格
五、中國人,永遠的「受害者」—兼談「選擇」與「責任」
六、在怯場的背後—也說在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及成因
七、個體的尊嚴與集體的榮譽—試析「愛國者」的心態
八、「老子」與「孫子」的人格較量—從人際關係看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
九、中國社會—一個不容納低能的殘酷社會
十、既「貪圖吃喝」又「勤奮上進」的中國人
十一、「中國式」的「樂觀」
十二、「中國式」的遺忘
十三、「被他人笑話」—也說「權威理性」
十四、同情心及挑戰意識在華人群體中的全面缺失
十五、中國當今經濟的成功就是西方科技的成功—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的「飯碗問題」
十六、我極少讀中國書的五大原因
十七、不擅表揚的中國人
十八、從「捨身飼虎」到「割股療親」—也說東方文化中的「自殘」傾向
十九、物慾橫流,誰以問罪?—兼談文化的單一性和多元性

第二輯、中國文化尋根
一、文化的影響與進化的必然—奴性成因試探
二、解析「民族群體妄想症」

第三輯、解讀個人主義
一、荒漠中孤傲的野草—試析魯迅的人文價值
二、個體與群體的格格不入—試析中國人對魯迅的誤讀
三、魯迅的「尖酸刻薄」與「救救孩子」
四、魯迅的「破壞性」與「建設性」
五、劉曉波是誰?—寫在讀《形而上學的迷霧》之後
六、激情而理性的靈感之作—讀劉曉波《論理性精神》

第四輯、「救救孩子」
一、童年與自愛
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功利人生觀批判
三、也說「把孩子培養成普通人」
四、什麼才是真正快樂的童年—駁「先苦後甜」的育兒觀
五、簡說兩代人之間的愛與孝以及人類進化的方向
六、簡析兒童虐待受害者的幾種心態以及超越的可能
七、「慶文」—寫在六一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