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4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懂生,才懂死
懂生,才懂死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懂生,才懂死

作者: 佩瑪‧丘卓
出版社: 心靈工坊
ISBN: 9789863573814
出版日期: 2024-06-07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80.00
市场价格: RM57.80
本店售价: RM51.4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每一天,都是一場生死之旅:
好好探索並面對自己的習性,就能以開放的心面對死亡

  每個人都懼怕死亡,但面對死亡是一生的修行。

  跟著本書實用的教導,覺察自己每時每刻的習性,我們面對死亡時將不再手足無措,更會發現:我們會怎麼經歷死亡,取決於我們如何渡過此生。

  《懂生,才懂死》是西方最受歡迎的佛教比丘尼佩瑪.丘卓的最新力作。她以淺白易懂的語言簡要描述《西藏度亡經》的教法,一步步引導我們覺察「今生的自然中陰」,並於日常細微處修行時,帶著「開放的心」延續至死後的三種中陰,如此便能巧妙抹去橫亙於生、死間的分別,而能夠臨死不亂───因為死亡並非令人恐懼的終結,而是從未與生命間斷的旅程。
 
  「中陰」指「此世與下一生之間的中間狀態」,常譯為「過渡」或「間隙」。佩瑪於書中舉出充滿在日常生活的「過渡」狀態,包括睡覺、作夢、清醒,甚至做早餐時,闡明「中陰」的真義是「一種持續變化的狀態」,如同快樂、擔憂、嫉妒、爭吵或沮喪等念頭,也是來來去去。她認為,無處不過渡的人生中,若我們能理解這一生就是一場中陰,就已為死亡以及隨後發生的現象做好了準備。

  同時,佩瑪認為覺察也是與瞬息變化共存的關鍵,這能幫助我們在各個中陰階段獲得證悟機會,反之,就可能再次進入六道輪迴。

  佩瑪的教導向來都是同時對佛教徒與非佛教徒說的。跟著書中的要領打開心門,就有機會放下執著,將慈悲與正能量回饋給眾生與世界。如此一來,生死不再是問題,重要的是如佩瑪所說,「是一場充滿好奇與同理的探索之旅,還能有助我們全心生活,懂得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真摯推薦

  佩瑪.丘卓書中的清晰與溫暖,吸引了廣泛的讀者群……也常被引用,深受喜愛,其中散發慈心,丘卓一直為尋求靈性成長的人高舉明燈。──《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佛教阿尼佩瑪.丘卓的智者之言,是對生命的過渡的一番哲思……書中閃耀著智慧。──《出版家週刊》(Library Journal)

  《懂生,才懂死》一書有教導、有慈悲、有接納,藉著靈性的重建和釋放,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使日常生活更為美好。──《前言評論》(Foreword Reviews)

  這是將(中陰的)智慧和光明傳遞到現代世界的中介。這個時代,人們最渴望停駐在確定性的妄相中,佩瑪.丘卓提醒讀者去認識不可預知中的美,放手不再掌控那流動不斷的現實。──書架覺醒(Shelf Awareness)

  佩瑪.丘卓在這本新書中,美妙展示了如何將我們的經歷和內心──縱使是痛苦的經歷──轉化為覺醒的形式。──靈性與修行網站(Spirituality & Practice)

  關於對自身的死亡有所醒覺,這是一本深刻而不可或缺的書。當我們學到如何面對死亡、意識可以圍繞著死亡時,我們的生活品質便得以深化並大幅提升。這是一種修行、一種挑戰、也是一種邀請。── V(原名伊芙.恩斯勒),東尼獎的劇作家,《陰道獨白》的作者

  李佩怡|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胡因夢|身心靈工作者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作坊執行長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楊 蓓|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鐘 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真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佩瑪.丘卓 Pema Chödrön
 

  佩瑪.丘卓阿尼,原名蒂卓.布隆菲爾德─布朗(Deirdre Blomfield-Brown),1936年生於紐約市,就讀康乃狄克州波特女士學校。後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曾於新墨西哥州和加州任職小學老師多年。育有兩子,有三個孫輩。
 

  佩瑪阿尼在三十多歲時,前往法國阿爾卑斯山旅遊,遇到了企美仁波切喇嘛,隨仁波切學習多年。她在1974年於倫敦跟隨企美喇嘛學習,成為沙彌尼。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當時來到蘇格蘭,阿尼佩瑪從他受戒。

 

  佩瑪阿尼在1972年初遇根本上師丘揚.創巴仁波切。企美喇嘛鼓勵她從仁波切學,從1974年起,直至1987年仁波切逝世,最終她與仁波切建立了最深刻的師生連結。根據第十六世噶瑪巴的要求,她在1981年在香港受漢傳佛教傳承的具足戒。阿尼佩瑪曾任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噶瑪宗中心主任。直到1984年移居偏遠的新斯科夏省岡波寺擔任住持,因為丘揚.創巴仁波切明確指示她專為西方比丘及比丘尼設立這個道場。

 

  佩瑪阿尼目前在美、加教學,並計畫在吉貢.康楚仁波切的指導下增加獨一靜處的時間。她熱中幫助在西方建立藏傳佛教的道場,並與所有傳承的西方佛教徒分享想法和教法,這也是她的非營利組織佩瑪.丘卓基金會的宗旨,同時支持印度和尼泊爾的藏傳佛教比丘尼,以及美國一些協助處境艱厄的個人和人群的機構。

 

  她有多部著作,包括《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不逃避的智慧》、《從你所在之處開始》(暫譯)、《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成為菩薩》(暫譯)、《修習和平》(暫譯)和《生命如此美麗:在逆境中安頓身心》。

 
譯者簡介
 
雷叔雲
 

  台大畢業,赴美取得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於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現旅居加州。譯作二十餘種,均屬佛法、禪法、心理、宗教等領域,以《生命不再等待》一書榮獲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近年並為各地華人策畫正念、失落與哀傷等相關課程。


目錄

讚譽推薦
推薦序|我們怎麼經歷死,取決於我們怎麼經歷生 / 鐘穎
譯 序|修行,趁活著 / 雷叔雲
導 言

1 生與死的奇妙之流
2 持續的變化
3 瞬逝的記憶
4 懂生,才懂死
5 今生表相消解之時:臨終中陰
6 明就仁波切的故事
7 母光明和子光明
8 穿越中陰的是?
9 兩種真理
10 習性
11 感受你的感受
12 邁向勇氣的第一步:節制
13 邁向勇氣的第二步:對煩惱的正面看法
14 轉化內心的兩種修行
15 邁向勇氣的第三步:將情緒作為覺醒之道
16 五佛五智
17 體驗如實本質:法性中陰
18 開啟神聖的世界
19 從開放到具體:永續的模式
20 進入受生中陰
21 誠摯的忠告
22 六道
23 選擇下一世
24 幫助他人的死亡和臨終
25 中陰覺醒
結語

附錄一|中陰聞教史
附錄二|修行
基礎禪坐
開放覺知的禪修
施受法
附錄三|圖表
內分解的階段
五佛部
六道輪迴
致謝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