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1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
上一张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
下一张
prev next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

作者: 小杉泰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 2019-08-14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50.00
市场价格: RM83.66
本店售价: RM74.46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為何「伊斯蘭」可以憑著宗教原理開創帝國?
重新質問今日對伊斯蘭「以武力傳教」的印象。

在文明的空白地帶、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誕生的伊斯蘭,
究竟如何做到融合多民族與異教徒的統治政策?

  因為「九一一事件」而廣為人知的「吉哈德」(Jihad),長期以來一直被中文世界翻譯為「聖戰」,從而把伊斯蘭和恐怖主義密切聯繫在一起。然而隨著近年來台灣相關伊斯蘭書籍的出版,「吉哈德」的意思並不等於中文的「聖戰」一事,已漸漸為人所認知。不過,真正的「吉哈德」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從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經歷了怎樣的演變?穆斯林又會在什麼時候拿起「劍」而戰鬥?而我們心中屬於刻板印象的「聖戰」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讀者並不清楚。

  為了解決當代對伊斯蘭的普遍誤解,伊斯蘭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本書作者小山泰教授,從七世紀穆罕默德夜半出逃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及二十一世紀的「九一一事件」、伊斯蘭國的出現和崩解,大跨距地引領讀者暢遊於伊斯蘭的歷史和思想史。作者認為,只有深入理解伊斯蘭這種新型態帝國在「空白地帶」發生和演變的獨特歷史,才能夠解讀「吉哈德」一詞原初的意義與至今的流變。

  ■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新型態帝國!

  伊斯蘭是什麼,何以在「空白地帶」誕生,並對歷史和現在產生巨大影響?

  伊斯蘭在七世紀時由穆罕默德在麥加和麥地那確立,他所建構的伊斯蘭共同體擴及整個阿拉伯半島,在承繼其大業的後人發起「穆斯林的擴展」後,更大力地將版圖推出了阿拉伯半島。在「持劍的吉哈德」下,從正統哈里發時期到伍麥亞王朝,國家的發展由城邦逐漸發展成帝國。之後的阿拔斯王朝確立了伊斯蘭帝國,特別是到十世紀中葉,堪稱為黃金時期。

  伊斯蘭帝國的成立與發展,從很多層面來說,在人類史上可說是獨放異采。位於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波斯所包夾的阿拉伯半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具國家型態的政治空白地帶。恰恰是在這裡,誕生了嶄新的伊斯蘭教義,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孕育出空前的世界帝國,光憑這一點就堪稱是世界史的大事!這起歷史上的事件之所以令人深感興趣,乃在於建構帝國的是出自名為伊斯蘭的宗教之手。

  歷史上不乏與宗教結合而建立的帝國,但僅憑宗教教義就能創建一個帝國卻很罕見。伊斯蘭帝國最大的特徵,即由伊斯蘭的教義所塑造,是「在偉大的教義統合下所形成的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擁有廣大版圖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或權力,都不足以讓帝國維持下去。想要在廣大的區域裡統治多個種族,必須要有足以包容這些人的教義。而伊斯蘭和一般我們理解的宗教並不一樣,它強調正義、融合和奮鬥,由宗教而統合國家和社會,彼此完全融和為一體。

  這樣的帝國,正是人類史上的新型態帝國,也是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所談及的巨大歷史動能中最與眾不同的歷史力量,在二十世紀後半的伊斯蘭復興後依舊影響世界格局。

  ■認為穆斯林「右手持劍、左手拿古蘭經」是西方的偏見!

  「吉哈德」是伊斯蘭社會建設的一環,是強調正義、社會融合的「奮鬥」。

  近十幾年來,以九一一等等多起恐攻事件為契機,針對伊斯蘭的「吉哈德」聚集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從而產生了把吉哈德與「恐怖主義攻擊」連結在一起思考的過於簡單的議論。對此本書作者認為:「雖然吉哈德經常被譯為聖戰,但那不過只是片面之詞。」

  吉哈德主要的意義,本來指的是建立社會正義,屬於政治、社會層面的課題,以及信徒為此不惜犧牲自我的宗教上的命題。吉哈德有幾個面向,本書以「內心的吉哈德」、「社會的吉哈德」及「持劍的吉哈德」來分別說明。伊斯蘭軍隊在赴戰時,將士為信仰捨身,那就是基於「內心的吉哈德」而開啟「持劍的吉哈德」。

  「持劍的吉哈德」並非主動追求戰爭,而是為了維持社會融合而不避戰。伊斯蘭的教義講求「融和」,強調為了融和,軍事力量可以被容許。伊斯蘭認為若無法捍衛鄉土,維持社會秩序,人們就無法安居樂業。從刻板印象錯誤的「聖戰」觀念來看,「吉哈德」與「融和」似乎沾不上邊,但這兩個主題在伊斯蘭帝國存在的基礎上,確是彼此牢牢地結合在一起的。正因為此,伊斯蘭帝國才得以包容由多民族、多人種、多語言、多文化組成的人們,也才能夠建構包含多種宗教的教法體系。

  相對地,更具宗教、社會意涵的「內心的吉哈德」與「社會的吉哈德」,則被理解為伊斯蘭社會裡個人和社群的自我實踐。特別是內心的吉哈德,更受到修行者的獎勵與理論化。他們稱「內心的吉哈德」為「大吉哈德」、稱「持劍的吉哈德」為「小吉哈德」,將之確立為教義並廣為宣揚。

  ■「伊斯蘭」所指稱的,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帝國,而是「社會」。

  穆斯林為何賭命而戰?找尋未來解決中東紛爭的理解之道。

  穆罕默德自己也曾經拿起劍戰鬥,據說有一次他從戰場回來時說道:「小吉哈德已然結束,今後將是大吉哈德。」

  伊斯蘭的目標,終究是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建設,其教規和組織,都是為了經營立足於伊斯蘭教誨的社會生活所必備。伊斯蘭的發展,便是從仰慕穆罕默德的一些少數信徒的聚集開始,形成朝向共同體、國家的過程。

  所以,即使歷史上龐大伊斯蘭帝國(指以伊斯蘭法律為核心而運作的鄂圖曼帝國)在二十世紀初解體了、失去榮光,但是伊斯蘭也不會失去它的堅韌。伊斯蘭世界面臨著民族主義、世俗化、共產主義等巨大衝擊,但對黃金時代懷有鄉愁般的情感。

  六十年代以後出現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伊朗革命、中東戰爭、蓋達組織、賓拉登與九一一事件、恐怖攻擊與國際反恐、敘利亞的伊斯蘭國——這些一連串的變化,都和伊斯蘭在「現代體系」裡的復興有關,也牽涉到伊斯蘭與「現代」的關係。發展至今,導致急進派、激進派與武裝鬥爭派的穆斯林,都以對自己有利的面向來解釋和利用「吉哈德」,從而更加引發了西方對伊斯蘭和「吉哈德」的誤解。

  所以伊斯蘭世界的紛爭與騷亂,應該要從其歷史中去看才能深度理解。然而,人們卻大多以二十世紀的「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解說,這樣的分析使得我們難以看清伊斯蘭與吉哈德的全貌。本書從伊斯蘭的誕生開始,經過帝國的發展、衰退,到現在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為止,以一支龐大的歷史之流來掌握──只有重新解構吉哈德的意義,才能讓伊斯蘭世界與國際社會相互理解,展開對話。

  ====================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本書關於「吉哈德」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思考台灣社會裡日益增多的伊斯蘭人口,和他們的「吉哈德」(奮鬥),該如何與自己的文化相融。關於當代中東地區伊斯蘭世界的紛爭,及關於恐怖主義、自殺襲擊、反恐等國際政治,台灣讀者一定要跳出「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加以理解,而要深入到伊斯蘭從七世紀出現、到二十世紀面臨西方現代性挑戰的歷史去理解。

  本書的啟示是:

  用方塊漢字所構築的思想體系,充滿了中華式的和西方式的對伊斯蘭的雙重誤解。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伊斯蘭的歷史,更無法理解伊斯蘭強調奮鬥、正義、融合的政教合一的獨特體制,甚至對這種教義和體制感到沒來由的恐懼。這本以「吉哈德」為關鍵字的伊斯蘭思想史,或許可以讓漢字世界裡一直臣服、信仰、追逐世俗權力的人們,思考另外一種迥異的價值並願意為之而奮鬥、奮戰。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戰、正義與和平的伊斯蘭發展史》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7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小杉 泰


  京都大學大學院亞非地域研究科教授,專長中東地域研究、伊斯蘭學、比較政治學、國際關係學。2012年獲紫綬褒章。著有《現代中東與伊斯蘭政治》(獲三得利學藝獎,昭和堂,一九九四)、《何謂伊斯蘭?──宗教、社會、文化》(講談社,一九九四)、《伊斯蘭世界》(筑摩,一九九八)、《穆罕默德──追尋伊斯蘭的源流》(山川,二○○二)、《現代伊斯蘭世界論》(名古屋大學出版會,二○○六)、《伊斯蘭文明與國家的形成》(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二○一一)、《九.一一以後的伊斯蘭政治》(岩波現代,二○一四);共編著《岩波伊斯蘭辭典》(岩波,二○○二)。

審訂、導讀者簡介

林長寬


  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專長伊斯蘭文化研究、中東研究、阿拉伯研究。

譯者簡介

薛芸如


  一九六五年生,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畢業,目前任教於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譯有《恍然大悟》、《掌中記》(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獨身》(與邱維珍合譯)、〈阿拉至大:歐州、巴基斯坦、塞拉耶佛〉(《經典雜誌》,2001年11月)、〈日月潭電源開發與工業化的起始〉、〈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工業的結構〉,收於《發展的帝國與邊陲》等。
 


目錄

【序 章】──夜半啟程
逃離迫害/新型態的帝國/現代對伊斯蘭的理解

【第一章】帝國的空白地帶
◎古代帝國之間
乾燥地帶的情景/阿拉伯半島的地理/既無王權也無大城市的半島/卡巴聖壇的起源/古萊什族定居麥加
◎人類的宗教思想地圖
人類文明搖籃之地/基督教世界的煩惱/一神教與多神教/肥沃月灣上的宗教體系/伊斯瑪儀的傳說
◎阿拉伯人的族系
消失的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阿拉伯人/南北阿拉伯之爭/世界史的劇變

【第二章】信徒的共同體
◎穆罕默德這個人
古萊什族一個誠實正直的青年/結婚與平穩的生活/伊斯蘭的原初/神的啟示/古蘭經這本啟示經典/發出D音的人
◎社會變革的教義
來自舊體制的抵抗/得到弱者的共鳴/遭受迫害與忍耐的麥加時期/「吉哈德以前」的社會構想/麥加時期的吉哈德/與伊斯蘭對立的「蒙昧時代」

【第三章】吉哈德元年
◎前往新天地
來自麥地那的招請/聖遷/建設清真寺/「允許戰鬥的章節」
◎新共同體的原理
麥地那憲章/猶太教徒的同意/烏瑪提供的安全保障
◎戰爭的開始
巴德爾的三叉路/究竟該往前,還是撤兵?/占領飲水區/對決時刻
◎試煉的到來
麥加軍隊的報復/武侯德戰役/哈立德的反擊/共同體的重新建構
◎麥地那的防衛
部族聯盟的來襲/塹壕之戰/與猶太部族的摩擦
◎吉哈德的理念
人為何賭命奮戰?/捨己/靈魂的煉金術/人生的意義

【第四章】社會原理的共同體烏瑪
◎伊斯蘭生活的規律
麥地那的新社會/禮拜的確立/基卜拉的變化/喜捨與斷食
◎共同體的各個制度
禁止飲酒/結婚制度的定位
◎政治的季節
政治家穆罕默德/侯代比亞和約/精準的謀略眼光/小朝聖的成功/征服麥加
◎伊斯蘭的完成
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及穆罕默德之死/三個危機的到來/正統哈里發的成立/阿布.巴克爾的辛勞/叛教戰爭/共同體的再度統合
◎征服的開始
北方的威脅/苦惱的決斷/伊斯蘭的征服如何開始/和敘利亞的連結/耶路撒冷和約/波斯帝國的終結

【第五章】前進帝都大馬士革
◎由城邦轉型為帝國
歐瑪爾的繼承者/聖典.古蘭經的確立/社會的強烈變化
◎轉換期的混亂
財富分配的問題/征服運動的休止/烏斯曼之死/渾沌中的阿里時期/第一次內亂/隋芬之戰(Battle of Siffin)
◎「白衣」帝國伍麥亞王朝
重啟伊斯蘭征服/殉教者的名譽/征服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
◎邁向帝國統治的道路
世襲制的開始/宗教的共存/阿拉伯人的支配與征服大業的持續/國家的優越

【第六章】伊斯蘭帝國的確立
◎伍麥亞王朝的極限
卡爾巴拉的悲劇與什葉派的誕生/伍麥亞王朝的結束/亂軍來自東方/被征服者問題
◎阿拔斯王朝的繁榮
巴格達的建設/巨大的圓形都城/巴爾馬克家的隆盛/突如其來的厄運/明君哈倫.拉希德/給哈里發的建言
◎內戰與帝國的變化
兄弟鬩牆/奴隸軍人的起用/遷都薩邁拉

【第七章】吉哈德與融合的帝國
◎國家與社會的齟齬
吉哈德的三個面向/伊斯蘭社會的舵手/馬蒙的治世與神學的強制/抗拒的學者
◎國際網絡的確立
海上貿易的發達/交易中心巴格達/農業與科學的發展
◎伊斯蘭世界的形成
融和的帝國/改宗與伊斯蘭化的進展

【第八章】帝國的終結與伊斯蘭的和平
◎大帝國的分解
法蒂瑪王朝的挑戰/新都開羅的建設/哈里發的鼎立/什葉派王朝的終結/蒙古西征/哈里發的後代
◎多極化的時代
諸王朝的興榮/非吉哈德的伊斯蘭擴張/伊斯蘭的和平的流傳/難得的大旅行家伊本.巴圖塔/異國的法官

【第九章】失去帝國的吉哈德
◎走向無帝國時代
鄂圖曼帝國最後的吉哈德/抗禦的吉哈德/伊斯蘭連帶的訴求/阿富汗尼所倡議的雙重陣形
◎伊斯蘭世界的瓦解
伊斯蘭的旗幟在暴風雨中墜落/未消失的烏瑪/伊斯蘭之家的滅跡/民族國家的時代/失去統制的吉哈德/巴勒斯坦的問題

【第十章】伊斯蘭復興與現代
◎伊斯蘭復興的起始
轉捩點.一九六七年/第四次中東戰爭與石油危機/伊斯蘭首腦會議/分水嶺.一九七九年/來自阿富汗的大地
◎激進派登上舞台
蓋達組織上檯面/開始反美路線/急進派與中庸派/來自草根的伊斯蘭復興/激進派的時代的來臨?/野戰司令官賓.拉登
◎有關吉哈德的論戰
歷史上的吉哈德/防衛的吉哈德論/中庸派的烏拉瑪聯盟
◎二十一世紀的眺望
「恐怖主義」與「反恐」的相剋/以公正的國際社會為目標/中庸派的烏拉瑪聯盟

後記
之後的吉哈德──學術文庫版後記
參考文獻
主要人物略傳
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