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29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國/亞洲研究 > 失序的造反:文革初期集體行動的內在機制
失序的造反:文革初期集體行動的內在機制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失序的造反:文革初期集體行動的內在機制

作者: 魏昂德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
ISBN: 9789882372214
出版日期: 2024-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710.00
市场价格: RM108.00
本店售价: RM96.1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榮獲2020 ALLAN SHARLIN MEMORIAL AWARD
  1969年,文革開始後僅三年,全國已深陷派系林立、權鬥不斷的失序之中,其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超黨政高層的預計。全國革命委員會的成立加上軍事介入,為何無助重塑秩序,反而推動了運動內部的派別對立,令局勢逐漸失控?為解釋這場「謎一般的動亂」,本書從全國動員談起,透過系統梳理2,246個省、市、縣的地方志檔案,考察3.4萬起事件,逐步揭示文革的造反步伐、黨政體系的崩潰、派系身分的形成和其後所引發的鬥爭,以至地區衝突的升級和對策,剖析文革集體行動的起因、發展過程和後果。本書提出在當時瞬息萬變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集體行動由機關幹部發起、「自內而外」擊潰政治秩序,個體的選擇和政策的驟變促使各方派系形成及演變。作者研究一方面修正了過去造反是以學生和工人階級主導、「自下而上」破壞秩序的傳統論述,另一方面「展現了歷史的偶然性、人類的不確定性和對『政治利益』不斷改變的定義」。

  魏昂德分析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政治構想如何造成分裂,繼而激起人類對權力的渴望,引發難以想像的連鎖反應和意想不到的沉重後果,淪以悲劇作結。《失序的造反》不僅講述了中國現代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最終更揭示了現代化進程的陰暗面。—趙鼎新,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

  魏昂德是當今文化大革命的權威闡釋者之一。本書採用極其豐富的地方資料,堪稱嚴謹細緻的傑作,將改變文革研究的圖景、激發學界的進一步討論。—拉納.米特( Rana Mitter),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教授

  《失序的造反》為文革研究的一部上乘之作,在該段歷史仍然模糊不清的情況下,魏昂德依托大量新數據和案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群眾派系政治的本質,對討論中國語境下的抗爭政治做出了重大貢獻。—嚴飛,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魏昂德(Andrew G. Walder)


  斯坦福大學 Denise O’Leary and Kent Thiry 社會學 教授、Freeman Spogli 國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著有Fractured Rebellion: The Beijing Red Guard Movement、Communist Neo- 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脫軌的革命:毛澤東時代的中國》(China Under Mao: A Revolution Derailed)等多部專著。

 


目錄

中文版序言……………………………………………………………………… xi
英文版序言……………………………………………………………………… xv
第一章 謎一般的動亂…………………………………………………………… 1
第二章 全國性動員 …………………………………………………………… 23
第三章 造反步伐 ……………………………………………………………… 49
第四章 分崩離析:黨政體系的全面崩塌 …………………………………… 75
第五章 派系林立:政治身分的建構與衝突………………………………… 103
第六章 派系鬥爭的興起……………………………………………………… 121
第七章 地區衝突的升級……………………………………………………… 145
第八章 鎮壓的開展…………………………………………………………… 165
第九章 最後的觀察…………………………………………………………… 187
附錄地方志數據集 ………………………………………………………… 197
註釋 …………………………………………………………………………… 209
參考文獻 ……………………………………………………………………… 235
索引 …………………………………………………………………………… 255